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了解宫崎骏在《风之谷》之前的创作?

(但愿是我最后一次谈老宫吧,希望如此……)

基本上,吉卜力之前,或者说风之谷之前的宫崎骏,比较能够原汁原味地体现出他作为Animator,尤其是作为东映Animator的一面。这既是体力和年纪所局限的(Animator也是要吃青春饭的),也是因为吉卜力确实是个从体制到市场、都有别绝大多数日本商业动画的工作室。很多日本动画爱好者所不喜欢的后期宫崎骏式“老土”的人设和画风,在此之前都仿佛完全不同的事物一般,呈现出了别开生面的巨大活力。

因此,如果像很多一般大众和某些研究者那样,为宫崎骏贴上思想深刻、人文关怀、工匠精神、票房奇迹、业界旗帜……等等所谓“作家性”标签的话,观赏风之谷之前的作品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也许未来少年柯南可以算半个)。更进一步地说,作为一个力求纳博科夫标准的观众,我也不认为在作品里关注所谓的思想性和票房之类是有意义的。

一言以蔽之,你在风之谷之前的作品里,可以感受到的是一个纯粹的动画人,一份纯粹的、动画带给你的享受。原画、作监、Layout、演出、剧本……这一切回到本质的话,仍然是独有的、属于动画的力量。

(就某种意义而言,关注这一时期的宫崎骏,也是一种“动画宅 / 研究者”才会关注的事)

不过……因此……也是很难用语言描述其十之一的……


风之谷之前的动画生涯,大致可以分为两段时期:一是63年进入东映到71年离开;二是先后辗转A Pro、ズイヨー映像、Telecom等多个工作室,直到几乎改变业界的LITTLE NEMO事件后退出Telecom为止。我们分开来看。

1963-1971:青春岁月 Green Day

毋庸置疑,这一时期宫崎的成长、获得提拔再至成为中坚,都是以原画师的身份活跃的。如果哪个宫崎骏作画的MAD没有剪进来这一时期的作品,基本可以判定不合格了——当然,我仍然不建议不接触完整剧场版而只欣赏作画MAD的行为。

丑话在先,我绝不擅长精准地描述宫崎骏作画的魅力,甚至连概述作画的整体特点可能都做不到。模糊地说,宫崎骏和他的老师大塚康生一样,严格忠实于东映“动画是动起来的画”的理念;进一步,他擅长在真实感和一定的卡通化之间取得良好的平衡、在节奏感和作画张数之间有着天才的把握力、对人物激烈情绪和宏大场景气势的表现力无与伦比、以及能够用线条表现一切事物:天空、大地、水、表情、机械、战斗、特效……

更精细的方面,还是让大家个别分析、自行感受吧……

此外,这段时光最重要的宫崎结识了一生的良师益友:大塚康生高畑勲。在吉卜力之前的岁月里,三剑客间协力互补的合作将造就一段日本动画史上极其特殊而美好的佳话。

所有东西我觉得都能画成画。(风之谷分镜集后记
庵野:宫先生的厉害之处就是他的观察力。他看过一样东西后就再也不会忘记,看过一次就能把握它的构造。

1968 ★太陽の王子ホルスの大冒険(太阳王子霍尔斯的大冒险)

高畑勋初次监督,东映60年代重要长片杰作,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作面向成年观众的动画的初啼。

宫崎骏在其中担当多段重要作画,尤其开篇霍尔斯斗群狼一段,远超当时水平的场景调度和复杂的动作设计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1969 長靴をはいた猫(穿长靴的猫)

延续了《太阳王子》的原班人马(除了高畑勋),回归少儿向大火,可见高畑勋的票房毒药是有传统的……

宫崎完成的最后20分钟的内容(以里面一场追逐戏为代表)不仅体现了早期作画的灵巧和出色把控节奏感带来的娱乐性,同时也被视作是后来卡城的雏形。

1969 ★空飛ぶゆうれい船(飞天幽灵船)

宫崎在本作中表现出了强大的特效作画实力,并被认为是最早绘制特效场景的动画人之一,也表现了宫崎对于军武和机械浓厚的兴趣(多半也受了大塚的影响,他是东映头号机车迷)及出色的观察力。

庵野:(宫先生)作为一名画师的最高杰作就是《飞行幽灵船》。没看过的朋友请务必去看一看。那是宫先生的职业最高峰
冰川:以前曾有人问我喜欢宫崎先生的什么作品,我说是《飞行幽灵船》,结果他以为我在开玩笑。
庵野:如果我也被问到最喜欢宫先生的什么作品的话,从画师的角度来讲,我也会说是《飞行幽灵船》

——第2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庵野秀明的世界》专题上映会 庵野秀明&冰川龙介对谈第三回(庵野秀明が自身のキャリアを振り返る!【アニメーター編】師匠でもある天才・宮崎駿の仕事を大いに語る!Part2

1971 どうぶつ宝島(动物金银岛)

基本上还是60年代东映式冒险活剧的风格,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天空之城。宫崎在本作中挂了个アイデア構成的头衔,不过就东映的制作现场而论,事实上更早之前宫崎就参与了部分情节的设计,为后来的全能动画人打下了良好的培养基础。

作画上值得一提的是海盗船上的乱斗场景——标志性的人物群像活动,对原画要求颇高。

(同时期其他参与作品详请参见日语wiki及作画wiki“宮崎駿”相关词条)


1971-1984:全能动画人风范

1971年年,宫崎骏在完成《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后不满于东映当时的环境,选择离开了东映动画,和高畑勋、小田部羊一一同受大塚康生之邀加入A Pro(即后来的SHIN-EI)。而大塚早在三年前就因为太阳王子的失败选择离开了东映;之所以来到A Pro,则是因为创始人系东映动画的元老楠部大吉郎的缘故。

离开东映的宫崎远非进来时的那个青涩小伙,早已积累了足够的技术和想法,也确立了自己的梦想和事业,作为原画师的青春时代过去了,作为一个广义上动画人的收获季节才刚刚到来。

1971 ルパン三世 TV第1シリーズ(鲁邦三世 第一期)

大塚邀请宫崎高畑来到A Pro不为其他,恰好大隅正秋降板,急需人员补上,由此,太阳王子三剑客再次聚首。并结下了和鲁邦三世系列的重要缘分

高畑宫崎组合临危受命的最重要的一点是挽回收视率,为此调整了路线重新面向低年龄层制作(包括对人物形象的改动),担任了后半部分的主要演出和作画工作,贡献了大量名作画场面。

1972 パンダコパンダ(熊猫家族)

宫崎骏在本作中第一次展示了全能动画人、六边形战士的风范——一人身兼四职:原案、脚本、场面设计、原画。顺带在续作《パンダコパンダ 雨ふりサーカスの巻》中,还多干个了美术设定的工作。

不过老实讲……相对来说,本作对研究高畑勋日后充满生活气息的动画风格较重要,能体现宫崎的能力,但不大能体现宫崎的作者性。

1974 アルプスの少女ハイジ(阿尔卑斯山的少女海蒂)

冰川龙介:要聊宫崎骏,肯定不能忽略高畑勋,这两个人真是配在一起的时候才是最强。

1974年,大塚参与了另外一边《魔投手》的工作,宫崎高畑跳槽来到了ズイヨー映像,属于他们的传奇开始。

《阿尔卑斯山的少女》无论是动画史地位还是作品本身都是极其杰出的。就前者而言,宫崎和高畑创造性将Layout导入了动画现场,也是日本电视动画史上首次尝试海外实地取景、海外录音的作品,开启了著名的世界名作剧场系列;就后者来说,两人截然相反的工作风格和创作理念也完美互补融合在了一起,在大众和业内都享有极高的人气和美誉。我们这里重点关注宫崎其中的工作。

庵野秀明:宫崎骏的Layout天下第一(大意)

关于Layout的作用这里不再赘述了,Layout的概念,理念上来自高畑“动画的表现力在于空间的构筑”,实践上来自宫崎实现在不损害画面控制力的前提上,完成从原画到分镜的转型,减轻作监和导演工作、同时提高作画效率和质量。

(应当注意到,Layout本身并不是动画制作环节必不可少的步骤,是高畑宫崎赋予了其价值和地位——直到90年代押井守建立新的Layout体系,才打破了高畑宫崎对Layout意义的统治)

显然他对发明Layout是很满意的,于是……他在一部年番的量里完成了全・话・每・一・卡的Layout工作……

另一大另人舒适且影响后来动画人深远的,当属著名的烤奶酪的场面,可以说是美食动画片段的最高杰作:

アルプスの少女ハイジ 第2話片段

井上俊之:从画面中找不到一根多余的线条。只是有着简单的轮廓线和高光、阴影,不知为何那个芝士就是比现实的芝士看起来更美味。

(老实说我第一次看的时候没怎么留意,看了井上评论后再看就有点要流口水了……希望大家別受我影响吧orz)

1975 ★母をたずねて三千里(三千里寻母记)

冰川龙介:要聊宫崎骏,肯定不能忽略高畑勋,这两个人真是配在一起的时候才是最强。
井上俊之:《三千里寻母记》是我眼中最好的动画,今后再也不会出现《三千里寻母记》这样剧本、演出、作画达到绝妙均衡奇迹般的动画。

母をたずねて三千里 第01话 片段

——井上俊之心中的日本动画史·上·最·佳·场·景

作画方面举下这个例子。看点是马可情感爆发后,从低头到抬头到全力奔跑的俯视视角的变换。以及描写踩空摔倒时仿佛观众也能感受到疼痛的演技。(总的来说,井上是个比较古典的Animator,他偏好这样能够利用画面传递出“真实感觉”的表演)

显然,宫崎对发明Layout真的很满意,于是……他在一部年番的量里再次完成了全・话・每・一・卡的Layout工作……

1977 ★ルパン三世 TV第2シリーズ(鲁邦三世 第二期)

如果说一期的宫崎只是临危受命,那么受日本动画受众年龄的变化和第一期的再评价影响,二期的鲁邦三世一开始,大塚康生就为宫崎骏提供了合作表演的舞台,他负责的单元剧里也延续了一期后半的风格,表现出了更成熟的风格特征。尤以第145話「死の翼アルバトロス」最終話「さらば愛しきルパンよ」最为脍炙人口。同样,观众也不难从宫崎演出回中看到日后他众多作品的影子。

(题外话,大塚在二期里的任性程度,不比宫崎来的小……)

关于宫崎和鲁邦的轶事,懂日语的话更多可以看这里:宮崎駿発言集 ルパン三世への愛と決別

1978 ★未来少年コナン(未来少年柯南)

宫崎骏与高畑勋分开后独立监督的第一部动画,作监方面大塚回归。除了对原作小说的剧情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外,师徒两人合作完成了角色、机械、场景和道具上的所有设定工作,完美体现出了动画人的全能一面。

未来少年コナン 第02話 片段

演出方面举一个例子,第2集中的名场景,描写了柯南发现爷爷死后奔出家门,在海边砸碎石头发泄悲愤的场景。对比三千里寻母记中高畑勋对久别重逢的处理,这里则是标准的宫崎流情感表达:以略显夸张的手法充分把人物强烈的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以此来打动观众,后来第6话中有名的逃出一段也是同理。

1979 ★ルパン三世 カリオストロの城(鲁邦三世:卡里奥斯特罗城 )

宫崎骏首部执导的长篇动画电影,从此开启了他和大荧幕的不解之缘。

卡城的创作方式,是标准的宫崎流创作方式,即直接绘制Storyboard代替脚本和分镜环节(挂名脚本的山崎晴哉仅负责的是把Storyboard转换成文字);但由于大塚康生担任了鲁邦2期的人设和作监工作,相对后来吉卜力的作品来说,略多了一份写实感。

关于本作的赞美和花絮已经足够多了,一定程度上,本作可以视作早期“宮崎アニメ”风格的集大成,无论是被斯皮尔伯格称赞的无与伦比的追逐戏,还是标准的东映式编剧手法,以及结尾“偷走了你的心”的浪漫,都为人津津乐道。

对动画迷而言的另一大看点是,由于当时Telecom还汇集了一批虫制作破产过来的菁英,卡城除了深受东映影响的的这一班作画的班底外,出崎统的御用班底:美术小林七郎,摄影高桥宏固也和宫崎完成了唯一一次强强合作,相信看过的观众一定记得小林笔下和高桥镜头下如梦似幻般的古城光影景致。

1979 赤毛のアン(红发少女安妮)

冰川龙介:要聊宫崎骏,肯定不能忽略高畑勋,这两个人真是配在一起的时候才是最强。

(重要的话讲三遍!)

高畑×宫崎的名作剧场系列第二部,不过老实讲没什么可多说的,一如既往地负责了15话之前全部的Layout工作。15话后降板的原因据说是宫崎在《未来少年柯南》后觉醒了导演魂,又讨厌安妮这个角色(推的声优也没被选上),于是途中离开去做卡城了……

1984 名探偵ホームズ(妙犬神探)

《妙犬神探》作为宫崎参与的最后一部TV动画(时间上其实在风之谷之后),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第5話「青い紅玉(ルビー)」和第9話「海底の財宝」两集。基本延续了鲁邦二期的冒险活剧的风格,参与作画的基本都是近藤喜文、友永和秀这些老伙计,不同集登场的机械道具也是颇具趣味的一大看点。

(同时期其他参与作品详请参见日语wiki,这里主要展示的是比较能够全能动画人的部分,另外有些不错的作画,一般MAD里也会提到,这里就从略了)


80年代初,宫崎参与的一大重要作品是LITTLE NEMO的企划。在企划失败后,宫崎即回国开始着手风之谷的筹备工作。LITTLE NEMO这段经历对整个日本动画史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不过这里依然不提了),对宫崎骏而言,他确信了日本动画的方式是截然不同于美国动画的,而能做的只有坚持下去——无论是东映的远东迪斯尼之梦,还是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工作室,制作自己想做的动画长片——他正是这样意志坚定而充满能力之人。

而如我们所知,不论是时代、个人还是环境,都再也不会造就第二个这样的人。

1984年,《风之谷上映;翌年,吉卜力成立。

而此时的日本动画,早已告别了东映系画师辉煌的70年代,业界变了,观众变了,商业模式变了,活跃的动画人也变成了新的、更充满朝气一拨年轻人们……

宫崎骏变了吗?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知乎用户(登录查看详情)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延伸阅读:
如何评价宫崎骏《风之谷》漫画的结局?
如何评价宫崎骏执导的电影《风之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