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天赋和努力,我觉得建立“意识”可能更重要。只有建立了意识才会找到学习方向去努力。也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能衡量出自己有没有天赋,适不适合这个行当。
2015年之前,我没有想过自己也许可以成为一个导演,但我看到了一篇侯孝贤导演的访谈,有电影学院的学生问他,说自己是学导演的,但不知道怎么开始第一步。侯导说,想拍你就去拍啊,不拍你怎么知道怎么开始。他这句话很激励我,我觉得我也能做电影。在此之前电影距离我如此遥远,但我一直在自觉自发地拍摄生活日常,积累了很多素材和拍摄经验,我感受得到空间的不同呈现方式,在这过程里也有对世界新的看法,所以我觉得我可以。之后我开始在网上搜寻各种电影信息,看影评,买电影相关的书来学习,尝试建立起自己的电影认知。慢慢地发现自己确实有一些未曾留意过的天赋。
如果没有建立意识,我们的天赋就无法被挖掘出来。每个人有自己跟世界相处的独特经验,这些都是独一无二的优势,或许有的人可以表达出来,有的不擅长。但没有尝试的意识,并且为之努力,那么如何判断是否有天赋呢?
前几天我在豆瓣发了几张照片,有人说照片骗人,我觉得这是一种思维的误区。通常生活不会只呈现出一种面貌,但我们往往只记得印象最深刻的一种经验,并以此来衡量别人看到并呈现出来的世界。在我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天赋”之前,我也这样,觉得世界平淡无奇。当我偶然发现一些微小的视角变化会带来不同的视觉冲击力之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多角度去观察世界。年深月久,努力积累出的经验慢慢演变成一种直觉和判断力,也许它就变成了“天赋”。
我经常在想自己到底有没有天赋,也许很努力地想多了,可能就有了。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陆庆屹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39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我对电影和影视类非常喜欢,对导演编剧类有一点的天赋,没有专门学过,现在30岁了,是否还能来得及?
编导好学吗,需要天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