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需要属于中国人的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吗?

这个问题放了几天,一直觉得想答,但是不知道起点在哪里,前一阵和体验师聊到了这个话题,慢慢的有了一些想法,但是感觉这些想法还不成熟,仅当抛砖引玉了。

我觉得中国人毫无疑问的需要自己的心理咨询的方式。甚至极端一些,目前中国心理咨询市场的乱象,很大的原因就是没有适合我们本土的心理理论和方法。

我不知道诸位在国内执业的心理咨询师的感受如何,但是我自己在国内执业的时候的感受是,有些时候假如完全按照西方的标准去进行咨询工作,那么咨询多半是极为困难的。

我主要的工作群体是儿童和青少年,所以我就从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孩子的隐私权开始说起。

如果按照西方的模式,在充分尊重孩子的隐私权的情况下,我应该与家长保持有限的信息沟通,最大程度上关注孩子的福祉。我在执业开始的时候确实也是这么做的,与家长沟通的时间极少,多数集中在孩子身上。但是很快的,我的案子就做不下去了。为什么,因为家长觉得那是自己的孩子,甚至是自己在一直为孩子的治疗付钱,自己凭什么就被隔离在治疗之外呢?为什么自己就不能知晓治疗的进展与情况呢?

这样的案子终止了好几次之后,有一次我听一个同事分享她在英国留学时候的经历,我才发现,中国环境与西方环境有如此的不同。

首先,西方的医保把心理治疗纳入其中,所以家长送孩子过来进行咨询,自己需要掏少数费用之外,多数医保可以参保。所以西方的家长在心理治疗的费用上,不用投入太多,这与中国的家长需要自己全额支付孩子的心理治疗费用就截然不同。这在对于治疗的期待上就有质上的差异,间接的也就会对治疗的过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须知,对于所有服务业,其实人性是共同的,所有人可以接受高价,但是高价意味着对于服务的期望值也就越高,一旦结果没有达到预期,那么有愤怒和抱怨其实也是属于正常。

在对于心理治疗这件事情上来说,在家长那里,有些时候孩子甚至会变得“更糟”——其实也就是孩子的主动性开始出现——开始变得不听话,家长觉得自己还需要让他重新变得听话,所以会觉得心里治疗其实根本没帮助到自己,相反,是给自己增加的负担,假如没有和家长进行提前沟通,包括处理家长的焦虑的情况下,有多少家长还愿意继续下去呢?

我们都知道,心理咨询中付费的框架,就是为了提示来访者不能把所有的事情托付给咨询师,自己也需要参与到其中,TA不是一个被拯救者,而是一个参与者。在儿童咨询领域中,这一点就显得矛盾起来,一方面,我们不希望家长的过度参与,导致治疗进程被家长的焦虑影响,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让他们付费,因为没有社保可以覆盖儿童咨询的费用。我们一方面推开家长,一方面又用钱告诉家长你需要关心你的孩子。我觉得这本身就是一个极为矛盾的事情。

其次,西方的干预体系比中国更为敏感。我举一个例子,假如咨询师在治疗中发现儿童有长期被家暴,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如果按照西方的角度来说,可以通过行政的方式层层上报,促使家庭暴力委员会干预,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可以终止父母的权利,把孩子收入保护。但是,在中国,这样的干预思路可能吗?

除非像深圳之前那个女孩的新闻被曝光出来,成为社会舆论焦点,否则的话,从制度上来说,是很难有有效干预的途径。

那就出来了一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咨询师应该怎样做干预?咨询师的边界是否需要扩大,去干预那个施暴的家长?甚至悲观一点的问题是,对于这类家长,咨询师是否有权利去干预呢?这是一些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但是却没有答案。

上面类似的问题其实在儿童心理咨询的领域中也不算少见,但是说实话,我在实践中,很多时候伦理守则没有给我太多帮助,因为主要的一些条款,在对于成年咨询方面是可靠的,但是在儿童咨询领域里,有多少是符合现实临床实践的,说实话我自己也不清楚。

这里扯到了目前伦理的边界,也有一些现实的操作问题。但是这些操作和技术问题,其实提示了我的一点是,现实状况如此,西方的治疗理论是从西方的实践中出来的,我们的治疗理论,一定是从我们的治疗实践中出来的。

我们的国家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中,我们一直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不断的向西方学习,从山寨到创新,我们以为在我们心理学的实践中也是可以按照这个路数往下走,但是在心理治疗这个领域里,我们遇到了困难。毕竟,无论从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上,中国与西方文化有太多的不同,在山寨的道路上,在山寨西方心理治疗理论的实践中,我们就遇到了很大的问题,我们学习到的一套治疗理念,一套对人性的看法,和整个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并不相符,我们倡导的个人主义发展,与中国传统的社会理念有巨大的差异。这些导致了可以接受心理咨询的群体,只能是现在更加现代的年轻群体,较难扩展到更大的领域,比如中年期之后的群体中。我们的局限性非常大,有些是社会环境造就的,有些是我们自己造就的。

有一个缩影,就是移情概念的表现。

我的一个朋友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他在国内和国外各自找了一个体验师,同样取向,同样经过一段足够长的时间(大概一年)后,他放弃了国外的体验师,我很惊讶,为什么会这样。他告诉我说,他自己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他觉得国外的体验师的情感表达太过直接,激起了他很多内在的情感体验,他觉得太强了,所以退出了。相反,在国内的体验师这里,他感觉自己的情感比较安稳,像是涓涓细流,所以觉得很好。

他觉得国外的那个体验师有点像他的父亲,有强烈的爱与恨,但是这些情绪对于他来说,是他自己本来需要平衡的东西,而不需要重新被引导与处理。国内的体验师对于他来说更像是一个老友,两个人一起喝了茶谈心,一些波动随之而然就淡了,就像茶水一样。

我在听完他的感受之后,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移情就不能是老友而一定是那个引发自己强烈情绪的人呢?如果站在心理咨询的目标上来说,是助人自助,老友这样的君子之谈,又有何不可呢?

在我们接受的培训里,我们看的书籍中,我们的治疗目标里,都是认为情感可以肆意表达是好事,所以我们希望自己可以成为那个引发对方强烈情绪的角色。但是问题是,对于一般的中国人来说,这是否适合呢?

如果这个视角上看的更大一点的话,中国人讨厌心理咨询的原因也就出来了,其实并不是我们宣传的不利,而是我们文化当中就认为,假如一个人情绪泛滥,没有办法处理好自己的心态,那这个人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但是在西方的视角中,处理心态比较简单的方式是找人分享自己的感受。所以找另外一个人去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是应该的。但是中国人,在无意识层面,则不是这样的观点。甚至对我们来说,我们把自己的“家丑”说给别人听,会带来巨大的羞耻感,所以,除非我们自己没有办法坚持了,否则我们绝对不会把自己的心事说给别人听,这是我们文化本身的特点。

虽然有一堆的外国文献告诉我们,外向是好的,和别人倾诉,修正自己的内在体验是好的。但是我们中国人从来不觉得是这样,我们相信能解决心理问题,通过的方式是闭关、内修等方式,最多是找师傅解答自己的问题,而绝不会把自己的感受摊出来,我们坚信自己可以搞定自己问题。我们不相信自己需要心理咨询,但是我们觉得我们需要自己修心,这是中国人思考内心问题的态度。

到这里,我的这个石头就差不多了,希望可以引出更多的玉石。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知乎用户(登录查看详情)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32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在中国如何给65岁以上的老人作心理咨询,有遇到过类似案例的咨询师吗?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有什么区别?学心理治疗能从事心理咨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