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明确一个观点,即绝大多数人都是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是持鼓励与支持态度的,之所以他们提醒人们警惕人工智能,更多的是担心很多人对人工智能的能力没有敬畏之心,对其发展方向没有综合全盘的考虑,只是把人工智能的能力理解成技术的进步,而忽略了人工智能这种能力的社会要素。一方面过于追求表面上的成效,而忽略了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并不是所有的国家或个体都有能力或有主动意愿对人工智能持以积极的拥抱和学习态度,长此以往,一旦人工智能的发展突破到一个新的境界,就很容易产生人们常说的数字鸿沟或者说智能鸿沟,其结果是使得一个国家或一个阶层对另一个国家或另一个阶层产生“降维打击”式的竞争优势。
这种现象在前几轮工业革命的时代已经出现过数次,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受到冲击的后果我想大家都已经看得很清楚了。
正因为如此,我们既不可神话人工智能,也不可淡化人工智能,更不可妖魔化人工智能。应该客观公正去理解人类试图掌握的这种新工具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人类发明和利用工具改造自身现状的特质,来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福祉作出贡献。由于人工智能这个新工具的能力太强大了,与过往人类发明与应用的工具不同之处在于,过往的工具代替的是人类的四肢和部份的感知与计算能力,主要取代的是人类的肌肉力;人工智能这个新工具试图取代的是人类的部份认知与决策能力,也就是脑力,不认真对待的话,其直接后果就是会产生智能时代的新型“文盲”个体、团体、甚至是国家。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会极大地提高人类与机器之间的沟通和连接效率不仅仅是提高人类的脑力能力更是由于这种人与机器连接性的提高而大大强化人类广义上的“四肢”能力。大家知道,人类作为一种碳基生命,其物理与化学结构是很脆弱的,如果借助人工智能使人类能够更有效的利用比人类的物理与化学结构强大与灵活的多的机械工具,那么对于不具备这种能力的人类,其生存压力的变化是可想而知的。
另外,说到警惕,很多人会误解为是提醒大家不要去做这件事,这种理解是危险的。正如古人所言:“知其雄,守其雌”。与其说因为担心某种能力而不去拥有某种能力,倒不如主动理解并拥有这种能新的能力,但同时在哲学与道德层面去把控这种能力的应用。因为现实的情况是,你无法把控别人的行为。那么比较积极主动的方法或许是:你也去拥有这种能力,然后大家在一起协商到底如何更好的使用这种能力。如果你连对新生事物的理解和使用能力都没有,那有什么资格去对这种新生事物进行评判呢?
明确的这个观点,我们可能就能好好的谈一下目前人工智能的状况了。
其实很多名人对于人工智能的警告,很大程度是基于媒体对于人工智能这种能力的神话而产生的担忧。正是因为人工智能将会很强大,注意是个“将会”,还不是现在,目前的这种神话,反而会对人工智能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那么人工智能这种能力到底是个什么呢?
过去这几年,新技术的词汇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在全球范围内由于技术的进步引发的新话题也比比皆是,人们好不容易形成的一些对技术的理解,马上就被新的理念所突破。因此越来越多的公司和人们发现,人类其实是开始进入「无人区」,没有一个大思想家、大哲学家或大科学家能够告诉我们未来会怎么样,每个人都在探索。所以人们产生了很多争论,关于人工智能的争论,关于机器智能的争论,关于机器人的争论,关于技术和人类关系的争论等等。
微软CEO萨提亚曾说过,未来没有人引导我们,那么我们可以以史为鉴,看看历史上发生过什么。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之间,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化时代。「我把这个阶段总结为四种态度和四种结局。当时有很多有影响力的全球性的公司,他们用蒸汽力量代替人的四肢。但当电气出现的时候,绝大多数公司态度是看不起电,因为开始的阶段电的效率并不够高。第一类公司的想法是电力不行,效率低,没有未来,蒸汽力量足够了,一百年之后他们被淘汰了。」
第二类公司放下一些包袱,认为电是新生生物,也有潜在发展的可能性,但是仍然坚信蒸汽机的力量,坚信只要对蒸汽机进行改良一样可以保持竞争力,这些公司也被淘汰掉了。
最可惜是第三类公司,他们已经放下旧的生产力,开始拥抱新的生产力和形成新的生产关系,但是思维方式没有改变。他们认为自己全面拥抱电气化时代,已经产生比蒸汽机时代超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但是他们还在跟蒸汽机相比,思维方式还是有蒸汽力与电力的区别,这些公司最终也被淘汰掉了。萨提亚在会上提到,我们做了一些粗略的分析,只有不到5%的公司在那个时代完成了转型和飞跃,真正进入了电气化时代。
当时大部分企业对于电气化的观念只是能点多少盏灯,或者生产线能够提高多少效率。只有5%的公司选择彻底放下包袱,忘记什么是电气,什么是蒸汽,而是把它们都当成是工具。这些公司要的就是进入新的时代。这代表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和更优秀的用户体验和产品品质。
我经常举一个例子,假如说现在我去朋友家里做客,如果朋友跟我说:“你瞧,我们家可先进了,是个电气化家庭。你看我家里这些墙上的插座,能够随时提供电力,你只要把一个插头往上一插,你的灯就可以被点亮。”相信大家会觉着这种思维方式很可笑。但是我们仔细想一想,当我们口口声声言必谈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5G的名词的时候,恰恰是我们还不具备这种能力的时候,跟电气化的初始人们会以家里有电来炫耀的现象是一样。而真正进入电气化时代的标志,是没有人去说“电”这个词,而是专注于“电”能够用来做什么,是开始考虑怎样做更好的电视机、电冰箱、电动汽车。当然我们并不是说不要去专注于当下的这些技术名词,只是要理解到,当我们还在满足于这些名词表象,并以此为骄傲的时侯,其实说明我们离真正拥有这种能力还相去甚远,更不要提具备使用这种能力的能力了。
因此从技术的发展来说,“学以致用”、“造福人类”是技术发展的永恒归宿。
以微软自身的转型经历而言,微软在跟客户的交流中也有思考,是否需要做思维的转变,才有可能真正理解这一轮技术变革是怎么回事。如果我们还抱着老的观念,抱着产生问题时候的观念,我们真能够理解这个伟大的时代将带给我们的辉煌未来吗?
我们是否需要先把我们认为的所有成见都放掉,然后再来看现在的技术到底怎么回事?我们也知道深度学习只是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的一部分,我们要把深度学习的包袱也放下,扩展到我们进入的这个时代来思考。
理解时代特点,我们要了解深度学习,了解机器学习,进而了解人类学习特点,但是更重要是什么?我们要号准时代的脉搏,要知道在这个时代要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策略,才能够跟上时代的脚步。我们既不要成为时代的弃儿,也不希望成为烈士,我们最希望成为一个先行者。这个时代最大特征就是机器从代替人的四肢开始,已经于无声处开始代替人的大脑,甚至会慢慢代替所有能够出现模型的人类能力。明白这一点我们才可以理解所处的时代。
面对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一种人选择放弃自己,一种人会产生绝对的抗拒心理,不去主动拥抱这种能力,这都是有问题的。因为这种能力确实很强大,你不去拥抱的话,有可能被去拥抱这种能力的人类所淘汰掉了,被他们产生降维打击的能力了,这个其实很危险的。
与其说是机器或者人工智能,或者机器智能会代替人,倒不如说掌握了机器智能人类变成一种超人类,他们会把不具备这种能力的人类所代替掉,或者所降维打击掉。《深度学习》的作者特伦斯的良苦用心是希望我们做一个合格的地球人。为什么不是说作为一个美国人或者中国人?因为地球上的人类都面临这样的挑战,都面临我们如何跟机器智能相处,如何提高我们能力,才能使我们具备更高的能力来应变这个时代的挑战。人工智能带来的这种降维打击还是很强大的,如果我们不认真的应对,去努力学习,并且去积极拥抱这种能力,有可能就真的被降维打击了。
如何理解人工智能?如何入门深度学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充分理解到这一轮人工智能的进步是以算力和数据的飞速发展作为基础的,其理论在几十年前就已成型。理解到这一点之后首先可以去除神秘化,认识到它的基础与数学、物理、化学、神经科学等密不可分,那么对于想学习入门的朋友们来说与其说一味的紧追人工智能或深度学习的术语,倒不如先从最基础的数学着手,比如用数学的方法实现一下最基本的单层神经网络,比如不用库函数去实现一下Tensor,也就是张量的运算。这时你就会发现,你在读书时代认为很枯燥的标量、向量、矩阵、微积分等等数学理论,会在实际应用中产生出多么有趣而强大的结果。
其次,既然是说“深度学习”,我们就先要理解什么是学习?为什么我们的先哲在两千年前就提出“学而时习之”?学习的能力跟大脑的运作是什么关系?人类所具备的“眼耳鼻舌身”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作用?学习过程中神经元的变化和发展?学习的各种理论,诸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等。这些貌似跟人工智能无关的理论,其实才是形成机器学习理论的源动力。因此,深度学习的发展不仅仅要靠数学的进步,不仅仅要靠计算机科学的进步,还要对人类自己的神经、脑神经、传输神经、感知神经的理解,理解人类自己学习的过程和方式,但又不囿于人类的学习方式,能够充分发挥机器的特点,或者形象的比喻为发挥“硅基”学习的特点,可能能够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探索出超越前人的道路。
如果我们去学了「学会如何学习」的课程就会发现,人类学习的范式也是在不断进步中。这种进步一方面会影响人类自身的学习方法,同时也会对机器学习的发展方向产生影响,而且这两种学习方法也可以互相借鉴。这就谈到另外一个话题:“学以致用”。
学习的方法有一个分支,叫做 Problem-Based Learning,就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以实际解决问题方案的学习。未来是终身学习的时代,不存在大学毕业之后就不学习了。如何终身学习?一定要带着问题去学,这样学得越来越深入,学得越来越有用。人工智能也是一样的,它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学习不能为了学而学,一定是问题为导向的。所以如果你去问有实际工程经验的人工智能专家,他们大都会在谈及算法之前问两个基本问题:第一、你要解决什么问题。第二、你有没有与这个问题相应的可供学习的数据。从这种思维方式上,相信大家就能够更好的理解实现人工智能,或更精确地讲实现这一轮的以机器学习或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的前提要素。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真正产生深度学习能力,我们需要有数据,需要有人才,还要有算法和算力。像微软这样专业公司可能会提供更强大的算法和算力,更多的公司需要在人才培养,数据收集上面下很大功夫,这样才能产生互动的促进作用。数据、人才、算法、算力这四者缺一不可。每一方面在未来都巨大的商机,正是因为我们即将进入智能社会,商机恰恰不是只在智能本身,而是各个方面。
「人们大都倾向于高估他在一年内所能完成的事情,但又容易低估他们坚持十年后能够取得的成就。」大家一定要明白,第一没有专家,第二没有起跑线,第三每天都在重新更新有新知识新理念出现,我们先不要放弃自己,同时把握最基本的对自己的自信和信念,认真学习。
因此,人工智能本身并不可怕,也不会威胁到我们,但是,人工智能是未来每个人生存于时代的基本知识,而深度学习作为它的根基,每个人也应该懂一些,如果你想要入门,想要对不确定的未来有所把握,可以来听听我的 Live,时间是 5 月 9 日晚上 8 点,点击这里可以参与收听https://www.zhihu.com/lives/1096786265575346176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知乎用户(登录查看详情)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790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人工智能对人类创新能力有没有影响,多大,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