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一辆50年前的奔驰S级是什么体验 |老车新试

本文首发于『驾仕派』,转载请与我联系

在一百多年的汽车历史中,各国大大小小厂商生产过的车型数以千万计。其中大多数都黯淡在不为人知的黑暗里。少部分则如流星划过,在留下一道光芒后,终于也归于沉寂。而只有那么寥寥可数的些个,能够像恒星般持久闪耀,为人们所长久铭记。

对于大部分车系来说,往往在车系诞生后的几十年中,只能有那么一两代车型能够成为经典。但对于奔驰家族的旗舰车系——S级来说,因为它在民用大型豪华轿车领域不可替代的王者地位,却几乎每一代都足够有影响力。

根据奔驰官方的说法,S级于1951年诞生,到目前为止总共推出了10代。但“S-Klasse”(S为德语sonder或英语special的缩写,以指示S级的超乎寻常)的名字真正开始使用,是从1972年问世的W116开始的。而我这次试驾的1971款奔驰300SEL,底盘代号为W109,对应的标准轴距版底盘代号为W108,而于1965年推出的W108/W109恰好是S级正式诞生前的一代。而这代S级的旗舰车款——300SEL 6.3——也是开启了奔驰AMG历史的车款,更是以220公里/时的最高时速创造了当时量产四门轿车的速度记录。同时W109是W108衍生的长轴版,也是奔驰第一次提供加长轴距版的车型。可以说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一代。

我这次试驾的,则是300SEL 3.5,是这代S级三款装备V8发动机的车型中,排量最小的一个,于1969年问世。我拿到的这款车,是在1971年生产,为住在旧金山地区的一对爱车的夫妇购买,这款车跟随他们40多年,从他们的壮年时光一直到他们在十年前去世,在遗嘱中被作为礼物送给了一直帮他们精心保养这款车的经典车维修店店主——来自马来西亚的华人Zim手中。而我也是从Zim这里租到了这款车。

一般来说,美国的汽车收藏以两个时期的汽车为最多——一个是1920年代前后的Vintage Era,也就是狭义的“老爷车”,另一个则是1960、70年代的Classic Era,即“经典车”。而其中又以Classic时期的最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6、70年代大概是最后的汽车设计中“艺术性”仍然大于“功能性”的时代,与石油危机后的8、90年代千篇一律的“方盒子”车型不同,6、70年代的汽车仍然存在大量并不利于降低风阻的曲线,也有大量的车型仍然是“外面大、里面小”,不够实用,但也同时更具魅力。而这个时代美国、德国、英国、意大利、法国等不同国家生产的汽车也具有特别明显的地域特征。

另一方面,经过战后的发展,这个时代的汽车相比之前在技术方面有了巨大的进步。今天汽车上最基本的便利性、舒适性、安全性配置,比如自动挡、12V电池、助力转向、空气悬挂、安全带、后视镜、电动车窗、收音机、磁带播放器、空调、座椅加热,大部分都在这个时代出现或普及。今天汽车的基本造型——三厢轿车、两厢轿车、旅行轿车、跑车、越野车等等,也都在这个时代成型。加上距离今天时代较近,车况往往也好一些,驾驶这个时代的汽车,不会让人觉得相比今天的汽车落后太远,因此收藏家们不仅可以把他们放在车库里观赏,也完全可以用来日常代步。

这两点都完美得体现在了这台300 SEL 3.5上。

尽管我早早就看过它的照片,但见到真车第一眼,还是会被它的美丽和优雅所折服。侧面看去,与今天最大化乘坐空间的设计不同,相比5米长的修长车身,它的乘员舱要小得多,只跟今天的紧凑型车类似。同时发动机厢要明显比行李厢长,整个车的姿态也显得更加后仰,突出了这款大型轿车的雍容华贵。

它的前面则甚至还要更惊艳一些,中间是巨大而方正的进气格栅,两侧像立柱一样,各有两个圆形的头灯,中间还点缀有两个黄色的小灯。从上方看去,整个舱盖的两侧和中间都有突起,而顶盖和前脸的造型又被三叉星立标衔接,整个造型充满曲线的对称,加上做工讲究、漆面和各处金属装饰条在阳光的照射下都滚动着美妙的光泽,显得华丽而优雅。

内饰则比外饰甚至显得更显档次。虽然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它的内饰在功能方面也许很简陋,没有中控大屏,没有那些繁复的各种功能按钮和各种边框,但就凭着这一整块横贯仪表台的桃木内饰板,搭配巨大但纤细考究、内有一圈金属条式的喇叭机构的方向盘,就足够撑起场面。其他的空调按钮、出风口、收音机仪表盘和时钟点缀其间,视觉上也都在横向延伸,协调耐看。

而这款车也并非徒有其表。这台3.5升V8发动机采用了当年最先进的燃油喷射系统,标称最大输出为200匹马力,虽然在今天这个数字相对它的排量显得不值一提,而且因为车况的老化,动力输出多少也会有衰减。但即使是今天,带动这样一台大型轿车也还是比较从容。

受制于当年的技术水平,以及它的车龄,这台车装备的4速自动变速箱当然显得有些落后。倒不是档位少的问题,它的缺点,一是即使日常温柔驾驶,缓慢提速,也有明显的换挡顿挫——这可能也与它采用液力耦合器而非液力变矩器有关,二是它的传动效率不高,动力确实会打了不少折扣;三是降档的反应也很慢。再加上3.5V8发动机的优势在于高转,低转扭矩也偏弱,导致它的动力响应确实无法与当代车型相比,在高速上全油门下去,动力只会非常缓慢的逐渐释放,几秒之后才真正感到全油门的效果。尽管动力响应迟缓,但这种后劲绵长的感觉,配合V8发动机浑厚的声响,倒是增强了它稳重、深藏不露的感觉。

这台车的底盘采用了前双叉臂、后摇轴的独立式悬挂,是奔驰S级已经用了两代的成熟结构。减震机构则使用了液压+空气复合弹簧,相比螺旋弹簧,它能更好的保持车身水平且位于固定高度,不随路面起伏。实际驾驶的体验,虽然也许是受制于技术和车龄,它对小振动的处理并不是很好,细碎的振动完全没有过滤,到了非铺装路面,甚至都能感受到方向盘的剧烈震动,而同时小振动也会导致车身的小幅连续震颤。但对于大的沟坎,它确实能很好的吸收冲击,同时保持行驶姿态的平稳,不会有连续起伏。因而在相对良好的铺装路面上巡航,整体上仍然感到它行驶非常顺畅,同时又挺稳定,不像一些美国车那样如大船般忽忽悠悠。

相比其他品牌比如宝马,奔驰并不以操控和驾驶乐趣见长。在这款50年前的车型身上就更为明显,方向盘明显偏软,偏糊,虽然转向力度也会随速随角度增大,但仍然不会让人觉得是一台可以凌厉入弯的车,只适合在大直道上慵懒的扶住方向盘前行。

便利性功能方面当然也不能跟今天的车型相比,它没有电动车锁,没有自动空调,没有安全气囊,调节收音机还需要依赖旋钮;座椅是老式的弹簧沙发,填充材料太软,支撑明显不足而且弹簧会在行车中加重起伏感,而头枕位置显然太低,根本无法在追尾时保护颈椎,而乘坐空间也只与今天的紧凑型轿车差不多;后视镜只有左侧才有,而且根本不能在车内调节,需要像摩托车一样用手掰动镜片。各种装置操纵也会复杂一些——怀挡在换挡时需要先拉向自己,操作并不太轻松;手刹放在了脚刹的位置,而且放回时还需要旋转把手;安全带没有收紧装置,平常需要挂在门上,磁力搭扣也有些松散。

但在那个年代,这可能已经是技术最先进的舒适轿车。而且很多设计到今天也觉得很出彩,比如两侧还有可机械调节风量的外风直接导入口,比空调感觉更自然;前排车窗前部还有一个可打开的小三角窗,进风也更柔和些;收音机同样可以储存频道,还是以机械方式储存;空调通过转动几个旋钮仍然可以实现挡风除霜功能。而虽然老式收音机的信号接收技术落后,杂音较多,但真的找到好的电台以后,仍然能听出原配音响的高档。

总体来说,这台车很有老派豪华车的感觉。

当然,它动力钝,操控肉,隔音以今天标准只是马马虎虎,又随时有小的杂音和小幅震颤,不适合开快车,以100公里/时的时速行驶就好像以一款当代新车以160公里/时行驶一样,但它却仍然有独到之处,在高速公路上在限速之内巡航,它足够平稳、舒适,而且最重要的是它能够让你愿意享受这种“慢”,不去追求与其他车辆你追我赶,而是慵懒的半躺在沙发上,听着动听的音乐,看着典雅的内外设计和窗外的风景。用“行驶感受”而非“驾驶感受”打动你,是奔驰一贯的风味,其实到今天也未曾改变。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鱼非鱼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