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后 | 花 5 个月把华夏万象装进手机,他想让你爱上祖国风光:专访杨骑滔

如果想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学习祖国各地历史、人文、地理等知识,你会怎么做?过去,我们可能会先选择翻课本或者搜 Google、维基百科等方式获取想了解的信息,这样做的缺点很明显:课本和网络中的信息「碎片化」严重,光凭零零散散搜集来的内容,我们很难对这些知识有比较系统性的了解。

开发者杨骑滔(@KITTEN-YANG)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彼时,他正在自己环游中国的旅行途中,随着旅程的推进,他逐渐被祖国各地不同的文化、历史、人文所吸引,也对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有了越来越多的热爱。最后,他决定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让更多人也能像他一样,爱上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爱上祖国的美丽河山。作为开发者,做一个 App 自然是他首先想到的事。

从写下第一行代码到上架 App Store,《华夏万象》花费了杨骑滔五个月的时间,当然,这款 App 的诞生也离不开杨骑滔过去一年半环游中国的旅行见闻和经历。《华夏万象》提供了中国 34 个省市包含历史、地理、文化、人文等各个方面的介绍,在设计和内容编排上都可以感受到开发者杨骑滔的认真和细致。

遇到这么一款优秀和极具巧思的 App,我们更为好奇的是,杨骑滔在 App 背后发生的那些故事、思考和理念,我们想了解更多杨骑滔在旅途中的见闻、感悟和思考对《华夏万象》的开发起到的帮助,也想知道杨骑滔对于「独立开发者」这一身份的理解和想法。本期「幕后」,我们就和杨骑滔一起,带着上面这些问题聊了聊。

杨骑滔和他的独立开发者之路

与大部分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一样,杨骑滔毕业之后加入了一家互联网公司,成为了一名程序员。虽然在互联网行业从事开发类型的工作有着充实的工作成就感和一份不错的收入,久而久之,千篇一律的工作却让杨骑滔开始思考:

等到老了,我现在做的事情能留下什么?

一个不错的开局

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杨骑滔在 2017 期年中选择了辞职,成为了一名全职的独立开发者。用了三个月时间,杨骑滔上架了自己的第一个 App,一款 iOS 平台的第三方微博客户端 Cosmos

你可能会好奇,在当时微博已经将第三方客户端的权限「砍」的差不多的时候,为什么杨骑滔要做一款看起来没什么希望的产品。原来,杨骑滔意外地发现了微博的一处漏洞,让他能够模拟几乎微博官方客户端的所有功能,于是,一直觉得微博客户端市场「同质化」现象严重的杨骑滔,决定做一款极具「个性」的微博客户端。

「横空出世」和「轰动」是杨骑滔对于 Cosmos 的评价,这话也一点不假。Cosmos 一经问世,就凭借精美的设计和精致的动效引起了不少讨论和赞美,不错的收入也让本来在担心选择成为独立开发者是否正确的杨骑滔舒了口气,笑称「不用灰溜溜地回去上班了」。

Cosmos 的精美动效

遭遇挫折,从头再来

Cosmos 的成功让杨骑滔能够有时间做一些之前早已计划要做的事,环游中国就是其中之一。

杨骑滔认为,Cosmos 已经能够为他持续带来稳定且不错的收入,他也会继续开发更多的 App,多个 App 带来的收入肯定还会更多,即使不像工作有稳定的工资来源,维持生活肯定戳戳有余。于是,他踏上了为期一年半的中国之旅。

可惜好景不长,由于微博平台对于漏洞的封堵,Cosmos 在诞生八个月之后就结束了使命,第一款 App 的失败没有让杨骑滔感到挫败,他很坦然地选择了放手,想把时间留给其它更有意思的 App。

旅行途中,杨骑滔试过开发新的 App,不过因为白天要赶路,晚上又要修照片、剪视频,旅途中的琐事让杨骑滔很难静下心思考产品的方方面面,他最后决定认真完成这趟旅行,App 的事以后再说。

虽然没有了 Cosmos 的收入,好在杨骑滔之前的工作让他存下了一些积蓄,他也同时在 图虫网 销售自己的摄影作品,靠着这些收入,杨骑滔完成了他的中国之旅。

杨骑滔花了一年半时间走遍了中国的 34 个省份,见识了祖国山河和民间风俗的同时,也被美好的大自然景观和中华传统文化深深吸引,于是他有了「唤起人们对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的想法,华夏万象 App 就是他用来实现这个想法的方法。

在被问到旅途中有哪些事驱动杨骑滔做了《华夏万象》时,「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是他的回答。杨骑滔表示,随着旅途的推进,每天发生的事情都让他对于中华文化的热情越来越深:可能是他在参观了景德镇陶瓷博物馆之后后对陶瓷艺术的痴迷,也可能是在看完敦煌的相关资料和纪录片之后、亲身来到实地观摩的激动…… 

正是旅途中这些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最普通不过的小事的不断积累,让《华夏万象》从一个想法开始,不断地在杨骑滔的脑海中变得清晰起来,在结束旅行之后,杨骑滔就马上投入到《华夏万象》的开发工作中。「这大概就是『爱之深,痛之切』吧」,杨骑滔说。

五个月时间,他把「万象华夏」装进了 App

当然,开发一款能够唤起人们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的 App 绝不是说说那么简单。《华夏万象》的诞生离不开杨骑滔在一年半旅行过程中的经历和感悟,开发阶段也耗时了五个月左右,可以说是一项不小的过程。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华夏万象》的开发工作其实只花了一个月时间,剩下的四个月时间里,杨骑滔的时间主要花在了收集和整理各个省市的介绍文字和照片等工作上面。

最困难不是写代码

华夏万象 App 里的内容分为「图库」和「百科」两个部分,其中「图库」部分的照片是杨骑滔从旅途中拍摄的十万张照片里挑选出来的照片,也是他认为最能代表不同省份特色和风情的照片。在十万张照片里挑选满意的那几张看起来是个工程量很大的工作,由于杨骑滔在旅途中每天都会整理当天拍摄的照片,整理「图库」部分的内容反而耗费他太多精力。

「图库」中的照片全部由杨骑滔拍摄

开发《华夏万象》最费时费力的工作还是对于「百科」部分介绍内容的整理。

首先,对于每个省份历史、地理和文化方面的介绍会涉及到很多很多专业或者复杂的内容,图片部分没有办法完全用杨骑滔在旅途过程中拍摄的照片作为展示资料。杨骑滔耗费了不少时间在搜集采用了 CC0 协议 的无版权图片上面,并在 App 里标注了每张图片的来源。

对于文字介绍的部分,杨骑滔首先参考的信息来源是 维基百科,他会结合其中的介绍内容和自己在旅途中的见闻,为每个省份和城市归纳关键字,得益于维基百科对于不同省市之间的关联内容的索引非常详细和完整,杨骑滔往往能从一个维基百科页面中通过层层嵌套的超链接跳转,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

百科

除了维基百科,杨骑滔还会翻阅「星球研究所」「地球知识局」「地球旅客」等介绍国内省市地区人文和历史的公众号文章,并以这些文章为参考自己再进行提炼和总结。一般情况下,杨骑滔归纳完一个省份的介绍内容大概需要一到两天的时间。

杨骑滔告诉我们,开发《华夏万象》过程中最难的工作就是整理文字和制作配图了,五个月的开发时间里实际上有四个月在做这些工作,真正写代码的时间只有一个月。

学会拍照很重要

杨骑滔在自己一年半的旅途中拍摄了十万张照片,最后用在 App 里的却只有经过精心挑选的一小部分照片。在被问到选择照片的标准时,杨骑滔告诉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对于人文主题类型的照片,杨骑滔认为要拍好它们,重点在于要有足够多的知识储备:到了一个地方,你要知道自己应该去哪里参观哪些景点和本地风情,而不是跟着人流去「打卡」、拍照,这样的旅游往往没有意义,很有可能在问到这趟旅游的见闻时,也是「一问三不知」。

由杨骑滔摄于上海
杨骑滔拍摄的黄土高坡窑洞

对于风光摄影而言,杨骑滔认为找好看的景点和风景拍照就可以了。拍摄本地风光「运气」是很重要的因素,拍摄对象一般就是日出日落的蓝调时间和黄金时间、银河、星轨、彩虹、朝霞晚霞、云海,还有比较难得的北极圈极光、日食和月食等等。

由杨骑滔摄于南京紫金山颠
由杨骑滔摄于西藏林芝索松村

为了能更准确地抓住拍摄这些景物的最佳时机,杨骑滔向我们分享了他在用的一些 App:《巧摄》可以结合地景构图,提前判断日月星辰的位置;Windy 可以用来判断云量,这也是很多天象景观的最大「克星」;微信小程序「莉景天气」是杨骑滔用来预测预测朝霞、晚霞、云海等天象的工具。

巧摄、Windy、莉景天气

杨骑滔最后表示,这些工具一定会成为未来风光摄影的趋势,并且能够为许多对风光摄影感兴趣的普通用户提供很大的帮助。

让 App 「生动」起来

如果你认为《华夏万象》只是将互联网中的内容打包成了一个 App,那你就错了。

为了让《华夏万象》的动效和内容主题达到统一,也为了让这款 App 不会那么「枯燥」,杨骑滔采用了类似幻灯片横向滚动效果的动效设计,让每个省份的介绍内容像一幅画卷一样徐徐展开,让它更像是一个承载历史和文化内容的载体。

《华夏万象》采用了类似 PPT 滚动的动效设计,让画面像画卷一样展开

不管是《华夏万象》还是之前的 Cosmos,可以看出杨骑滔非常看重 App 中的动效设计,杨骑滔也向我们证实了这一点,为此,他还专门写过一本 关于 iOS 动画开发的电子书

杨骑滔认为,在设计 App 的动效时,「克制」比「炫技」更重要。他提到很多刚入门的开发者都会有一种把所有学到的新东西都用起来的「本能」,杨骑滔自己在学习图片后期、视频特效制作和平面设计的过程中也有同样的感受,但是这样做不对,他认为随着经验的增加,好的产品都会在动效设计方面有所克制。

杨骑滔也向我们分享了他自己对于在 App 中设计动效的一些心得:

  • 动效首先要能够满足 App 的功能性。不是什么地方都要加动效。比如《华夏万象》在「赞助」页面就设计了精美的动效。人家都「慷慨解囊」了,不跳点精美的动画出来让人家高兴一下吗?
  • 动效的设计要符合逻辑性。以《华夏万象》为例,「图库」部分每个省份卡片的转场效果有翻转、移动等动画,但是如果用户点击了一张卡片之后,出现的是「撕裂」的专场效果,就会很奇怪;还有在《华夏万象》里点击「百科」按钮之后,进入幻灯片页面的效果是翻转而不是弹出或者滑入,这样设计在层级关系上会更为清晰。
  • 动效的设计要保持统一性。设计动效时,对于时间、运动方式、弹性曲线等因素要尽量保证一致,比如不要让一个页面出现更快而另一个页面出现的更慢,或者是让一个页面从右侧滑入,而另一个页面却从下方滑入界面中。

让更多人领略华夏万象

杨骑滔认为,目前《华夏万象》里的内容已经足够丰富了,已经能够实现他做这个产品的初衷。杨骑滔也表示,从内容角度来看,《华夏万象》肯定还能做的更多,但是他不希望做一款像维基百科那样面面俱到的 App,《华夏万象》没做的事情交给互联网就行了。

在杨骑滔看来,在移动平台上像《华夏万象》这样的科普教育类 App 更多的目的和作用应该是让用户对 App 里提到的内容主题感兴趣,通过精美的设计和内容编排激发用户在 App 之外能够继续深入研究下去,内容上的深度反而不是那么重要。

因此,《华夏万象》虽然一上架 App Store 就引起了很多关注和热烈的讨论,却不是杨骑滔想要的结果,他对于这款 App 的愿景更像是「细水长流」。杨骑滔希望《华夏万象》在未来的时间里能够持续地影响越来越多的用户,激发他们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想法,杨骑滔也在尝试将《华夏万象》带到更多平台上,Android 版本就已经在开发阶段了。杨骑滔也表示未来会考虑用 Project Catalyst 技术将《华夏万象》带到 macOS 平台。

「独立开发者」只是我的标签之一

很多人对于杨骑滔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独立开发者」的方面,其实,成为独立开发者的几年时间里,他还自学了摄影、弹吉他、剪视频等不少技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多面手」。

至于为什么要学习这么多技能,杨骑滔的解释是为了保持「感性」。杨骑滔认为,理科专业会让人缺乏人文素养,导致人们对待事物往往过于「理性」,对生活缺乏必要的浪漫和仪式感。

于是,杨骑滔在旅行途中也没有闲着,因为一直有拍摄一部纪录片的梦想,他自学了导演、剪辑视频等一系列技能,还看了不少人文社科方面的书籍和纪录片,这些知识和事物也是让杨骑滔保持着对这趟旅途的热情的重要原因,也让他有了「学以致用」的表达欲望和想法。

视频是最能感染人的传播形式

所以《华夏万象》上架 App Store 的同时,他也为这个花了 5 个月时间开发的 App 制作了一支大家在文章开头看到的精美视频。

至于为什么选择做了一支视频,而不是通过写文章或者别的形式介绍《华夏万象》,除了想把旅途中学会的技能学以致用的想法之外,「视频是最能感染人的传播形式」,杨骑滔解释。

和拍照一样,要让视频准确表达出杨骑滔想表达的内容也不是一件易事。杨骑滔认为要拍好这样一支视频,立意、拍摄和剪辑是最关键的三个部分。杨骑滔认为,不是画面精美就能称得上是一支好的视频,只有多看电影、多思考和学习导演在构图方面的立意,才有可能把视频拍好。

当然,只是画面好还不够,学会根据视频的内容和进度掌握节奏感也很重要。比如不能让视频全程都保持很快或者很慢的节奏,要学会有的放矢。视频的音效和配乐也很重要,要让音乐与读者产生共鸣。要做好这两点,杨骑滔认为也只有多看和多学其它好的作品,关键还在于经验的积累。

对于立意方面,杨骑滔觉得这是拍好视频最重要的一环。很多人就是因为主题不明确、不知道要拍什么内容,导致拍出来的视频效果不好。不管是想介绍一个事物、传达一份情感,还是讲述一个扣人心悬得故事,不拍「流水账」、知道自己想表达什么是杨骑滔拍视频一直遵循的原则。

说了这么多,不妨来看看杨骑滔拍的第一支 Vlog。

我希望兼具「理性」和「感性」

独立开发者、摄影师、独立音乐制作人…… 杨骑滔为自己贴了很多标签,在被问到最喜欢哪一个身份的时候,杨骑滔表示并没有「偏爱」某一个身份,自己在做的每一件事他都非常喜欢。

就像之前他说的那样,他不希望自己的生活里全部都是「理性」的事物,也不希望都是「儿女情长」、不切实际的幻想。杨骑滔认为,自己身上的这些标签让他成为了一个兼具「理性」和「感性」的人格健全的人,也正是这些事物,让他的生活更加丰富、更有成就感,也让他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

不过,杨骑滔认为精力过于分散会导致自己在每个领域都会变得不那么专业,因此打算先专注于独立开发者和摄影师的身份去做一些产品,他也表示之后想在 Unity 游戏开发、纪录片导演、音乐制作人的方向发展和做出一些作品。

采访的最后,杨骑滔再次表示了自己在做的事情的热爱,他认为不管是软件、游戏、视频、音乐还是别的领域,只要能够创造出对用户有帮助的产品,就是一件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而他喜欢能够创造出更多价值的事物。

你可以在少数派找到更多 幕后故事,这是「幕后」栏目的第 67 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