这个问题基本可以理解为: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的。这样的改变每天都在发生,当然程度、方式各有不同。为了便于阐述,我们不妨分成以下三类,作为框架(当然,这个分类是基于我们新闻报道经验的一种主观判断,未必严谨,欢迎大家指正):
- 有的是“显性改变”,如移动支付、网购、外卖、网约车、共享单车等,与日常生活关联度极高,且以广泛、迅速的方式被应用推广,因而其公众认知度也高。
- 有的改变则是“隐性改变”的,没有“颠覆性”“雷霆万钧之势”,而是“小火慢炖”“久久为功”,所以没有像支付宝一样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但这种改变往往是系统性、基础性、平台性的,是很多应用性创新的前提条件。比如,如果没有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则没有发达的物流,更谈不上网购;如果没有通信方式的革新,移动支付也只能是水中望月。
- 和今天为人津津乐道的移动支付、网购、外卖、网约车、共享单车一样,未来的“显性改变”也在酝酿蓄势中。今天,存在一些有望改变生活、但尚未大规模应用的创新成果,就是“孵化器”,就是“土壤”。我们可以称之为“潜在改变”。
一、显性改变
很多显性改变是将某一领域相对比较成熟的技术进行一定的迁移、应用,在技术上似乎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但其“管理创新”非常显著,精准切中了用户的痛点。
举个例子——航天技术的民用。
- 身份证异地受理、挂失、自助办理
以前,丢失身份证是件麻烦事,回原籍、开证明、再办理,免不了一顿奔波。现在就省事很多了。中国航天科工旗下航天信息承建的全国居民身份证异地受理系统、全国居民身份证挂失申报系统,能够让离开户籍所在地的群众换领、补领居民身份证,支持全国所有公安派出所受理群众居民身份证丢失、被盗的挂失申报,并及时发布给相关人口信息社会核查服务系统。
在身份证自助申请终端,办身份证只需要如下步骤:
- 进去拍照,拍到你满意为止;
- 录入信息,包括指纹;
- 快递取证,不跑腿儿。
2. 港澳通行证的办理
以前的港澳通行证是纸质的。现在办理港澳通行证,领到的是一张电子卡式的证件,更加方便携带。在公安出入境管理局24小时自助服务大厅,或是在自助签注设备上,也能够实现全天候24小时办证、签注,20秒自动取证,3分钟完成签注。
另外,现在的出入境检查,可以人脸识别,实现“自助通关”,说走就走,一路畅通。当然,这需要证件安全识别、防尾随检测、生物识别等技术的保障。
这项服务,也是航天信息提供的。制证、发证、签注系统、通关系统,在航天技术的助力下得到了全面的改造。
对于航天来说,这些技术并不是很难,相比于发火箭、造卫星来说就是“毛毛雨”;但迁移到民用领域,却派上了大用场。
另一个例子,就是航空系统的电子化、无纸化出行。
1.电子登机牌
大家现在普遍使用电子登机牌,通过网上值机或者短信值机,可获取二维码,直接过安检、登机。这项应用,是2009年4月8日,南航在国内率先推出的。
2.电子客票
中国航信在国内率先倡导并推出了电子客票。2008年,中国在全球率先实现了100%的电子客票普及率,成为全世界电子客票普及率最高的国家。电子客票代替纸质机票,使旅客足不出户就能够预定任何时段、任何城市之间的机票;自助值机系统,使旅客不需要在值机柜台排队,自己就能办理乘机手续,带来了全新的出行体验,并且极大提升了整个民航业的效率和服务水平。
2017年,中国航信又推出民航旅客无纸化便捷通关项目,实现了集机场值机、安检、登机、舱门口二次复核为一体的全流程百分百电子通关。
今天我们广泛使用的航旅纵横APP,也是中国航信推出的。一键完成值机选座、自动生产二维码电子登机牌、航班预警、民航服务评价等,都是在管理过程中的重大创新。
3.电子行李牌
在不久的将来,“电子行李牌”也将成为生活的常态。
今年7月,南航正式在广州始发的国内航班推出电子行李牌服务;在上海虹桥—北京首都的京沪航线上,东航发放了全球首张无源型永久电子行李牌。
电子行李牌是基于无线射频取电芯片,结合电子墨水显示技术,能够以数字化方式显示旅客的航班信息,电子行李牌上会像传统行李牌一样显示条形码,使得它能够与现有基础设施兼容。“无源”型电子行李牌采用先进的EInk电子墨水屏技术,无须持续供电, 画面永久保存直到下次更新。电子行李牌采用NFC取电技术,由国内自主研发,取得了全球专利,相比于传统行李牌,能够实现防水防尘功能,在暴雨等恶劣天气下依旧可以正常工作,加上抗摔防碎特性,即使从两米跌落也可以毫发无伤。
电子行李牌的应用,简化了行李托运流程,颠覆了以往栓挂行李条、在登机牌上贴行李旅客联等操作,旅客即使身在家中或路上,也能自助办理行李托运手续。
更重要的是,电子行李牌的环保价值!仅以2017年全国民航的客运量5.5亿人计算,实现无纸化出行,每年节约纸张可达143万吨。每节约一吨纸,相当于少砍伐17棵树。可以说,无纸化出行是民航业不可阻挡的未来趋势。
第三个例子,是银行卡的出现。
1995年5月,招商银行率先从国外引进、并在深圳地区试行了“客户号管理”概念。一个月后,依托这一理念,进一步推出了多储种、多币种、多功能服务于一身的电子货币卡——“一卡通”,实现了一个客户号名下管理多个账号,即客户在招行所有的账户和服务都可以用这张卡片来完成,这不仅方便了客户,还引发了中国银行业结算制度的变革。
此外,还围绕“一卡通”做了诸如水电煤气缴费等上千个中间业务功能。其中一个经典案例是IP电话功能。
二、隐性改变
相比于显性改变,隐性改变往往相对比较漫长,但其影响更加深远。
最先想到的,是高铁。
2008年8月1日,中国大陆的第一条高铁——京津城际开通运营,将两地时空距离缩至30分钟,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开启了北京和天津的“双城记”。
从此之后,中国高铁一路“开挂”,京沪高铁、郑西高铁、武广高铁、哈大高铁、兰新高铁、西成高铁……“八纵八横”从蓝图走向现实,半小时、1小时、2小时生活圈、城市圈的概念飞入寻常百姓家。
蜀道不再难,关山不再远,天堑变通途。今年,世界银行发布了《中国的高速铁路发展》报告,数据包括:
- 中国铁路营业里程13.1万公里
- 高速铁路突破2.9万公里
- 青藏铁路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 大同至秦皇岛铁路最高年运量4.5亿吨
- 北京至上海高铁全长1318公里
- 世界第一条穿越季节性冻土的哈尔滨至大连高铁全长921公里
- 世界上运营里程最长的北京至广州至香港高铁全长2440公里
- 穿越戈壁沙漠和大风区的兰州至乌鲁木齐全长1777公里
为了一次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大路朝天就是中国工程建设者的诗和远方。
同样在出行领域,地铁的快速普及,大大改变了人们的通勤方式。
曾经,中国仅北京、香港拥有不到30公里的地铁。如今,中国地铁已遍布两岸三地40多座城市,总里程超过5500公里,运营规模稳居世界第一。
一线城市地铁线路、里程几何倍增的同时,更多的城市也在迈入地铁时代,西安地铁穿越湿陷性黄土、武汉地铁洞穿长江、兰州地铁穿越黄河、哈尔滨地铁抵御极寒、厦门地铁纵贯海底……四通八达的地铁已经成为城市人的出行首选,活动半径不断增大,便捷程度逐年提高,催生出“黄金走廊、新商圈、夜经济”等全新业态,成为全民分享城市发展红利的重要窗口。
和高铁类似的,是通信技术的不断革新。
在以往的认知里,高铁上信号不好是很常态的事情,更别说在崎岖山区里行驶的路段了。而现在,在欣赏沿途美景的同时,还可以自由自在地“上网冲浪”,老百姓对高铁的体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基于先进的通信技术,越来越多“设想”已经变成现实。
中国移动携手华为公司助力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成功完成全国首例基于5G的远程人体手术——帕金森病“脑起搏器”植入手术。患者在北京,医生在海南,通过操纵5G远程机械臂进行手术,5G网络高速率、大带宽、低时延特性让这场跨越近3000公里的远程手术成为现实!未来,依靠5G技术,医疗救治越来越随时随地,患者就医成本将越来越低。
中国移动打造的5G应急救援系统,也已在四川省人民医院急救中心投入使用,争分夺秒助力生命跑赢时间。当急救病人上了5G急救车后,随车医生可以利用5G医疗设备第一时间完成验血、心电图等一系列检查,并通过5G网络将医学影像、病情记录等大量生命信息实时回传到医院,院内医生可快速制定抢救方案,提前进行术前准备,免去急诊患者等待时间。
既然是“隐性改变”,可能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其价值在哪里。
基建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国外版知乎——Quora上,有人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有那么多钱给其他国家投资,那为什么不用这些钱来发展中国的贫困地区呢?
一位剑桥博士给出的回答在这里:
这位答主详细分析了甘肃、云南、贵州等地的建设历程,以甘肃为例:
在“十三五”规划(2016-2020)中,中央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在这些山谷间建设了高速公路、铁路和桥梁。重点是,建的不是“5级”桥梁,而是“50级”的桥梁。“5级”桥梁和“50级”桥梁的区别在哪呢?下图是法国的一座“5级”桥梁,很短很低。要穿过这座桥,你得在山间一会爬坡、一会下坡。
而这张图则是甘肃的一座“50级”桥梁——天宁沟大桥。
在这样的桥上通行,你不需要上上下下一会踩油门一会踩刹车,可以全程保持120km/h的速度。建这样的桥当然很贵,但是考虑到卡车、火车和汽车因此而节省的燃油成本,它其实是很划算的。这些高速公路可以让卡车和汽车司机以更快的速度、更短的路程到达同样的目的地,从而大大节省燃油和运输成本。
2019年,甘肃省“50级”高速公路的长度超过了4242km,是印度全部高速公路总长度的将近3倍!在“十四五规划”(2021-2025)中,中国政府承诺要让甘肃省每一个地级市都通上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
为什么“50级”铁路、公路、桥梁这么重要呢?因为有了它们,当地的农民就能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把自己的粮食运到最近的城市。而粮食经销商也能够找到更远地方的买家,卖出更高的价格。
简单点说,有了这些路之后,当地的农民终于能够通过种庄稼挣钱了!同样的距离,同样重量的物品,在美国的运输成本是26.13美元,是中国的13倍!但是在计算GDP的时候,这些成本都是算在内的。26.13美元得出来的GDP当然比2.2美元得出来的高。
所以说,甘肃其实并没有我们想得那么“穷”。
而关于云南、贵州,答主说:
即便是那些最偏远的村庄,都有4G基站。在4G方面,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和中国相提并论,包括美国、英国、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
根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中国目前有12.04亿人用上了4G!中国一共有372万个4G基站,比全世界其他国家加起来还要多20%!贵州的村庄已经实现了100%的4G信号覆盖,云南已经实现了65%。
2019年,中国不限流量的个人4G套餐月租为98块钱(14.5美元),家庭套餐月租为134块钱(20美元)。而在美国,10GB的流量就要40美元。得益于4G网络的覆盖,云南和贵州的农民足不出户,就能和外部世界沟通。4G缩短了他们和世界的距离。
答主最后说:
通过以上这些内容希望能让大家知道,中国最穷的4个省份正在持续的发展。中国政府的对内投资远远高于对外国的投资。
最重要的是,上述这些项目,全都是由中国的国有企业来承担的。它们做这些项目是赔钱的,但是却能给中国的老百姓,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利益。
所以,要理解“隐性改变”的意义,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去想问题:
不要问“有了它会怎样”,
而要问“没有它又会怎样”。
从这个角度来说,改变我们生活的中国制造、中国技术就更多了。
国内马路上跑的汽车每两辆里有一辆采用宝钢股份汽车板。
如果没有这项自主技术,会怎样呢?
1977年9月,中国冶金部首次派员赴日考察,乘坐的是国产轿车,代表国家形象。由于行程紧,车队在高速公路开得较快,日本车在前面开,中国的车怎么也跟不上去。开着开着,穿着笨重壳的国产轿车还抛锚了。中方人员无奈,只得坐进日本车里。
“我们搞了半辈子钢铁,还生产不出够格的汽车板,真憋屈!” 宝钢人就此立志:打造国产的汽车用钢。宝钢完全依靠自身,独创了多功能柔性化的高强度薄带钢专用生产线,首建了世界最高冷速冷轧薄带钢连续热处理机组,均达到该领域国际领先水平;此外,宝钢还在全球首发多款汽车用先进高强钢新品。
没有钢,可以不坐车。
但是如果没有疫苗,会要人命。
自1942年分离出中国第一株青霉素菌种,实现中国生物制品零的突破后,我国相继成功研发了天花疫苗、霍乱疫苗、伤寒疫苗、麻疹疫苗、甲肝疫苗、乙肝疫苗、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A型肉毒制品、健康人血浆白蛋白和凝血Ⅷ因子等生物制品。当前,作为国家队,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研发宫颈癌疫苗、细胞免疫治疗等方面均有重大创新成果。
乙肝今天不是个事儿,但曾经是“中国第一病”。
建国初期,我国乙型肝炎总感染流行率为53.32%,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高达9.75%,全国约有1.2 亿人为乙肝抗原携带者,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乙型肝炎所导致的肝硬化、肝癌疾病。“六五”期间,乙肝血源疫苗的研究及中间试验被列为国家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由中国生物赵铠院士担任项目负责人主持攻关。1989年9月,美国默克公司将最新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技术转让给中国,同时我国采用自主先进技术,使乙肝疫苗的质量产量不断提高,满足了我国新生儿免疫接种的需要。2002 年 1 月 1 日起,国家对所有新生儿免费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麻疹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另一种传染性很强的可怕疾病,发病率特别高,几乎与出生率相当。
1960年,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所属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成功分离出麻疹“沪191”毒株后,我国防制麻疹开始从被动预防转入主动控制。经过长期的研发、提升,20世纪80年代中期,除长春外,上海、武汉、兰州、成都 、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均以沪191株生产麻疹,供全国80%以上人口的地区使用。到了今天,每年麻疹类EPI疫苗使用的毒种均为沪191株,沪191株已成为世界上产量最大的疫苗株之一。
如果说显性改变是支付宝,
那么隐性改变是支付宝出现的前提条件——
通信技术、互联网建设的不断完善。
这个过程是漫长、痛苦的,
考验的不仅是技术,更是精神。
我们拥有一支敬业奉献、不畏艰辛、技术精良、团结协作的科学研究队伍、产业工人队伍。
上文提到的中国第一支乙肝疫苗,是赵铠院士带着科研团队用自己的身体“试”出来的。如果让时光倒流40多年,我们会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白塔寺老院区的一处半地下室里,看到这样的景象——没有无菌室,就参照制造生物制品需要的环节隔出一间仅有6平方米的小屋。没有密闭式装置,暂时不具备培养乙肝病毒的条件,就直接用乙肝抗原带毒者的血清进行试验。找不到试验用的大猩猩,他们拿自己的身体来代替。今天,89岁的赵铠院士仍在免疫事业一线,推动治疗性疫苗科研。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基建领域里的“中国速度”,就是中国经济的一把标尺、一道保障。虽然中国基建在机械的使用上,已近巅峰,但机械设备并不能覆盖全部应用场景,更不能彻底替代人的作用。在平均海拔3600米的青藏高原,200多名工人喊着整齐、嘹亮的号子顺利完成青藏铁路陶力车站插铺交叉渡线施工。
如果说中国经济是一列高速列车,产业工人就是铁轨下的一块块枕木——平凡、刚毅、执着、可靠!他们不是不知苦、不知累,而是深知责任之重、大局之重。他们不是评论家,而是实干家;不是表演者,而是建设者。
三、潜在改变
这里并不是做预测,而是列举中央企业一些很有意思的创新成果,实用性很强,供大家参考。或许下一个对生活产生重大改变的东西,就会从中诞生。
农业
中化集团推出的MAP智慧农业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手段,更加精准地洞察自然环境和作物生长规律,变靠天吃饭为知天而作。其功能包括但不限于:
- 为智慧农业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海量的农业数据;
- 利用卫星遥感、精准气象、智能传感器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作物生长模型,在关键生育期为种植户提供科学合理的农事活动建议,预测病虫害和灾害性天气,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干预;
- 采取O2O模式,将精准灌溉、精准施肥、精准植保、数字品控等系列增值服务引入农户,更让MAP提供的服务进一步完备,提升了用户体验;
- 通过数据积累和经验模型化,将农业技师的个人经验转化成知识资产,人员可以流动,但知识会保留下来;
- 大数据为农业人工智能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从而建立多种作物种植模型,模拟作物生长环境,形成基于AI的“农业大脑”。
建筑
中国建筑的装配式建筑,在流水线上“生产”房子,将墙体、楼梯、楼板、洗手间、阳台等建筑构件在工厂里生产完成,然后运到工地,像“搭积木”一样组装成房子。没有嘈杂的声音,没有散落的模板木枋,更没有堆积如山的建筑垃圾,一块块成型的预制构件,三五成群的吊装工人井然有序进行拼装。这种方式大大减少了过去现场浇注方式带来的污染、噪音、浪费以及各种质量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建设效率,节省人力,更有利于全面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和品质。
交通
当前的红绿灯,都是按照规定的时间来运行,经常出现A车道堵车,却红灯不断;B车道车流量很小,却一直都是绿灯。红绿灯不够“变通”,跟不上车流的变化趋势。
中船重工打造的“绿波带”就是在指定的道路上,如果你的车辆按照设定的速度行驶,有很大几率在一个路口遇到的是绿灯,如果将这个速度保持下去,那么很有可能“一路绿灯”连续不停车通过多个路口。如果遇到红灯,只要耐心等待,绿灯亮起后调整速度再保持匀速行驶,也能行车“畅通无阻”。
绿波带的使用,可使等红灯时间减少50%以上,通行效率平均提高约25%,在缓解道路拥堵的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因停车带来的燃油损耗和尾气排放。
医疗和养老
对于独居老人来说,夜间是最危险的时段。一旦突发心脑血管疾病,子女难以及时发现、救治。
中国普天开发的智能床垫,可以完美解决这一难题。人体在无感知、无干扰、无拘束的状态下,床垫可以对使用者的心率、呼吸、体动、在床、离床等信息的进行数据监测,并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无线方式上传至健康养老服务管理平台,随时了解使用者的健康状况。老人一旦遇到突发情况,床垫可以实现24小时安全照护和健康报警,及时通知子女和医护人员。
创新改变生活。当然,改变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个线性的、积累的过程。厚积才能薄发,每一次突破,每一次成功,背后都是千万次尝试。
创新同样需要资源。需要政策积极引导,需要企业持之以恒,需要人才前赴后继,需要社会理解支持。目前,在应用层面,我国拥有先天的优势——庞大的市场和人才队伍,完善的工业和基础设施,足以为创新提供有利的土壤。对于未来,我们充满信心。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国资小新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622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知乎究竟有多少中学生,为什么有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