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别人比自己强,为什么有时产生嫉妒,有时产生崇拜?

1. 首先对 @Tfifthe 论述的社会比较理论做一点补充

Festinger的初代社会比较理论,主要关注意见、能力的比较,提出人有一种自我评价的需要,认为通常的比较倾向是找一个与自己比较相似,但比自己稍稍更强的人进行比较,以印证自己的意见,或明确对自己的能力的认识。这只是社会比较理论的开端。

我们说社会比较理论是Festinger提出的,但也仅仅只是提出。在1954年Festinger提出初代社会比较理论的同时,他已经在构思他的认知失调理论。后来他就完全投身了后者,成为了他的代表作。

后来社会比较理论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上行比较”、“下行比较”等概念、影响因素和效果渐渐明晰。而其核心,是除了自我评价的需要以外,社会比较背后的“自我提高(Self-improving)”和“自我提升(Self-enhancement)”两种心理需要[1]。“自我提高”说的是通过比较找到目标,努力提高自己;而“自我提升”说的是通过比较来获得一种良好的自我感觉。

上行社会比较,也就是和一个比自己强的人比较,可能产生两种比较积极的影响——1)把自己和这个比自己强的人扯上关系,沾ta的光,寻找自己和ta之间的相似性,比如我跟别人说“四川省2013年高考理科状元高三的时候就坐在我后面”,自己也因此感觉良好。这是产生崇拜常见的情况,其背后是一种“自我提升”。2)把这个比自己强的人当成目标,发现你和ta之间的差距,努力让自己提高,这背后是一种“自我提高”

还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可能感觉到一种挫败感,自己的自我价值受到了威胁,这是一种“自我提升”满足缺失的情况,会产生我们通常说的“嫉妒”

2. 什么是嫉妒

那么上面我们所说的,两种积极影响中的第2)点,应该叫什么情绪呢?

有很多词都被用来描述对一个比自己强的人的感受,除了嫉妒、崇拜还有羡慕、妒忌等等。

可能我们并没有仔细考虑过羡慕、嫉妒、妒忌之间的区别,或许羡慕比较中性,妒忌最消极,而嫉妒在两者之间?

而在心理学的情绪研究中,研究者发现envy其实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情绪,其中包含两个部分——benign envy(良性嫉妒)和malicious envy(恶意嫉妒)[2]。后者更符合我们通常对嫉妒的理解,我们看不惯别人比我们强,希望比我们强的人突然遇到变故而变差,而当不幸发生在他们身上时我们会幸灾乐祸。但良性的嫉妒,不是希望比我们强的人变差,而是努力让自己变强,虽然嫉妒仍是一种消极的感受,别人比自己强仍然让自己感到不爽,但随之而来的是对自己的改变。这其实就是上面的第2)点所对应的。

3. 为什么会有时候产生嫉妒,有时候产生崇拜

从上面的叙述看来,什么时候对比自己强的人产生崇拜呢?如果容易与ta扯上关系,或你们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从而能将ta的成就内化成你自己的一部分,这就是崇拜啦

什么时候产生嫉妒呢?如果别人比你强的方面是你特别在意的,是你的自我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能你会更容易感到嫉妒。不过嫉妒可能是恶意的,也可能是良性的。一个诗人可能会坦然承认另一个诗人写诗写得更好,但心里多半是不服气的,要不就希望对方掉粉,要不就努力提高自己。

此外,个人特质也有很大的影响。如 @Tfifthe 提到的自尊水平,低自尊者或虚假高自尊者,尤其是在自我受到威胁时,更希望能够得到“自我提升”,所以更倾向产生强烈的崇拜或恶意嫉妒。

近来研究者发现,嫉妒的倾向也是一种个人特质[3],一些人怀有很强的对成功的希望,所以在上行比较时总是产生良性嫉妒,提高自己;另一些人怀有很强的对失败的恐惧,在上行比较时总是产生恶性嫉妒,寄希望于对方变差,或是选择逃避。

最后,你是不是觉得崇拜总是比嫉妒更好?其实并不!良性嫉妒可能比崇拜对一个人更有利,虽然嫉妒的感受仍然是不爽的,但良性嫉妒让你在未来的任务中表现更好,崇拜却没有这个效果[4]。有时候,产生良性嫉妒是因为别人比你强的这个方面你是可以提高的,而当感觉到自己不能提高时,就只能崇拜了。

参考文献:

[1] Buunk, A. P., & Gibbons, F. X. (2007). Social comparison: The end of a theory and the emergence of a fiel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02(1), 3-21.

[2] Lange, J., Weidman, A. C., & Crusius, J. (2018). The painful duality of envy: Evidence for an integrative theory and a meta-analysis on the relation of envy and schadenfreud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14(4), 572-598.

[3] Lange, J., & Crusius, J. (2015). Dispositional envy revisited: Unraveling the motivational dynamics of benign and malicious envy.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41(2), 284-294.

[4] Van de Ven, N., Zeelenberg, M., & Pieters, R. (2011). Why envy outperforms admiration.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37(6), 784-795.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向伯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592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从心理学角度,为什么在社交网络自黑的人更受欢迎?

嫉妒背后的心理机制是什么,为何如此损人不利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