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了错误,家长该不该当众严厉纠正,如果孩子拒不认错该怎么办?

真的是孩子犯了错吗?还是错,原本在父母?

复盘一下事件经过:

第一天

孩子跟几个小孩子玩,被这些孩子用玩具枪指他,最后还把他推倒。题主过去安慰他没事,但没有让其它孩子道歉。

第二天

孩子在楼下小花园玩,追着其它小朋友疯跑,玩的很开心,突然跑到一个比他小的孩子面前一把把别人推倒了。
题主跑过去厉声说让他给小朋友说对不起,他先是愣在那里,后来想走掉。随后一直在「要求道歉」和「只哭,但不道歉」之间僵持,但也没有道歉。
孩子一直哭着回家,睡着了还抽噎。

第三天

孩子去小花园玩就没有那么疯了,时不时还回头看爸爸。

拥有同理心难吗?也难,也不难。

设想我们自己就是这件事中的孩子,这三天的事情让我们学到了什么?

「我被别人推倒了,爸爸跟我说没事,别人也不需要跟我道歉。」

「我推倒了别人,爸爸却厉声、反复要求我道歉。」

爸爸昨天说「没事」,今天却又大发雷霆的不同举止,让我很迷惑,转而生气、害怕和拒绝。

如果孩子的内心有个小人,当时大概会跳出来大喊——

「爸爸,你是不是不爱我了?」

作为父母,我们很多时候不怕别人说孩子「笨」,就怕别人说孩子「没家教」——毕竟,笨是孩子自己的事,而没家教则连着我们父母一起骂了。

我们觉得,要让孩子在外面有家教,那么一定要维持基本的「体面」。

这种所谓的「体面」、「家教好」是严于律己

不能打人,一旦打人必须道歉
不能找别人要东西,自己玩自己的就好
不能骂人说脏话,否则就一顿收拾
不能插队,要乖乖地耐心等待

宽以待人:

被打了,要笑笑说没事
被要东西,要开心又大方地分享
被骂了,不和对方争辩
被插队了,就排在对方后面,继续等待

而这样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孩子来说,难道不是非常典型的「双标」吗?

当父母对孩子提高标准,却一再降低对别人的标准时,孩子会有什么感受呢?

大概是难过、伤心、不被理解、被拒绝和被忽视。

这些做法,让我们不知不觉中,亲手在和孩子的亲密关系上画了一个个红色的叉,慢慢地,我们也就失去了孩子的信任和爱——而我们则会觉得很迷惑:

「为什么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

有没有想过,「听话」的前提是什么?作为成人,我们一般会听谁的话?

【尊卑阶级】上级或领导:他们手握生杀大权,不得不服从
【权威服从】老师/教练/名人:他们是某些方面的权威;
【亲密关系】亲朋好友:他们理解我们,提出的建议也符合我们的认知。

作为父母,我们会把自己和子女的关系放在哪一格?

  • 不少父母会将自己和子女的关系放在「尊卑阶级」一栏,认为子女天然就该听自己的话。

但是,随着子女逐渐成长,不再对孩子的未来有完全的决定权时,孩子就会失控。

  • 也有父母选择「权威服从」一栏,他们常常觉得「老子吃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所以天然拥有更丰富的经验和权威,孩子应该听从自己的话。

但是,随着他们这些经验和建议在现实面前碰壁,或者他们自己本身并没有优秀到拥有说服力时,孩子就开始失控。

  • 越来越多的父母会选择「亲密关系」一栏。

不是自拍和孩子的亲吻拥抱的亲密关系,而是在你和孩子之间建立彼此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当孩子认为你理解他、懂他、支持他,才会感觉到安全,才会将自己的心里话告诉你,并更容易听从你的建议。

很多时候,我们急于去解决某件「事」,却忽略了事件中的「人」。

也许题主当时的心情是,孩子道歉了,这事儿就算处理好了。

但是,孩子自己的感受呢?

两岁半的孩子,很多时候所谓的「攻击性行为」往往只是「工具型」的。

他并不一定真的有什么暴力倾向,只是想以此达到某种目的。比如试探一下自己的力气大小,比如希望对方走开,比如想获得对方的玩具等等。

孩子推人,固然不对,但更重要的藉此变成他学习的机会。

推倒了人,如何解决问题呢?不是口头说几句「对不起」,而是能主动将对方扶起来,关心对方有没有受伤,是不是还好,然后再去道歉,再去解决刚才的争执。

如果爸爸能在第一天孩子被人推时,关心孩子,并且示范给孩子该如何向暴力说「不」,要求对方道歉,告诉孩子爸爸会支持他和保护他的时候,或许结果会不一样;

如果爸爸能在第二天孩子推人时,首先扶起对方的孩子,询问他是否还好,再要求询问孩子的感受,之后引导孩子道歉,或许结果就会不一样;

如果爸爸能在第三天带孩子去花园玩时,聊聊之前发生过的事,讲清楚「前后一致、清晰明了」的处理原则,并表达对孩子的爱,或许结果也会不一样。

我说这些,不是为了斥责爸爸——毕竟能在这个问题上反思、提问、学习,这位爸爸已经在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而是为了告诉题主,一切都不算晚。

有时候,我们会对自己教育孩子时某些不当行为感到内疚,但这一切在孩子漫长的成长过程中都是可以逐渐去纠正的;即使是已经被损坏的亲密关系,也可以由我们的努力一点点去修复。

内疚和自责,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相反,从现在开始,在要求孩子的时候,可以尝试把他当作「别人家的孩子」,再去处理问题,做法就会大不相同。

孩子犯错时,家长一定要冷静下来,先和孩子建立联结(connection),再来解决问题,就会事半功倍。

而建立「联结」的具体方式包括:

蹲下来,双眼平视孩子
用肢体语言表达理解孩子
帮孩子说出此刻的感受,也表达自己的感受
复盘事件的经过,再商量解决方案
肯定孩子在处理问题时做得好的地方

真的,照这个步骤去试一试,效果一定大不相同。

这也是总有很多人好奇地问我:

「为什么每次你一蹲下来和孩子说几句,孩子立刻就听话了?」

总的来说,当我们慢慢将自己和孩子的关系从【尊卑关系】转为【权威服从】再转为【亲密关系】时,你会发现,孩子居然越来越听话,居然越来越好。

越早转换,就越容易度过未来的各种叛逆期,并且和孩子保持长久的、持续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在回过头来看,根本的问题是孩子犯了错,当众训斥却不改吗?

显然不是。

父母保护好孩子,孩子才会学会保护自己、保护别人;相形之下,所谓的家教好,只是个伪命题。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宁愿成为孩子被推、被欺负时站出来和其他孩子对峙、和其他小孩子一般见识的父母。

这能让孩子从我们前后一致的行为中学到,你不能欺负别人,别人同样也不能欺负你。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Cecilia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68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如何教导孩子敢于认错?

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和一个喜欢撒谎和骂人的孩子玩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