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瑟夫对科技公司 CEO 的角色认真起来 | TED 2019 现场报道

在主题为“不要总想着吸引注意,而是应该多关注别人”的 TED 演讲里,约瑟夫·高登-莱维特(Joseph Gordon-Levitt,或者囧瑟夫)调动全场全场注意力,关注自己。

想象一下他以囧字笑容,拿出同样笑容的童年照片,说起自己在夏令营自我吹嘘被暗恋对象怼的故事。

或者,他突然以蝙蝠侠的低沉声音说:“他们(Twitter 粉丝)才不是因为我出现在《蝙蝠侠》里才关注我!他们关注我是因为我有文采!”(如果他演的不是约翰·布雷克而是布鲁斯·韦恩,这大概会是一个更好的笑话)

又或者,他背靠大幅自嘲漫画,提高音量说:“Hey 大家都来看我啊!我在 TED 做演讲呢!”

预期之中的表演能力,也引述了杰伦·兰尼尔和特里斯坦·哈里斯关于科技产品引人成瘾的观点,但完全没有贡献任何新鲜东西。你能看出来他还是在 TED 这个平台抓住注意力,推广自己创办并担任 CEO 的协作平台 HitRecord

TED 不允许演讲者直接兜售自己的公司,囧瑟夫沿着可以成瘾逻辑说:艺术创作者如果总把同行当竞争对手,想着争夺观众注意力,永远不会得到内心的满足。还是要多关注其他创作者,一起协作,特别是在 HitRecord 上(最后半句没有直接说出来)。

媒体室里,一位对他期望颇高的加拿大记者抱怨道“他根本什么都没说!”另一位则开始联系缩短采访时间。

这位出演过《萨摩的 500 天》、《Looper》、《盗梦空间》,在 SNL 和各种脱口秀上娱乐千万观众的演员自然能让全场大笑、鼓掌。但以提出一个有价值的点子来要求,他确实什么都没说。

不过这么干大概也说明了囧瑟夫对自己当一个科技公司 CEO 有多认真。

今年 1 月,HitRecord 宣布首轮融资,640 万美元。领头的公司是来自旧金山的科技风投 Javelin Venture Partners。一并参与投资的个人投资者有 YouTube 联合创始人陈士骏、游戏直播平台 Twittch 联合创始人 Kevin Lin、在线教育平台 MasterClass 联合创始人 David Rogier。

囧瑟夫在 2016 年《斯诺登》上映后就基本从好莱坞消失。对此他曾说自己不想被定型,一路拍下去,想要有机会重新开始

现在他的下一部剧情长片《7500》、未定名 Netflix 电影今年都将上映,此前的兴趣项目也认真起来。

演讲后的采访中,他对《好奇心日报(www.qdaily.com)》说自己最近过半时间都花在 HitRecord 上。大多数时间花在各种开会,招人、安排计划,就像所有公司 CEO 一样高。剩下的尽量自己参与一些协作项目,比如为一个短片写几句话、为一首曲子弹弹吉他,或者为纪录片录一段自己的观点。

HitRecord 最早由囧瑟夫和他哥丹高登-莱维特(Dan Gordon-Levitt,2010 年去世)在 2005 年创办,创办故事囧瑟夫已经说过很多次:当时他刚离开大学打算回到演艺圈,但根本拿不到自己想演的独立电影角色,收到的邀请全都延续以往童星路线,就决定自己做点东西。

一开始,HitRecord 只是一个兴趣项目,两人上传自己的短片看别人的反应。整个网站就是一个网页放着几个片子和音乐的“下载”链接

2010 年,HitRecord 大改版,开始提供协作功能。创作者在网站上提出点子,和其他人一起完成。随着参与者多起来,HitRecord 变成了一个制作公司,在 2010 – 2013 年期间出了十余部短片、两季 HitRecord。

最能说明 HitRecord 如何运作的是多年前出版的《Tiny Book of Tiny Stories》系列图画书。这是一套针对 18 岁以上读者的图画书,最厚的一本 128 页,每一两页说一个故事。故事都是一张图 + 几句话。创作过程全部在 HitRecord 上完成。

如 Vol.1 第 66 页的这个故事:

一个男人碰了我:他的手… 我的腿;

我也碰了他:我的拳头… 他的下巴。

最早是 2010 年 10 月,@Dophin170 上传了图中素描,没有文字。三天后她加了一个版本,里面多了一个穿西装的无面男子。2011 年 3 月,@InkedCanvas 配了上面的字。那年年底,《Tiny Book of Tiny Stories: Vol. 1》出版。

Tiny Book 系列颇受欢迎,2010 年的第一本由 HitRecord 自行出版,在 Good Reads 上拿到 4.51/5 的超高评分。之后三年,HitRecord 和 HarperCollins 合作又出了三本,最低也超过 4 分——这在 Good Reads 上已经是高分作品。而 HitRecord 上参与者提交的作品片段也从第一本的 2312 个一路涨到第四本的 35905 个。

囧瑟夫对《好奇心日报(www.qdaily.com)》回忆说,一开始并没有出书的想法。最早是因为 HitRecord 要参加西南偏南(SXSW),就在网站上邀请人提交海报创意,@Wirrow 画的海报被选用。

之后囧瑟夫就开始关注这个人。当时 Wirrow 在 HitRecord 没有几个月,发起了 Tiny Stories 项目——基本就是后来书里的成熟故事。有些先有文字再有人画插图,有些先有图再有人配文。

故事多了,囧瑟夫就开始张罗出版,他也是主要编辑。

整套书制作出版在 2010 – 2013 年,对新人抱有怀疑的纽约大出版社没太多理由拒绝囧瑟夫。《盗梦空间》(Inception)、《50/50》《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The Dakr Knight Rises)、《环形使者》(Looper)、《Premium Rush》、《唐璜》(Don Jon)都在此间上映,他还主持了 SNL。

今天囧瑟夫在谈 HitRecord 的时候用词已经开始“科技”起来。他会说 HitRecord 多年属于“有机增长”(十几年没有花一分钱推广网站)、谈“流量”获取、说起好莱坞则是“传统媒体行业”。

囧瑟夫确实不用花一分钱,现在囧瑟夫的 Twitter 名字就是 @HitRECordJoe。基本上,有链接的推文都指向 HitRecord。比如 4 月 20 日他问有没有人想为 Robert Bertrand 的短片配音,当天已有几个人根据试录脚本提交了自己的版本。也有一些看上去永远不会有什么商业潜力的挑战,比如拍天空。

现在注册为 HitRecord 用户,你会收到一封显示发件人为“Joseph Gordon-Levitt”的邮件,邀请你参加一些简单的协作任务。这是目前硅谷新创公司比较典型的做法,让用户和公司有更人性化的沟通。

HitRecord 对于帮人赚钱的说法一直很谨慎,因为绝大部份上传的音乐片段、文字、插图最后都不会直接变成钱。根据囧瑟夫自己宣布的数字,自 2010 年到 2018 年 6 月,HitRecord 已经分账 300 万美元给平台上的创作者。

从去年开始,HitRecord 逐渐从兴趣项目变得认真起来。囧瑟夫对融资的解释是需要花钱做好软件开发,不只是应用、还有网站本身。此前兄弟创业的时候低估了运作一个网站的难度,网站在开发时没什么方法论,想到哪里做到哪里。

他给投资人的故事是 HitRecord 没烧钱就做到今天的规模,有一个庞大的社区、有商业出版的作品,希望融资开发更好的网站和应用,从制作公司进化成一个在线创作协作平台。今年 1 月融资完成之后,HitRecord 的应用更新频率规律起来,每两三周更新一次,不再出现曾经三五个月不变的情况。

640 万美元对囧瑟夫不是一笔大钱,他最近在卖的房子价值近 4 亿。不过融资意味着对投资方有了责任,不再是一个兴趣项目。平时 HitRecord 总裁 Jared Geller 和囧瑟夫一起管理公司。他们在 TED 大会现场形影不离。

虽然又恢复拍片,但囧瑟夫说不会因为 HitRecord 运作减少电影和节目的参与,因为这些都是公司的宣传渠道,“事实上这是我能给公司提供的价值。去脱口秀可以帮着推广平台,来 TED 也是,拍电影也是。”

关于 HitRecord 未来是什么,这位目前 38 岁的演员想法已经有所改变。

2013 年电影《唐璜》(Don Jon)上映后,囧瑟夫曾说希望之后能靠 HitRecord 完成一部电影长篇。

现在想法变得更实际,他说自己并不以能制作长片作为平台发展目标。

去年 10 月,HitRecord 和说唱音乐人 Logic 合作组织平台上的音乐创作者一起制作音乐,整个过程被拍成 50 分钟纪录片放上 YouTube。不过和 Logic 合作的整个过程还是人力高度介入,囧瑟夫希望未来 HitRecord 可以做出一个应用,Logic 这样的人可以自己装了就组织一场这样的创作,而不用再有人介入。换用硅谷爱用的说法,这才是“可扩展”(Scalable)的平台。

但具体如何实现这个应用,目前还没有答案。

被问到如果没有做 HitRecord,自己会做什么。囧瑟夫说会少一些接触不同想法的机会,“如果只在好莱坞,会合作的人基本就是可预期的一群。”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