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中国众多民营企业经历了供给侧改革、信贷收紧的政策周期,利润被上游企业挤占、资金周转困难。从 2018 年 10 月开始,央行信贷政策出现明显转向,开始重新鼓励中小企业贷款。
但不管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重新扩张产能的意愿和信心,还是银行实际上贷款给民企的主动性,都还没恢复过来。
从借钱的角度来看,因为要有赚钱预期、还钱能力才会去借钱,所以社会融资数据能反映人们对经济和收入预期是否乐观。从今年一季度的社会融资情况来看,3 月人民币贷款增加 1.69 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 2.86 万亿元,都远超预期。其中,企业中长期贷款、债券融资增加了约 9000 亿,居民短期贷款增加了 4300 亿。
但这些贷款的部分流向可能是存在疑问的。居民和企业短期贷款在 3 月份激增,可能是通过个人经营贷的方式获得贷款,然后流入楼市。
而最需要获得低成本贷款的中小企业,其贷款利率却没有继续下降。一般来说,企业借债的利率变化更能说明市场目前对企业经营情况以及未来预期是否乐观。因为借钱给别人,唯一的收益方式就是回收本金和利率,也就是说,对方要有能力还钱才行,还钱能力强就低利率,还钱能力弱就高利率。

从上图可以看到,以国企、上游原材料企业为主的 AAA 级别的信用利差已经回落到去杠杆政策推行之前的位置;反观以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为主的 AA+ 与 AA 级别,虽有回落,但更多时候还是高位震荡。
简言之就是,中小企业的信心低迷和融资成本高企,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
从生产的角度来说,最能反映中国经济热度的莫过于房地产、基础设施开工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信息,今年 1-3 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为 23803 亿元,同比增长 11.8%,增速较 1-2 月提高 0.2%;同期,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为 3.9 亿平方米,同比增长 11.9%,增幅较 1-2 月扩大 5.9%。
但是,房地产投资额和新开工面积增速的明显回升,却不再能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了。比如,水泥行业。房地产开工增加,水泥需求增加,水泥的价格开始上涨,但水泥的产量继续着从 2014 年开始的下降趋势,今年 1-3 月全国水泥产量比 2018 年一季度又减少了 4.83%。
本来按照经济学教科书,市场对一种产品的需求增加,产品价格上涨,那就应该有新的竞争者进入市场增加供给,但从水泥这个例子可以看到,由于有之前供给侧改革、去杠杆的影响,本应出现的供给增加不但没出现,反而还出现了继续减产的情况。
总之,民企、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还不够低,恢复扩产的意愿也比较低迷。这时期,如果像水泥行业那样出现供不应求、继续减产情况的行业变得更多,物价还可能会出现明显上涨。
题图来源:pixabay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