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评审团奖作品《何以为家》,内地定档 4 月 29 日

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得奖作品《迦百农》将于 4 月 29 日登陆内地院线。电影的中文预告也在近日放出。迦百农是《圣经》中的地名,后来引申为了混乱之地的意思。《迦百农》的中文译名定为了《何以为家》。

《何以为家》借着 12 岁小男孩赞恩把父母告上法庭开始。“我要起诉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小男孩在法庭上说道。电影由此引出小男孩过去的生活,把混乱黎巴嫩状态之下儿童无奈的命运呈现在观众眼前。

赞恩的父母在无力抚养和教育的状况下依然不停生育,作为家中的长子赞恩,弱小的肩膀承担了无数生活的重压。当妹妹被强行卖给商贩为妻时,赞恩试图携带妹妹逃跑未果,自己愤怒离家。他在之后遇到一对没有合法身份的母子,彼此相互扶持勉强生活。然而生活并没有眷顾赞恩,重重磨难迫使他做出了包括捅人在内的惊人举动……

《何以为家》入围了去年的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首映过后,获得了现场观众长达 15 分钟的起立鼓掌。最终它在戛纳获得了评审团奖,后来还入围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何以为家》也因此让更多的人认识了来自黎巴嫩的导演娜丁·拉巴基。这位导演表示,电影的许多灵感都来源于她在黎巴嫩街头目睹的现状。一个街上的小孩告诉她:“如果没有人会爱我,没有人在我睡前吻我,每天我都要被打,我不知道我出生的意义是什么。”

现实和虚构在电影中彼此交织。电影中,赞恩离家后遇到的母亲因为没有合法身份被捕。在这场戏拍摄完两天后,饰演母亲的演员也因为没有合法身份遭遇逮捕。

“对我而言,拍电影和付诸行动是一回事情。我真的相信电影能够促成社会变化。”娜丁·拉巴基对《卫报》表示。

事实上,电影也确实促成了一些变化。演技获得认可的男主赞恩在联合国的帮助下,和家人一起前往挪威定居生活。此前没有上过学的他在那里开始读书并有了新的生活。

《何以为家》获得了诸多褒奖。《纽约时报》把它排在了 2018 年年度最佳电影榜单的第九位。它在评价中写道:12 岁的赞恩目击并经历了一些似乎并不算夸张的恐怖,但饰演这个角色的小演员用基顿式的坚忍和卓别林式的同理心捱过了最艰难的境遇。倒不是说这就是一部喜剧,但跟她之前的长片(《焦糖》和《吾等何处去》)一样,拉巴基始终没有忘记,人们即使是在最绝望的时刻,也会保持的活力、勇气和幽默。

题图来自:豆瓣电影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