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奥斯卡施密特,他是世界范围内的篮球之神吗?

NBA自成立以来就是世界职业篮球界的最高殿堂,因此绝大部分NBA总冠军都会称本队为“世界冠军”。但是在上古时代,有几位名人堂级别的国际篮球巨星,几乎终生不与联盟“通人烟”,篮球技艺的至臻至善让他们生出与NBA叫板的豪壮之气。绰号“神圣之手”的奥斯卡-施密特就是这类人中的佼佼者。

奥斯卡-施密特,全名为奥斯卡-丹尼尔-比泽拉-施密特,1958年2月16日出生于巴西北里约格兰德州东部的海港城市纳塔尔。1991年,他入选FIBA50大巨星;2010年,他入选FIBA名人堂;2013年,他入选奈史密斯篮球名人堂。单是这三项成就,就足以让人生出高山仰止的崇敬之情。倘若细化他所取得的荣誉,恐怕只会更让人瞠目结舌。

有一种非官方的说法——施密特是世界篮球史的得分王。因为他整个职业生涯的总得分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49747分(俱乐部和国家队的总得分),而他1093分的奥运会历史总得分和893分的世锦赛历史总得分同样是至今无人能够触及的历史记录。同时,他也是职业生涯最长(29年)的篮球运动员。

论及光鲜的履历,世界篮坛恐怕难有人可出其右,而得分就是他的标志。整个职业生涯,他七次荣膺意大利联赛得分王,而效力于西班牙瓦拉多利德队时,又再度斩获联赛得分王的头衔。待到1995年重回巴西之后,又连续8年荣膺联赛得分王(1996-2003)。

换言之,他是天生的冠军和得分神器。

国家队阶段,他五次参加奥运会,是历史上第二个做到这一点的球员。仅1988年汉城奥运会,奥斯卡就刷新了包括单场得分(55分)、单届得分(338分)、场均得分、三分命中数、两分命中数和罚球命中数在内的10项男篮比赛个人记录……

2013年,经好友拉里-伯德介绍,施密特正式入驻奈史密斯篮球名人堂。是日,施密特身着体面的蓝色西装,头戴俏皮的报童帽(实际上是为了掩盖癌症手术的伤疤),登上了名人堂的演讲台。在长达18分钟的时间里,他侃侃而谈,演讲内容从那位塑造自己的大心脏教练,再到一生所爱的妻子——克里斯蒂娜,从国际赛场上的举步维艰,再到后来的功成名就,无所不包又情意款款。

其中,他对妻子的爱称颇具篮球特色——“篮板机器”,因为克里斯蒂娜总是不厌其烦地在场上追逐那些被他投丢的球。他称她为“我所遇见过的最伟大的人”,说到动情之时,施密特当众对妻子表白:“希望我能与你共度余生。”

有人曾说,他是最伟大的非NBA球员。他挟天赋以自重,领盛名而独居,终生未进入NBA。与其他未能进入NBA的球员不同,他不是没有机会,而是太过于骄傲和爱惜羽毛——当然还有爱国主义的驱使。1980年,老鹰队递给施密特一份合同,施密特拒绝加盟。1984年,篮网队用第6轮第15顺位选中施密特,他依然拒绝拒绝加盟。

施密特心想法很简单——如果加入了NBA,那么身为NBA球员的他就没有办法再为巴西队出征奥运会了(在1990年以前,FIBA对于NBA的限制十分莫名其妙,当时全欧洲的职业篮球运动员都可以参加奥运会,但奥运会却唯独拒绝来自NBA的球员。)。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施密特是一个十分念旧的人,他喜欢周围都是熟悉的人和环境。此外,从殿堂级巨星到被人呼来喝去的菜鸟,他忍受不了这种心理落差。

在巴西这座“足球王国”里,练篮球的孩子总给人一种特立独行的感觉。13岁那年,身高迅速蹿升的施密特已经不再适合踢足球。于是,在一位名叫劳林多-缪拉的教练的带领下,他开始接触篮球。早期的训练枯燥乏味,施密特需要一手运球,另一只手不断捡拾地上的石头,他还需要穿过绳子和椅子构成的“迷魂阵”。

16岁那年,他被圣保罗的帕尔梅拉斯俱乐部挑中,与其他7个孩子蜗居在球队提供的公寓里。17岁那年,他的身高达到峰值——约2.06米。但是教练组并不打算让他出任中锋,他们放任他在外线施射,还专门修改了他的投篮姿势——而这种投篮姿势也成为他日后的必杀技,出手点高、出手速度快且投篮精准,这让他极难被封盖。

同无数超级巨星一样,刻苦才是让他登峰造极的秘诀。当时的球队一周三练,但是施密特无论课前还是课后,都在训练。“每天!每周!每月!每年!”每天雷打不动的一千次投篮,“内线,外线,甚至是篮板后边的负角度投篮,我都练过好多次。”对于“神圣之手”的诨名,施密特谦虚地说道:“从来没有什么‘神圣之手’,真正的关键在于勤学苦练,我是‘训练之手’。

施密特青少年时期,受制于当时巴西国内的经济科技发展水平,他没有机会通过电视观看NBA的比赛,因此在少年时期,为国征战就是施密特的最大愿望。16岁那年,他得到巴西队的破格征召一尝夙愿,但是没过多久就被裁掉,“对我来说,那是悲剧的一天。”施密特如此说道。

然而人生往往是一个悲剧紧接着一个悲剧,对施密特而言,一个更大的“悲剧”不旋踵而至。19岁那年,他遭遇严重伤病,他的主治医生甚至断言,施密特将从此结束自己的运动生涯。在此后的整整三个月时间里,施密特时时枯坐于门庭之前,伤腿被吊着,连最基本的运球的动作都完不成。那段时间,施密特简直无聊到几近癫狂。

但如果站在历史的维度去回溯那段悲催的岁月,你很难说那是不幸还是大幸。因为在那段时间,新邻居家的女儿与他同乘一辆公车去学校,为了帮助行动不便的施密特,那位姑娘还经常帮他拿书以减轻负担。谈到这一节时,施密特本人都哈哈大笑起来,“男人和女人之间是没有纯粹的友谊的,于是我们开始约会。这已经是38年前的事了。”不消多说,这位年轻的女孩儿就是施密特的“篮板机器”。

踝伤痊愈的一年之后,施密特重返赛场。并最终邂逅了自己的宿命,他终于如愿成为巴西男篮的首发五虎之一。“然后,”他说道,“我开始慢慢打出了名气。”

1992年,FIBA正式允许NBA球员参加国际比赛。在此之前,为了提高水平,施密特前往欧洲打职业篮球。而他在欧洲的职业生涯,开始于意大利南部的科斯塔省,在那里,施密特受到了严苛的纪律约束。

“不让喝酒,不让喝咖啡,”他说道,“更别提吸烟和嗑药。还不能喝可口可乐。拜托!你疯了吗?请至少把我的可口可乐还给我!”但是说起吃,施密特可谓是百无禁忌。他说:“我什么都吃,我必须得吃。我当时在训练水平和认知水平处于巅峰状态,这就是我得那么多分的原因。”

施密特在欧洲篮坛创造的数据华丽无比,1982年,他首度登陆欧洲篮坛便送出场均将近30分力作,到了1990年,他的场均得分暴涨至44分。历史总是呈现惊人的巧合,施密特在欧洲篮坛叱咤风云之时,一位少年正随自己的父亲侨居于意大利。见惯了施密特神一般发挥之后,功成名就的少年毫不吝惜溢美之词:“我在意大利长大的时候,他就是活着的传奇。”送出此等褒扬之词的不是别人,正是一辈子倨傲狂狷的小飞侠科比。

在参加职业联赛的间隙,施密特也从未放松过为国征战的脚步,奥运会,作为国际篮球运动的最高殿堂,成为他展示自己篮球技艺的最好的舞台。1988年汉城奥运会,他场均轰下41.9分,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他场均24.8分,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他场均27.8分。同时,他也是奥运会男子篮球项目的历史得分王。

尽管拥有无可辩驳的得分能力,施密特对自己的数据统计依然一丝不苟地在意。曾有位记者记错了他1988年的场均得分,他当即正色道:“不是40.9分,而是41.9分,不要从我这里夺走任何一分!”(然而那届比赛他的场均得分是42.3……小编查了三遍,对这段对话感到迷之尴尬)

曾担任过加拿大国家队主教练的史蒂夫-康查尔斯基与施密特多次交手(包括1995年,时为圣塔克拉拉大学大四学生的史蒂夫-纳什还在阵中),他回忆说:“奥斯卡的运动能力并不十分出众,他的力量尚可。但是他对自己有着极端的自信,可以说达到了傲慢的级别。所以他投出的球有如地狱一般。”

什么是地狱?对于习惯了高高在上的群体来说,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就是地狱。80年代,美国篮球甩世界篮球好几十条街。但是在1987年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举行的泛美运动会篮球决赛中。独得46分(下半场35分带队完成12分逆转)的施密特率队击败大卫·罗宾逊、莱克斯-查普曼和丹尼-曼宁领衔的美国队,夺得男篮比赛冠军,也是美国队首次在本土遭遇败绩。

据当时的《纽约时报》报道,在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发生了这么一桩趣事。时任美国主帅的丹尼-克拉姆虽然对施密特印象深刻,但记不清他的名字,这时一位球员翻找秩序册,并告诉自己的主帅,“他叫奥斯卡-施密特。”或许,这是美国篮球世界第一次正色审视这位来自足球王国的篮球天才。

后来,克拉姆回忆起这一节历史时说道:“当时,我对国际篮球不是很了解,球员们对他也知之甚少。后来,巴西队的球员开始在很远的位置为他设置掩护,我的意思是,那距离足足有30英尺(约9.15米,相当于FIBA三分线外2.4米),但是他就是能不断把球投进。”

那么,当时是谁在防守施密特,怎能让他如此“轻松”就能在半场得到35分呢?“这已经无关紧要了,我们换了三四个人去防他,真的无效。他做的那些事实在是……”克拉姆依旧被当天发生的事震惊着,“他或许是最伟大的非NBA球员。”

如果他当初进入NBA的话,他能达到什么样的成就呢?外人恐怕很难说清楚,但是如果你拿着这个问题去咨询施密特本人的话,他会告诉你:“篮筐,都是一样的,球,也是一样的。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没有能防得住我的人。只要让我上场,就别想干倒我。”如果你继续追问:你到底会有多牛?“前十,毫无疑问。我说的是历史前十,不是某一个赛季的前十。哈哈哈。”施密特如此回答。

同样是运动能力抱歉但是精于射术的白人大个儿,施密特比伯德和诺维茨基如何?前加拿大主帅康查尔斯基给出了一个巧妙的回答,“这两个家伙能做的要比施密特多,他们更全面。但是如果只拼投篮的话,我不认为伯德和诺维茨基能比过施密特。”

相对于进攻,施密特对于防守不屑一顾。因为他只用进攻就可以摧毁大部分对手的世界观,为什么还要舍近求远躬身防守呢?对此,施密特还有一个绝妙的比喻,他说:“有些人只能搬运钢琴,而有些人可以弹钢琴。”而他本人,自然就是那个琴音渺渺的球场钢琴师。

1995年,在西班牙度过一段短暂的不愉快的时光之后,他重返巴西并在弗拉明戈俱乐部度过了职业生涯的最后时光。需要说明的是,他并不是混不下去才投归祖国的怀抱,我们只能将其理解为“狐死首丘,代马依风”的人之常情。弗拉明戈俱乐部号称是巴西国内的洋基,是一家涵盖多种体育门类的王朝级别的俱乐部。他在四十多岁的时候,拿到了职业生涯最高的薪水。

那么,作为一名高龄球员,他是如何保持状态的呢?“我从不浪费自己的体力,”施密特笑着泄露了天机,“我下半场才开始防守。”

44岁的时候,暮年施密特无意再战决定退役。但或许是上帝舍不得失去“神圣之手”,在他职业生涯的“最后一战”中,鬼使神差地发生了这样一个插曲。施密特的数名队友被裁判驱逐出场,施密特在为他们申辩的时同样惨遭驱逐。心高气傲的施密特决不允许自己的职业生涯就这样伴随着“驱逐”二字结束,于是他决定,重返球场再战一年,“我觉得就算到死我也能打球,”施密特说道,“但是,我打的时间太久了。状态越来越难保持。”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施密特表示不赞同,他要做一个“壮举不已”的人。杰-特里亚诺(日后曾任猛龙队主帅)依然记得2002年印第安纳世锦赛上的一幕。后生云集的球队里,很多人都不知道“奥斯卡”到底是何许人也,特里亚诺在美国队和巴西赛前开玩笑的挑衅44岁的施密特道:“你还能打吗?”

“当然,”施密特回答。随后他在弧顶站定,接过特里亚诺的传球,连续命中10个三分,飘然而去。只留下呆若木鸡的特里亚诺还站在原地怔怔地望着他的背影出神。

如很多伟大的篮球运动员一样,篮球成就了施密特,却不是他生命的全部。1998年,依然是在役球员的施密特宣布竞选议员,“我想当总统,”他毫不掩饰自己治野心,“而且我机会很大,从议员到总统,对我来说轻而易举。”结果,施密特在民调中的支持率一度领先爱德华多-苏普利西(工党大佬,知名政治家),这也让对手开始重新审视这位有志于政坛的篮坛巨星。最后,在另一政界大佬的联合压制下,施密特才以微弱劣势憾负。

退役之后,施密特也闲不住。2004年,他成为一支篮球队的CEO,他的球队在2004年2005年连续两年获得里约热内卢冠军。2006年,他还联合另外两位巴西篮坛名宿发起了一个名为NLB(意为“我们自己的联盟”)的篮球联盟,以叫板巴西篮球联盟,但是1年后夭折。但是细细想来,这种做法恰恰与施密特的处世哲学不谋而合——特立独行,不向既成的庞大势力低头。

“琴键有限,音乐无限”,球场钢琴师的传奇仍在继续,你永远不知道他会在下一刻编排出怎样的乐章。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乐章一定写满施密特的风格。

——————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后厂村体工队

原文链接:FIBA逼王:“神圣之手”施密特 以及 【奥运传奇】奥运得分王:巴西”圣手”施密特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网易体育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延伸阅读:
詹姆斯说自己一定会是历史前四的巨星,你怎么看?

单论进攻历史上除了乔丹谁比杜兰特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