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被喷了,一定要注意一点——对于相当多的人来说,感性是前置于理性的,所谓理性的行为,只不过是对预先存在的态度加以合理化罢了。
换句话讲:在喷你之前,他已经有了某种态度,而喷你,则可以让这种态度合理化,至于喷的是不是到位,往往并不重要。
能明白这点,你起码就有两件事可以做了:释然于对方居然有着某种本不该存在的态度;从感性下手,有的时候要比据理力争更有效果。
通过我们接收到的主流教育,很多人会认为理性与感性在天平的两端,但实际情况却未必如此。在剑桥大学的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教授罗格·卡彭特看来,感性永远都比理性跑得快。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对事物先产生了感性的认识,随后才激活了大脑中与理性相关的区域:理性不是帮助我们寻找答案的,理性是帮助我们佐证我们直觉上已经认可的答案的。
对于一个事物,我们产生观点和态度的反应时,其实要比我们想象的短很多,而我们与理智相关的神经系统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反应我们究竟碰到了什么,随后再搜罗信息,把我们的决定在心理层面上合理化。
比如说,当你奉劝一位老烟枪戒烟时,对方很可能非但不接受你的良言相劝,还会抬出一些吓人的案例来diss你:“英国首相丘吉尔天天烟不离手,人家活了九十一岁!我前几天还看了新闻,说有个老太太,从十几岁抽烟,人家现在都活到一百多岁了!尤其是我爷爷,活到九十多,倒不是因为抽烟,而是因为从不管别人的闲事!”
很明显,受过批判性思维训练的你肯定明白,这些孤例并不能真正在逻辑上辩驳“吸烟有害健康”,但拒不戒烟的老烟枪能把这些信息牢牢记着,甚至看到一些新的能够作证自己想法的信息时,还能产生强烈的关注度与认同感,没准儿还要转发到朋友圈里告诉人们:“你们看!就算天天抽,照样活到九十九!”更重要的是——他先有对香烟的感情和依赖,再寻找到了“吸烟有害健康不成立”的观点,继而认同了能表达这一观点的事例,最后再diss了你。
很多时候,人们对于那些可以佐证自己感情状态的信息,会更加看重、更有好感、更能记住——就算他们自己的态度与观点是错的。这与“认知失调”效应有些关联——当人们面对自身两种认知的冲突时,会迁就其中一个,继而寻找理由和信息来将自己的决定合理化。
老烟枪面对“戒烟”和“继续抽”的抉择时,选择了后者,为了将这个决策合理化,他需要寻找更多的理由,但又不能是“我没毅力”、“我就是喜欢抽烟”、“我其实不太在乎健康”这类涉及自我贬损的理由,这样一来,那些既抽烟又长寿的知名人士当然就很容易成为他的挡箭牌,而我们这些劝他戒烟的人,又成了他的绊脚石。
所以另外一个答主说的真心挺对:别人质疑你的时候,不是真的质疑你——他是为了质疑而质疑的,因为你的情感与观点取向跟他不一样。他不质疑你的话,难道还质疑他自己不成?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叶壮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27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当人与人之间没有共同语言、不同志道也不同,而且没有什么双方之间没有什么利益,还有继续交往下去的理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