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老师说过,他曾经最讨厌那些在被问「是或否」的时候回答「看情况」的人,但学了法律,却不知不觉成为了那样的人。
是否应当容许对网络社区用户的「扒皮」?网购衣服,拍完游客照后退货,法律是否应当支持?父亲为了帮(疑似)受到霸凌的女儿报仇而杀人,是否应当轻判?入室抢劫动辄十年的刑期是否过重…… 在这些问题上,不同的价值追求,回答者所接触到的不同信息,都在影响着他们的答案。
—
面对是非问题,有的人会反问,这真是一个好问题吗?
我们可不可以提问征集特定个人的「黑料」?在这个问题下,有的回答认为,这要取决于所涉及个人是否属于公众人物、相关讨论的公共价值是否足以平衡对个人隐私和名誉的侵蚀。 @姜源 则认为,这个问题本身就存在问题:
负面信息征集类问题本身并不构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犯……[然而]负面信息征集类问题不构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犯[,]不等同于这类问题不能被知乎禁止。用户在知乎发言/提问首先是一个知乎向用户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的民事合同关系…… 知乎设置这些发言/提问标准,比如规定负面信息征集类问题[,]并不损害用户的言论自由。
—
面对是非问题,有的人会追问:你真正了解这个问题吗?
上周,江西上饶发生一起恶性案件,嫌疑人疑因女儿与年仅 10 岁的被害人发生纠纷,不满学校的处理方式,在上课时间持刀进入教室刺伤被害人,致其死亡。
在对于该事件的讨论中,不少人首先代入了为女儿「出头」的学生家长视角,对嫌疑人报以同情心。而 @红糖小糍粑 则列举了与其相类似的刑事案件,提醒各位不要忽略那些让人难以接受的其它可能性:
如何看待「江西上饶 10 岁男生在教室内被女同学家长刺死并抛尸楼道」事件?
随着事件发展,那些推动我们形成回答的事实依据可能会崩塌,那些诱导我们形成观点的信息,可能会变得经不起推敲。(正如本事件中,发布引发热议的微信截图的博主 「奶油甜熙」事后承认自己所发截图经过刻意选取,具有误导性。)看来,审题的确是一门稀缺的技巧。
—
面对是非问题,法律人给出的回答可能充满了「例外」。
一名消费者在网上购买了18 件衣服,穿去旅游后又利用「无理由退货权」退回给商家。 @TEDCJK 认为「退货风险是商家采取远程交易、享有网络红利应负的风险,「恶客」也同样包含其中。」而如果商家不想忍这口气的话,可以主张消费者的行为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拒绝接受退货。回答指出,《网络购买商品七日无理由退货暂行办法》中的「无理由退货权」包含例外,能够阻断恶意退货操作;除此之外,上述《办法》也允许商家创设不适用七天无理由退货的例外。
是非黑白之间,为什么要有如此多的例外,把问题搞得这么复杂呢? 也许是因为,这个世界就是复杂的,人们的动机和目的太过多样,要和复杂的人性打交道,不能指望一两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
面对是非问题,我们的回答有赖于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说得朴素一点,就是我们在乎什么。
在这个问题下,题主有个疑问:十年起步的刑期,对于入室抢劫来说是不是过重了?难道发生在其它场所的抢劫不可怕吗?
在问题下, @月姬魔夜 @猴子判官 @王瑞恩 等回答者都提到了「法益」这个概念。法益,指法律所保护的利益。而何种利益值得我们着重加以保护,就需要诉诸我们的价值判断了。
@月姬魔夜 说,住宅的安全是每个社会一员生活安全感的基础,「户」在学者的角度来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私人场所,带着某种法学理念的浪漫色彩。 @王瑞恩 以部分时间从事经营、部分时间用于生活起居的场所为例,说明了法律对同样一处场所的保护力度,如何随着场所性质的改变而改变:
同样的一间屋子,四四方方,有时是对外界开放的商店,有时是不对外开放的住所……在营业时间,店主期待有形形色色的人出入这里;而在非营业时间,店主期待不被人打扰,希望在浩渺宇宙中,有这么一处卑微而神圣的场所,可供躺平身体,在疲惫的生活中稍加喘息。
如果你问,进入这样的场所进行抢劫,判十年以上是不是过重。法律人给出的回答是,那要看情况,看时间。这种「看情况」的回答并非敷衍,而是因为不同的事实基础会带来不同的价值判断。
是非问题,本来就不只有两种答案。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王瑞恩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