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 12 月 Epic 商店上线直到现在,它以惊人的速度和育碧、Take-Two、Quantic Dream 等知名厂商达成了诸多独家协议,《地铁》新作、《全境封锁 2》目前在 PC 上均是 Epic 独占,还未上市的 Remedy《控制》、Frogware 《沉没之城》、Typhoon《蛮荒星球之旅》也加入独占队列,黑曜石的《外部世界》和 Panache Digital 的《人类奥德赛》不久前也官宣了限时独占……
虽诞生仅 3 个多月,商店功能也远没有 Steam 齐全,但 Epic 连续签独占的策略已经对 Steam 长期统治网络分销市场的地位造成了一点威胁。同时,它也因为种种原因累积了一些来自玩家的敌意,有些是出于对“独占”垄断的愤怒,有些则担心 Epic 实际被腾讯操控、正在窃取用户的私人数据。
就最基础的功能而言,Epic 目前十分简略,并不具备 Steam 云端自动存档、评价与分享、社区论坛、多个终端运行游戏、支持多账号等功能。虽然 Epic 公布了未来计划书——tag/类别搜索、云端存档等预计 5 月推出,半年内会增加心愿单、评论区、打折组合、多种支付手段等,长期目标是陆续添加购物车、成就系统和社区,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眼下,除了给开发者多分成外,它并没有为用户提供太高的额外价值,促销力度也谈不上。

Trello 上公示的计划书
争议最多的一件事也许是《地铁》发行商 Deep Silver 撤离 Steam 转投 Epic。当时距离游戏发售只剩下几周,玩家已经在 Steam 付款预购了游戏,受到通知后却不得不经过退款流程再去 Epic 商店购买。Valve 谴责发行商的决定“不公平”,因为先前开发商和发行商已经给出了 Steam 消费者将得到满足的承诺,如今却为了更好的分成而反悔。
在 3 月的 GDC 上,Epic 方也承认了这是他们犯下的错误。Epic 当时已和 Deep Silver 商讨了数月,不过最终是后者在最后时刻做出了决定。双方都预料到了玩家的愤怒,但“没想到情况比预期的要严重得多”。他们承诺类似的情况不会再次发生。
不过,一份份独占协议还在不断签署中,Epic 的态度其实相当激进。对于开发者而言,显然选择 88% 的分成而非 Steam 的 70% 是合理决定,但是部分玩家并不想看到主机市场的独占之争烧到 PC 平台,因为这种竞争很可能从比试谁有更好的产品演化为谁更有资本,退款再购买的操作虽然不会再有,但在不同商店买游戏终究还是多了一道流程,“指定商店购买”也难免遭人讨厌。

Epic 收集私人数据是更严重的一项指控。Reddit 一篇 “Epic 商店,间谍软件,在追踪你!”的贴子描述,商店客户端会创造一份 “tracking.js” 的 js 文件,还会在本地复制一份 Steam 数据发回 Epic,且不曾征询用户同意。
对于前者,Epic 工程 VP Daniel Vogel 解释,该文件很早就是虚幻引擎的一部分,属于“支持创作者”(Support-A-Creator)项目,只是用来追踪引擎费分成;CEO Tim Sweeney 则亲自解释了对 Steam 数据的复制,说它只是前期 Epic 试图嵌入社交功能时的遗留文件,“你们是对的,我们只应该在用户决定关联 Steam 账号后才读取本地文件……是我的错,是我催开发团队快点支持这个功能,然后意识到我们应该做出改变。既然这个问题来到了台前,我们就会解决它。”
这个回应并没有安抚玩家的不满。有人指出,自己的 Steam 账号是私人可见的,也没有将两个账号相连,但是 Epic 却随意在用户的本地文件里收集 Steam 数据,这没有任何道理。
因为腾讯拥有 Epic 40% 的股份,这让很多人担心 Epic 已经不可信了,认为它现在完全由腾讯掌控,而海外玩家的数据经由腾讯流到了中国政府手里。
Sweeney 回应,他可以接受任何技术上的批评,无论是独占协议还是商店目前过于简略的功能,他都全盘接受,但是“请把事实和观点区分开,Epic 被国外势力控制完全是谣言”。他重申自己仍然是 Epic 的控股人,腾讯只是外部投资者中占有股份最多的一个,但也不能影响公司的任何决定。

接下来的半年对 Epic 商店来说比较关键。尽管当下得到了诸多发行商的独占支持,玩家为了玩到期待已久的游戏也不得不在 Epic 商店花钱,但如果用户体验迟迟得不到提升,也许会有大声浪的抵制出现,靠独占赢得的用户也会逐渐流失,毕竟对他们而言,Steam 才是多年游戏生涯的真正驻地。
题图来自《地铁:大逃离》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