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哦……好难得的一个问题啊
如果题主是没有了解相关讨论就有如此感受的话,那么恭喜你,你的猜想是正确的。而且由此真的让我感觉你是一位拥有丰富感情和细腻感知的好观众,能被观众自主感受到这一点,我觉得对于创作者们来讲真的是很幸运的事情
但是对于这个问题来讲,可以讨论的内容远远没有结束。
首先,这种说法是有官方认证的,各位就别瞎猜了,我来贴一段宫崎骏的采访:
——譬如说,《幽灵公主》中,野猪神巨大化,大肆破坏,而这次,虽然也有一定规模的扩大,无脸人却没有巨大化。最后还一点点地变小,一起乘上了电车。在那里遏制住了巨大化,宫崎先生内心是怎么想的呢?
宫崎 “说到在动画中,为什么要变得那么巨大,是有各种各样的理由的,也可以说通俗文化就是这样子。如果不在那样的大骚乱中来到故事高潮,电影就好像没有结束的感觉。但是,有人持有这种强迫观念的同时,也有人不喜欢这种形式。我觉得,这次如果再这么做,就会失去说服力。考虑到如何才能转换为十岁孩子的现实感时,要是只在浴室上做文章,是达不到想要的效果的。所以,我更想描绘的,是电车之旅的部分。不知不觉睡着了,醒来发现被带到一个陌生的城镇。而且,已经不知道这是第几个车站,急忙奔向驾驶室,却发现那里没有人,只能看到黑暗中远去的街道的灯光流转,就像《银河铁道之夜》一样(笑)。”
——这样的画面,任谁都会联想到那上面去呢(笑)。
宫崎 “我就想这么做。对我来说,《银河铁道之夜》啊,就是飞机从成田机场准备起飞,在跑道上滑行时,看着红、蓝、绿色的信号灯光在飞机的加速度下成为一个个漩涡,这时我就会觉得‘啊,就是这个’(笑)。我认为《银河铁道之夜》啊,其实不是描写的宇宙,而是一个不能没有平面的世界。所以,我还激动地想这次要能在《千与千寻》中实现这一场录就好了(笑),虽然在时间分配上完全无法加入。真可惜。虽然本想就算重新剪切也要硬塞进去的,可是这样出来的效果会很糟糕吧(笑)。”
——但是,正因为没有把这一场景放进去,那段电车场景才成为了宫崎先生独有的《银河铁道之夜》不是吗。
宫崎 “过奖过奖(笑)。”
——我就是这么想的。
宫崎 “我现在还不甘心呢(笑)。乘坐中央线的时候,不小心睡着,猛然睁眼,发现自己已经到了西荻洼还不知道是高圆寺,不是会有这种经历吗?外面只看得到闪耀的霓虹和路灯光芒,那时那种东张西望不知所措的心情,我想能不能表现出来呢?电影总是会有这种遗憾。”
所以,不要扯别的了,这里就是致敬《银河铁道之夜》!
不管你能不能看出来,不管你对这部分的理解如何,这里面就是有《银河铁道之夜》的元素与影响。
第二,从宫崎骏自己的工作说起。
虽然宫崎骏自己那样子讲,但是我还是要负责任地对大家讲:如果从他一直以来的工作推测的话,来源其实比较复杂。说这是他自己独有的《银河铁道之夜》,是真的一点问题都没有。
宫崎骏在《鲁邦三世》第一季(1971)里最宫崎的第21集里已经为大家奉上了非常出色、NB到炸裂的火车追逐,他对机车的狂热与理解是从他生涯的开始贯彻到生涯的结束的,最后他把那部分设计搬到《天空之城》上面,成为了很多宫崎骏粉丝心中的巅峰。
当然,如果谈和《千与千寻》的联系,那我们必须要说的作品是——《三千里寻母记》(1976)
宫崎骏作品的影像爆发力一直是没有疑问的,但是谈他在情感上的铺陈与细腻表达,前期的宫崎骏差高畑勋十条街,一点都不夸张。这也是”宫高合体才是最强“的观点的支撑和来源,在《三千里寻母记》这种篇幅巨大、情绪流如江河一般浩瀚的作品中,要依靠高畑勋来支撑住整部作品架构,靠宫崎骏进行高潮的情绪宣泄和表达,于是《三千里寻母记》整部作品既有开局与结束部分马可与母亲分离、重逢时的宏大情绪冲击,也有漫长故事中盘之中细腻的人物情感表达。
宫崎骏自己的耐性总是很有限的,就像他在《未来少年柯南》里只能写出八集的脚本一样,他总是想画自己想表达的一些镜头,于是他就不好好写故事。他明明能按部就班地写圆满的剧本,就像他在《天空之城》里做的一样。
所有宫崎骏观众必须认清的一件事是:高畑勋绝对是培养了宫崎骏的,各方面来讲。
在宫崎骏巅峰尾巴的自己的创作中,他的作品里已经开始表现出与高畑勋合作时期的那种冷静与细腻,而这往往被很多人所忽视。一般意义上宫崎骏的巅峰期是1978-1988,但是他作品获得极高评价的部分似乎不是全部集中在这里,只是因为宣发的缘故吗?事实就是,后面的宫崎在”热情“上虽然已经慢慢衰竭,但是高畑勋在《三千里寻母记》等作品里熏陶给宫崎骏的东西在慢慢出现,最高杰作就是《千与千寻》的这部分镜头,宫崎骏生涯作品中最扎实的情绪控制、最寂静的高潮。
不仅仅是一些构成作品上面的影响,《三千里寻母记》里超大篇幅的对火车旅行的描写,我个人认为才是积累了宫崎骏对火车镜头情感的原因。
推荐观看《三千里寻母记》第52集《与母亲同返热那亚》,如果你是从第一集一直看过来的观众,看着马可和母亲乘着返程的火车,与漫长旅途上曾经帮助自己的各色人物再会与告别……omg,这谁顶得住啊。你在前51集投入了多少情感,你就会在这一集里得到多少回报,而论对观众精神力和情感的切削,高畑勋远强于宫崎。
这种朋友张开双臂、呼喊着彼此的名字奔跑的设计,九成是宫崎骏的东西。但是只要看过《三千里寻母记》的观众都知道,这部分的震撼观感与这部分自己的设计其实是关联不大的,故事整体的震撼占绝大多数,就是说这是高畑勋的杰作。
我想,那时的高畑勋在宫崎骏心中是无法战胜的巨大存在,那一段电车旅程的震撼一直萦绕在宫崎骏心中。
自此,热情的宫崎骏开始在自己作品最细腻的情感表达之处变得越来越冷静。第一个称得上经典的镜头,来自于《天空之城》之中希达与巴鲁对远去的天空之城的深深地凝望,全程无台词,却表达了一切。
呃….大家要记得的是,《天空之城》的制片人是高畑勋,这是宫高两人合作的最后一作。
无论《鲁邦三世》还是《三千里寻母记》、《天空之城》,高畑勋都深深影响了宫崎骏。
第三,只看作品片段的奇怪观众
宫崎骏在自己工作之余会看很多电影,但是他的作法很奇怪,他会随便走进一家电影院,随便看几个镜头就离开。
这样的作法是和宫崎骏热衷于雕琢单个场景的个人作风有关的,一位创作者往往是好的观众,他自己在观看作品的审美也深深影响自己的创作。宫崎骏就是那种”这部作品就是为这个镜头而生的“的创作者,这种特点在他后期的创作中变得愈发的明显
《红猪》里波鲁克的回忆,《on your mark》里下落的镜头(我心目中宫崎骏作品TOP3的镜头),《千与千寻》里水上列车的设计,《悬崖上的金鱼公主》里史上最强宫崎跑,《起风了》里削骨错筋的人群表现……都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一部作品的思想再深刻,故事再曲折,总会慢慢褪色,留在观众心中的就是那些经典而超越整部作品的片段,这就是宫崎骏生涯中后期的方针与原则。所以宫崎骏是真的完全不用读市面上关于他作品的影评的,他在作品里要走多远的距离,真的就只是和自己的奋战而已。
而七十年代的宫崎骏还是会去看别人的动画作品的,不像现在他老人家啥都不看(笑),光在家里看迪士尼(笑)。
而《银河铁道之夜》,就是留给宫崎骏深刻印象的作品。
我想,也许宫崎骏宫崎骏只是看了《银河铁道之夜》里列车起飞的那段镜头而已,但是这个镜头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在几十年间,那个影像慢慢地与自己的想象和情感交融而变化,最终成了《千与千寻》里海上列车的一部分。
《千与千寻》里那个部分的情绪表达可能是从更遥远的过去(1971、1976)积累下来的,但是这也是《银河铁道之夜》镜头的解构再表达。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TOTOLO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延伸阅读:
千与千寻的为什么这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