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是看不到自己身上的问题/优点吗?

我们可以从人们认识自我的来源、偏差和个体差异这三个角度来思考这个有意思的问题。

1 认识自我的来源

人能够看到自己身上的问题或者优点吗?

这个问题在根本上涉及到我们究竟如何形成对自己的认识,这也就是心理学家们所说的的自我概念(self-concept)

简单来说,自我概念指的是一个人对于“我是谁”这个问题的回答,涉及到一个人对自身生理、心理、人际关系等方方面面的认识。我的本科毕业论文刚好写的就是与自我概念相关的内容。

要想知道人能否看清自身的问题或优点,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便是影响自我概念的因素。换句话说,是什么影响着我们对自己的认识?

北师大心理学部的部长刘嘉老师很精辟地总结过心理学的四大公理:“基因为心理设置了初始参数,大脑对心理提供了生理约束,心理可以扭曲现实,社会是心理的最终归属 ”。

对自我概念的研究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些公理。

一些双生子研究发现了基因对自我概念的影响,认知神经领域也在探究自我的生理基础(比如发现大脑的内侧前额叶皮层与自我感觉整合的一些关系)。

在基因与大脑影响自我的基础之上,个体的行为与社会因素也影响着自我概念的发展。

从内部角度来看,我们会通过自己的行为和对自身的反省来认识自我。比如,我今天早餐开心地吃了四个馒头,我认识到自己是个热爱吃馒头的人。

从外部角度来看,我们还需要通过他人的行为和社会比较来推断自我。比如,吃早餐的时候男朋友贴心地给我买了四个馒头,却只给自己买了两个。通过他对我能吃馒头能力的评价,以及我对自己和他吃馒头数量的比较,我认识到自己是个很能吃馒头的人。

总的来说,我们做了什么事,我们就会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但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也离不开他人的评价、反馈与认可,离不开我们与他人之间的比较。

从自我概念的来源这个角度来看,题主所说的“人类存在总需要别人的肯定才算存在”,“没有别人的肯定我一定走不到今天这样”,还有 @Hope 的回答中指出的自我认知离不开外界评价,看到的正是影响自我概念的外部因素。

人是社会性动物,没有人能够真正离开群体和与他人的关系而生活。不存在真正独立于社会与群体的个体,因而也不存在不受社会与群体影响的心理。我们需要通过与他人的联结才能认识真正的自我。

2 认识自我的偏差

即使我们都有认识自己的基因与生理基础,也能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己的行为、对自身的反省、他人的行为与社会比较来认识自己,但我们固有的一些思维模式会阻碍着我们清楚地看到自身存在的问题或优点。

出于维护自尊的动机,我们会倾向于以对自己有利的方式来加工信息和进行自我觉知,这种倾向被称为自我服务偏差(self-serving bias)

一些常见的自我服务偏差,比如自我服务归因、虚假普遍性和虚假独特性,会导致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偏差

首先,我们很容易把一件事情的好结果归因于自己,把坏结果归因于其他,这就是自我服务归因(self-serving attributions),俗称“抢功”与“甩锅”

比如,一个考研成功的人倾向于认为自己的能力比没有考上的强,一个考研失败的人可能会认为自己运气不好或者考试存在黑幕。

这种归因方式能够激活大脑与奖赏有关的脑区,让我们感受到愉悦,所以它几乎成了我们思维中一种自动化的偏见。

我们的偏见还会使我们认为自己不存在偏见,我们常认为别人会“抢功”和“甩锅”,却认为自己看问题是无比地客观公正。这样的思维盲点恰恰会使我们很难看到自身的问题。

其次,我们的思维还同时存在虚假普遍性(false consensus effect)与虚假独特性(false uniqueness effect)这两种有意思的倾向。

我们会高估别人与自己持有一致观点的程度(虚假普遍性)。举个常见的例子,倾向于30岁前结婚的人会认为大多数人都选择在30岁前结婚,倾向于30岁后结婚的人也会觉得大多数人的观点和自己一样。由于我们接触的群体非常有限,每个人都会和与自己相似的人接触得更多,我们会根据自己认识的人来认识世界,且推测别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与自己相同。

同时,我们也容易高估自己一些品质和行为的独特性(虚假独特性),比如很多人会认为自己的音乐品味、穿衣品味是独特的,把自己的一些品质和好的行为看成是独特的、超乎寻常的能够让我们获得更好的自我感觉。

虚假普遍性和虚假独特性都使我们在评价自己时产生偏差,使我们很难理性客观地看到认识到自己存在问题和自身真正的优点。

3 认识自我能力的差异

尽管人们在认识自身问题或优点上都存在很多阻碍,但不同能力的人在认识自己的能力上存在极大的差异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心理学上非常经典的达克效应(D-K effect),全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

康奈尔大学Dunning和Kruger早在1999年就一起写了篇不得了的论文《Unskilled and Unaware of It: How Difficulties in Recognizing One’s Own Incompetence Lead to Inflated Self-Assessments》,中文大体能翻译为“能力差还认识不到自己能力差的人如何会产生自我膨胀的评价”,然后他们在2000年凭借这篇论文就获得了搞笑诺贝尔奖(IgNobel Prizes,人家其实是个很正经的奖,目的是选出那些“乍看之下令人发笑,之后发人深省”的研究)。

他们在2003年又和另外两位小伙伴一起发了篇论文《Why people fail to recognize their own incompetence》(《为何人们无法看到自己能力的不足》)进一步探讨了这个问题。

小邓和小克发现的这个效应真是很有意思了:在知识和技能水平较低的时候,人们的自信水平反而出乎意料地很高。能力不足的人往往会有一种脱离实际的自我优越感,他们会高估自己的能力,同时也看不到自身存在的问题。

他们进行了多项研究来证实这种效应的存在。

比如,在一项研究中他们找了一群大二的学生参加一场考试,考试结束后让他们评价自己对考试内容的掌握程度并进行估分。

结果发现(见下表),学渣们在整体上大大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且成绩越差的学生高估自己水平的程度越大。

小邓和小克认为,能力欠缺者受到了“双重的诅咒”:他们不仅缺乏成功做成一件事的能力,能力的欠缺还会导致他们意识不到自己有什么问题。这是一种元认知(对自己认知的认知)上的缺陷,即能力欠缺的人认识自身能力的能力也欠缺。

相反,他们还发现,能力很强的人会低估自己的能力,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能够很容易完成的任务,别人也能够很容易地完成(这么看有些学霸还真不是做戏的学婊,他们只是觉得别人和他们都一样)。

所以,不同能力的人在认识自己的能力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同一个人在知识和技能水平不同时对自身认识的准确性也存在很大差异。

拿我自己来说,在我接触科学心理学之前,我觉得自己对所谓的“心理学”有很深的见解;在刚刚接触了几本心理学的正经教材后感觉自己的认知被颠覆,同时觉得自己和以前相比可厉害坏了;在继续深入学习后越发意识到自己对心理学的无知,很快就跌入了谷底,现在正从谷底一点点地继续爬。

我也相信,每个人在不断提升自身知识和技能水平的过程中都能更准确地认识自我。

结束之前总结一下吧~

首先,认识自我需要来源。影响我们认识自身问题或优点的因素有很多,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也离不开他人的评价、反馈与认可,离不开我们与他人之间的比较。

其次,认识自我存在偏差。自我服务归因、虚假普遍性和虚假独特性等思维倾向会阻碍我们准确地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或优点。

最后,认识自我的能力存在个体差异。能力欠缺的人更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同时无法看到自身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戴维.迈尔斯 《社会心理学》

Kruger, J. , & Dunning, D. . (1999). Unskilled and unaware of it: how difficulties in recognizing one’s own incompetence lead to inflated self-assessmen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77(6), 1121-34.

Dunning, D. , Johnson, K. , Ehrlinger, J. , & Kruger, J. . (2003). Why people fail to recognize their own incompetence.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2(3), 83-87.

欢迎搜索关注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草芽家的心理树林」(微信号: Psy_Caoya213),一名心理学研究生的生活与学习日常思考,陪你一起从科学心理学的视角看世界。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草芽君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2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好人会说自己是好人吗?

为什么常常觉得词穷,和比人聊天感觉总接不上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