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视频的瞬间我真的不愿意相信,后面看到围挡护栏中间的白色被单,我的心真的好痛,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我知道母亲怀胎十月一朝分娩的艰辛,作为一名母亲我更能理解失去孩子的痛心,可是如果我们更多关注产后妈妈群体的心理状态,多多科普正确带宝宝出门的方式以及社会的母婴教育资源支持,我想应该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悲剧的发生吧!带着悲伤的心情,我想说说,针对类似问题如何尽可能的避免!
一、 产后母亲的心理状态需要关注,早期使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化表评估
产后抑郁发病率在15%-30%,目前有着越来越高的趋势,我不想把这件事情的发生想成母亲主观故意的,但是我想即便是故意的也许跟母亲产后的心理状态有关吧。我门诊曾经见到一位产后抑郁6年的母亲,可爱的儿子6岁了,几乎享受不到母亲的关爱,这位母亲经常离家出走,严重的时候需要电击治疗,使得家庭生活质量极度下降。很多的产后抑郁与产后睡眠不足,照顾婴儿过于疲劳,产妇年龄小,夫妻关系不和,缺乏社会支持等因素相关。产后尽早使用量化评估,可以早期发现抑郁症征兆!
二、 出门抱孩子的方式要注意
我个人建议如果出门不方便提篮或者推车,可以选择婴儿背带(婴儿背带要选择有肩带的款式,这样可以减轻对腰椎的作用力,减少产后腰疼的发生),背带可以解放妈妈的双手,使得行走更为安全,视频中的妈妈还带着大宝,如果她使用背带,可以腾出手来扶着电梯并且还可以牵住大宝,防止更多的意外发生。
三、 国内外带孩子理念和方式的差异
为什么西方国家一个人就能带一堆宝宝,中国要一家子带一个宝宝?,除了妈妈全职以外,我想她们的理念也值得我们借鉴,西方很多妈妈们会学习借助现代化母婴用品来减轻带娃的工作量,同时利用家里的洗碗机,洗衣机,吸尘器等减轻家庭劳务负担,不要觉得这些机器干的不干净,非要亲力亲为,其实利用好工具干家务轻松了,妈妈们心态也会更健康,减少产后抑郁的发生,也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矛盾。
四、 社会提供给母婴的资源支持不足
刚结束的两会就提出了关于0-3岁婴幼儿社会资源支持的问题,我感觉我国整个社会资源支持度还不够,我记得我小时候是56天就可以送到托儿所,妈妈就可以正常工作了,中间定时来托儿所哺乳,现在的宝宝3岁前都是由个人家庭来看护,造成421模式(姥姥姥爷爷爷奶奶4个,爸妈2个,孩子1个),很多产后带孩子方式不同引发老人和年轻父母的理念冲突,导致家庭气氛紧张。希望两会提出的母婴社会资源问题可以早日得到改善。
事件已经发生,任何的指责和猜疑都不会挽回悲痛的结果,希望我们可以反思事件发生背后反映出的信息,可以对其他的家庭提出借鉴和参考。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郭晓静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467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如何看待东莞母亲抱婴儿上电梯 婴儿脱手坠落身亡?
母亲和婴儿要不要一起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