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我们可以触摸彼此吗?这问题比许多人想的更复杂

本月早些时候,美国前副总统、2020 年大选的热门人选拜登(Joe Biden)被爆出曾多次不合适地触碰女性身体,包括将手搭在女性肩上、贴近对方的头发耳语。爆料人斯蒂芬妮·卡特(Stephanie Carter)是美国前国防部长阿什·卡特(Ash Carter)的妻子,那张广为流传的照片,正是在卡特的就职仪式上拍摄的。

上周,拜登在推特(Twitter)上发布了一段视频,澄清自己无意冒犯到任何人。接着,他把话题引向了更宏观的社会语境:“社会规则已经开始变化,个人空间保护的边界已经重新设定,我明白,我明白。我听到了他们的声音,我理解。”

《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的作者、医学博士 James Hamblin 看来,拜登关于“个人边界重设”的解释有些过于简单化了,它没能帮助我们理解人与人之间的“触摸”究竟是怎么回事。对此,心理学家们有话要说。

根据发展心理学家 Tiffany Field 等人的研究,“触摸”这一动作可以在成长中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适当的按摩可以帮助幼儿快速增重,而童年时期缺少身体接触则可能妨碍未来的身心成长与社交。对成年人来说,身体接触,尤其是拥抱,也会增强人体的免疫力,这一结论已经在实验中得以证实。

与这种认知背道而驰的是,当代人的确更缺少触碰彼此的机会。Field 认为,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在手机、iPad 和电脑上投入了太多时间。那些守在屏幕前的父母显然无法满足孩子对触摸的需求,这绝非好事。

某种程度上,拜登其实是用“个人边界的重设”将身体接触的减少合理化了。它并没有解决问题,而是成了问题的一部分,带来了一种恶性循环:当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主动触碰他人,这种行为也就变得越来越反常,越来越令人不悦。

拜登的解释还有一个问题:它过于笼统地使用了“触摸”这一概念,没有区分经过同意和未经同意(甚至受到排斥)这两种情况。用来证明触摸的积极效应的实验,都得到了参与者的同意,实验过程也受到严格控制。而在现实中,触摸可以是突然、意外甚至带有侵略性的,被接触者能否从中获得“正能量”,可想而知。

借助这种区分,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人们对触摸的需求并未降低,整个社会对触摸、拥抱的态度却显得更为消极:真正的变化在于,那些被动接受触摸的人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对此类行为说不。

众多研究表明,“触摸”带有不平等的特征——谁可以触摸,谁不可以,这种差异会伴随人的一生,甚至在养老院内,护工也会更多地触摸女性。这一方面剥夺了男性从触摸中受益的机会,一方面也让女性更容易遭遇有失分寸的身体接触。

对当代人来说,真正的挑战是学会以合适的方式来触碰、拥抱他人。情感上的亲近应当是触碰行为的基础,人们需要根据关系的亲近程度,来控制自己的动作:是礼节性地靠近对方,还是紧紧拥抱。需要调整的还有发起亲昵动作的主动权:或许,女性应该比过去更主动。

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文章从心理学层面解释了人与人之间触碰与反应的机制,但它似乎没有充分反驳“个人边界的重设”这种说法的合理性。拜登对批评者的理解并非全无道理:身体接触的意义并不是一个给定的科学事实,而是在历史中形成、变化。其中,既体现了性别的不平等,也暗含了阶级身份的确认、社会治理的需要等因素。

一个有趣的例子来自社会学家埃利亚斯(Norbert Elias)的《文明的进程》:所谓礼貌与娇贵气质,曾经是欧洲贵族与资产阶级角逐优越性的战场,却一直渗透至我们今天身处的文明。

无论你是否同意《大西洋月刊》对“触摸”的分析,这一日常动作都较乍看之下更为复杂,值得当代人重新审视,在实践中形成普遍接受的规则。这对男性与女性都是一件好事。

题图来自:EJ Hersom /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