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有哪些像电子支付一样的东西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1994年4月19日晚,中国全功能接入世界互联网。

短短几十年,互联网大潮已经把人类推入了未曾想象的信息海洋。截至2019年2月,全球网民数量约43亿,其中,中国网民规模超过为8亿,已成为世界上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数据来源:“We Are Social”和“Hootsuite”联合发布的《全球数字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然而,就在30年前,中国互联网还是一片空白。

好在,当时有一批从美国考察回来的年轻知识分子,受到了互联网这项新技术的洗礼,也有一批专家,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和巨大潜力。

“我感到这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计算机联网,将来是非常有威力的。”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NCFC管理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启恒说道。

但是,如何真正与世界互联网连接?这让许多年轻科学家们绞尽脑汁。

1989年初秋,我们迎来了一个机会。

1989年11月,经国家计委组织,世界银行贷款“中国国家计算机与网络设施项目”,简称NCFC项目。

NCFC项目的目的是将北大、清华、中科院三家的计算机网络连起来,实现三角地区内科研资料和数据的交换,形成信息共享的国家超级计算中心。

为什么选这里?

时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主任、NCFC管理委员会委员宁玉田认为,“(这是)看中了清华、北大、中科院的科技人员、教学人员、开发人员比较集中的、技术力量比较强”。

现在看来,NCFC只是一个地区性网络,但在当时,国内部署这么大的一个三角网络还是第一次。

世界银行提出了许多原则,包括传输介质必须用光缆、速度不能低于10M,其中最强烈的要求是网络协议必须统一。

当时,清华、北大、中科院这三家机构此前已经分别使用了X.25和DEC net等网络协议,到底用哪个协议,当时也存在争论。

由于这一决策的影响将极为深远,NCFC管理委员会的专家进行了深入的论证。有的科学家提出,干脆两种网络协议都不采用,直接用当时还没引入中国的TCP/IP协议。

提出这个建议的原因很简单。

“美国的学术界都是TCP/IP,我们如果不跟他兼容,将来会很麻烦。要做很多转换,这种转换不仅效率低,更重要的是还有很多功能可能就做不了。”时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副主任、NCFC专家组成员钱华林解释道。

经过讨论,NCFC管理委员会起草了一个十四条纲要,其中一项就是采用TCP/CP协议。

1991年,NCFC项目动工了。

最初规定清华、北大、中科院先各自做自己的网络,做完后统一互联。然而,当三家互相连接的时候,尴尬的事情发生了——没有路由器。因为当时包括路由器在内的许多先进网络设备都对我国禁运。

于是,NCFC管理委员会的专家开始研发路由器。自己制作路由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国内没有相关图书资源,科研公关小组千方百计搜索资料,但好不容易找到的资料却又不够详细。就在这时,有参加国际会议的专家带回了互联网官方大会的光盘资料,里面路由器结构的信息解了这燃眉之急。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和摸索,国产路由器终于研制成功。

1992年底,NCFC工程正式完成互联。

中科院、清华、北大三家网络组成国内最大的地域性网络,这个局域性网络就是如今中国互联网的雏形。

不过,NCFC工程并没有因此获得赞誉,反倒是出现了不少对它成为花架子的担忧。

时任清华大学副校长、NCFC管理委员会委员梁尤能回忆当时的情况,“有些专家、学者说,中关村这三个单位,基本上墙挨着墙,都是邻居,这个距离,如果需要信息交流,骑自行车都可以,何必要建网络呢!”

网络速度慢、网络资源少,成了人们普遍的质疑。然而,NCFC管理委员会的科学家们并没有因此停下脚步,他们正在尽全力推动一个计划中的项目——接入国际互联网。

这并不是心血来潮的决定,而是看到了中国没有互联网逐渐暴露出的巨大弊端。

此时,中国正处在改革的第二个十年,科学技术成为国家的第一生产力,但是连入世界互联网的六十个国家里并没有中国。以科研工作为例,因为没有互联网,不管是查询资料,还是发表成果,都会耽误几周甚至半年、一年的时间。

这种情况亟需改变。

于是,NCFC管理委员会的专家们踏上了接入国际互联网的征程。

他们遭遇了来自国内和国外的双重阻力。

先说国内。

NCFC想要连接到美国互联网,必须租用国际信道传递互联网信息。向邮电部提交申请后,发现这与当时的电信政策有冲突。得知中科院租借信道是要做互联网,会有很多家一起来用以后,邮电部告知中科院,租借信道只能一家租借一家用,不能你租借了以后多家用,那是在炒卖资源。如果使用的话,每增加一个单位,就增收40%的费用。但是1992年,国家领导人的南巡讲话给改革注入了新的动力。被邮电部拒绝的NCFC,在第二年除夕,再次来到邮电部的办公室,时任邮电部副部长朱高峰接见了他们,了解到互联网“共享”的核心后,开明地打破了规定,同意由中科院租借信道,多家使用。

由此,中国国内的政策障碍被扫空。

然而,来自国外的阻力仍然存在。

按照惯例,哪个国家想要加入互联网,要向美国科学基金会NSF提出申请。1992年,在日本举行的国际互联网大会上,NCFC的专家与NSF国际联网部的负责人进行了交流,第一次正式讨论中国连入互联网的问题。答案令人失望,迫于非技术性的障碍,NSF没有答应这个请求。

NCFC的专家们没有放弃,多次在国际互联网会议上提出申请,同时,许多外国专家也在呼吁,应该让中国连入互联网。

1994年,中国科学院正式向国务院提出接入互联网的报告,国务院非常重视,很快批准同意。

同年4月,中美双边科技合作例会在华盛顿举行,作为中方代表团成员的胡启恒,打算借用这一重要的契机,造访NSF,再次提出连入互联网的申请。

与会期间,胡启恒联系到了NSF主席尼尔·莱恩,“我说我们这NCFC是一个科技网,科技和教育,就是北大、清华和科学院,我们希望接入互联网。”

出乎意料的是,尼尔·莱恩很爽快地答应了。胡启恒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说是不是需要跟你签署一个什么(协议)?他说不需要。我也觉得很意外,我以为一定要签一个保证什么的,结果没有,什么也没有,很开放的。”

1994年4月19日,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中心的一间机房内,李俊研究员在电脑前忙碌地调试着,“大概到晚上可能是10点、11点的时候,突然就通了。当时就很兴奋,赶快找出国外网址,登录到了美国一所大学的图书馆上。”

就是这一瞬间,见证了中国与世界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由此实现了文件传输、远程上机、收发电子邮件这三大主流应用的直接使用。

随后中国掀起了发展互联网的热潮,顶级域名的回归、四大骨干网的建设、ChinaNet的开通……时至今日,中国互联网的浪潮日益汹涌澎湃,你我都是受益者,亦是见证者,再回首往昔,更觉感慨,向为中国早期互联网建设作出贡献的人致敬!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中国科普博览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371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从哪里可以看出“知乎已经不是以前的那个知乎了”?

怎么看待知乎上许多特别扯的问题都有人会回答一大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