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士让大中锋灭绝?不!他们在三分雨中死而复生

2016年的夏天,时任魔术总经理的罗伯-亨尼根用一笔4年7000万美元带球员选项的大合同在自由市场上签下了比永博。当时24岁的比永博刚在东部决赛中与著名黑粗硬特里斯坦-汤普森相爱相杀,打出精彩的一轮表现,随后马上得到了对于黑粗硬擎天柱求贤若渴的亨尼根的青睐。

人们很快明白亨尼根的用意:让比永博担任魔术队的首发中锋,与选秀模板肖恩马里昂的短手防守怪阿龙-戈登,用“定位不清而且投篮不稳故而培养不出来的”2013届榜眼奥拉迪波与同年10号签换来的伊巴卡构成铜墙铁壁一样的钢铁防线。

两年过去后,换了新管理层的魔术在2018年夏天的一笔三方交易中,用比永博换来了不会投篮的控卫杰里安-格兰特与同样在2016年签下大合同的莫兹科夫,前者跌出魔术的轮换,而后者从签下这笔合同开始就与帕森斯、诺阿以及尼古拉斯-巴图姆一起成为了2016年NBA自由市场人傻钱多速来的象征。自然,重返夏洛特黄蜂的比永博也没好到哪儿去,本赛季上场13场,场均9.1分钟,3.5分3.0板0.9盖帽。

比永博的名片是防守、篮板与盖帽,他是典型的蓝领内线:一身横肉,对抗强,能跑能跳,不占球权,全力防守,有一双黄油手和稍微被低估的传球,带着上一个十年东部绞肉机式防守比赛的气质——当今的NBA是一个推行空间与速度的年代,被视为沉没成本的比永博就像是穿越而来的恐龙,眼前是科迪泽勒轻巧勤奋的跑位与西班牙年轻大个埃尔南戈麦斯新练的三分球破网而入的清脆响声。

到底什么样的中锋更“现代”?

这或许是小球时代的NBA饱受球迷批评的一点:这是个“软蛋”内线大行其道的年代——在推行进攻的规则和勇士带来的小球风潮之下,新时代的大个子们毫无顾忌的一场投出5个6个10个三分球,像一个后卫一样面框运球突破,古老的背身进攻、梦幻脚步和勾手随着防守与肉搏的时代一起远去。球迷们纷纷吐槽唐斯这样的年轻内线在“上一个年代”只能打飘哥大前锋给真正的传统中锋们打下手;现有的少数几个贴着“传统中锋”标签的瓦蓝丘纳斯虽然每一年的上场时间都在下降,但一直也在被争议他是否因为猛龙围绕外线的进攻体系被耽误和浪费了才能。

与此同时,旧时代的大个子正在被NBA大量淘汰,“传统中锋”门罗坎特们纷纷被放在板凳上,越来越多的球队打起了单中锋阵型。美国的媒体从16-17赛季开始推出了“空间型内线”(Stretch Big)与“现代内线”(Modern Big)等等词汇来描述新一代能跑能跳、能协防能换防、要么能在内线稳定的吃饼要么拥有广域投篮能力的大个子,而与之相对的是,球迷们则在综合型论坛里叹息小球年代的规则和勇士银河战舰一般的强大几乎毁灭了“传统中锋”的发展空间。

人们都说勇士就是一颗陨石,毁灭了上一个版本里生存的名为传统中锋的恐龙。但是在这场风暴过去3年,nba已在小球与三分的年代越走越开放的现在,这名叫传统中锋的恐龙,却真的消失了吗?

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虽然勇士给联盟带来的改革肉眼可见,越来越多的三分球纪录再不断 被刷新,但今年,各球队背身进攻重新却又回到了各个球队的战术板,而各项高阶数据里又出现了大个子活跃的身影。

除了卡佩拉、戴维斯、唐斯这样精准符合“现代内线”对于协防、换防能力与接球在内线/外线终结能力要求的中锋以外,还有约基奇这样一身肥肉弹跳火柴盒的组织中轴,恩比德这样公开宣称不想完全当一个空间型内线、用强大的低位进攻和篮下统治力带领球队的第一中锋——这些看似不尽符合“现代内线”定义的大个子却依旧能在强队立足,甚至以第一核心的身份带领球队追逐季后赛与更高的荣誉。

那么,真正被灭绝了的恐龙是谁呢?

要研究这个问题,还是得回到“传统中锋”的定义上。有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之所以小球时代传统中锋没有用了,是因为先行规则下后卫进攻更有效,因此能跑能跳、不占球权、身体素质优秀、具备换防协防能力的吃饼男们更适合搭配顶级后卫,而传统中锋擅长的项目:背身单打、半截篮,现在全都没有一个三分球或者突破篮下造杀伤受益高,而大个子天然比小个更慢的劣势让他们无法跟着小后卫们跑,因此,自然就优胜劣汰了。

——等等,比永博不就是有强大的运动能力、具备优秀协防能力的大个子吗?

确实,这无法解释比永博和17-18赛季汤普森这样不占球权也身体素质棒棒的蓝领大个的式微,因为他们的各种标签确实符合前文所述的现代内线的部分定义——当然,对此又有一种说法,就是“拖累空间”,比永博汤普森们在场只能在篮下通过空接和前场篮板得分,因此进攻实质上是4打5——

但是,有着联盟顶级火力的火箭也带着一个看似只会空接和前场篮板得分的卡佩拉。如果说这是因为火箭有两个顶级持球人可以弥补卡皇带来的空间问题的话,并没有顶级持球人的爵士带着戈贝尔依旧在17-18赛季的下半部分打出了流畅的整体进攻,成为下半赛季战绩最好的球队,这又作何解释呢?

勇士革命让中锋消失?恰好相反

总之,虽然“现代内线”的定义里包括能跑能跳、擅长防守等项目,但并不是能跑能跳、不占球权、擅长防守就能在这个时代担保铁饭碗的。如果查阅官网数据库,甚至能发现一个略微惊人的事实,那就是真正符合“不占球权、擅长防守”等等标签的大个子其实每一年都在减少。

我们先通过官网数据库的这几项数据来建立一个衡量球权的模型:场均触球(touch)、场均得到传球(passes received)和场均制造传球(passes made)。通过以上三项数据的名字可以很轻松的想象它们分别代表的场景:一个球员在场上的活跃,自然和他触碰到篮球的次数息息相关,而得到传球与制造传球则可以部分程度上衡量这个球员拿到球后是自己进攻还是更多选择过度球传出去。而被官网无情删除的“每次触球时间”则能在一定程度上看出这个球员是拿了球更喜欢持球,还是直接出手(即以接球就投为主)。

通过综合这些数据,我们能大概描绘本文所要研究的这类球员在场上的战术地位和定位:低触球,低场均得到传球,并且往往场均制造传球小于场均得到传球的主力内线。而通过查询官网数据库,我们整理出自2013-14赛季以来每一年符合这个标准的首发内线或者上场时间超过24分钟的主力内线:

13-14赛季以来场均时间>24分钟,比赛场次>20次的内线球员平均每场得球次数小于25次与21次人数对比

可见这两份表格中的球员大量重合,而其中触球低于44次,得到传球低于25次的球员均从15-16赛季开始大量减少

同时又在16-17和17-18赛季出现一次小小的反弹,在此之后,就是又一次大量减少,到了今年,符合这些条件的内线就只剩下了两个人(怀特塞德+贾伦-杰克逊)。

而我们观察这些球员的名单会发现,他们的技术特点明显的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特里斯坦-汤普森、小洛佩兹、泰森钱德勒为代表的不占球权、专职防守与吃饼的蓝领,另一类很有趣——艾尔-杰弗森、佩科维奇、大洛佩兹、坎特,正是所谓的被小球风潮冲刷的“传统内线”,还有白边这样两边都靠一点的。

而如果列上现在已经被官网删除的“每次触球持球时间”数据,区分这两者的指标,自然就是每次触球时间:前一类,多半都是1秒左右,接球即出手,后一类,往往每次触球会有2秒以上让他们摆开动作持球单挑。换言之,某种意义上,“拖空间的不受重用的防守蓝领”和“过时的传统中锋”在这些衡量球权的指标上,可以当成同一类存在。

与这些数据的变化曲线相关的大事件则非常明显:

15年勇士以小球夺冠,并开启了NBA的小球时代,下一年大个子集体开始因为联盟整体变快的环境,出镜率减少,不过此时并没有定向消减某一类球员;

16年骑士凭借杰弗森-詹姆斯-汤普森的锋线和内线组合,以汤普森强大的大防小能力控制住了库里这个新时代的标志性人物,因此下一年,随着各大媒体“现代内线需要协防与换防能力”的通稿满天飞,在大个子减少出镜率的大环境下,能跑能跳、不占球权、具有协防和换防能力的黑粗硬们率先得到了呼吸权,专精单打与得分的大个子因为拖节奏/跟不上防守/占球权等等原因被降为替补,甚至这一度当年变成了一种流行。

总体来讲,这两个赛季里球队防守蓝领的地位是缓慢上升的,人们相信换防与协防是未来内线的潮流,也是对勇士的专杀兵器;

但是总决赛的走势事与愿违。随着17年勇士靠一只不能跳不能跑的扎扎-帕楚里亚彻底堵死了特里斯坦-汤普森的前场篮板,能跑能跳的黑粗硬好像也没有什么用了——于是人们开始喊出了,中锋已死,勇士这颗陨石,终究是把白垩纪的恐龙砸死了!进入18年以后,低触球、低球权的大个子开始越变越少了

——那么剩下的都是些什么人呢?

与预想相反,这些衡量场上拿球多少、触球多少、得到队友传球多少的数据,这几年在内线和中锋群体里整体反而是呈现出上升趋势:

13-14赛季以来每年联盟场均时间大于24分钟、出场大于20场的内线球员平均每场触球数、得到传球数与制造传球数的变化

而纵览每一年触球与得球最多的大个子,我们还会发现,触球上70次的大个子(这意味着他们的触球率会是全队最高或者第二高)反而越来越多了。

13-14赛季只有诺阿一位上了70(乐福是4号位,不计算);14-15赛季没有;15-16赛季小加索尔和考辛斯率先场均上了70次触球,接下来两个赛季随着恩比德、约基奇、唐斯等新生代的崛起,触球超过70次的各有5位。

但是17-18赛季出现了3位触球超过80的球员;今年则有多达7位触球超过70次的内线,即使抛去打4号位的约翰-柯林斯,也是6位——这还是失去了以往的球权大户考辛斯的成绩(如果有健康的考辛斯,他也会有大量触球)。这些大个子都是全能内线,各自或是全区域进攻,或是篮下霸主,或是组织中轴,或是无球游走的专家,但都是各自球队的核心,扛着球队前进,而他们的触球数字可以和一个球队的侧翼核心甚至是后卫比较。

“现代”中锋的技术升级

简单的来讲,勇士和小球时代带给内线的反而是更多的触球、更多的得到队友传球的机会,也要求更好的处理球:以上这些可以场均触球70次的大个子几乎每个都有一场比赛送出10次助攻的能力,各自也都是中锋位置上助攻率前几。

事实上,内线们总体的球权是增多了而不是减少了,可以说,内线的战术地位,实质上是提高了的。

与这一数据变化相关的历史事件则是16-17赛季掘金和76人两只中锋核心球队的崛起,或许还要包括同样具有优秀策应能力的努尔基奇一举拯救开拓者下半赛季的故事。这其中尤其是掘金,以中锋策应、后卫反跑作为起手的战术体系完全构建在约基奇强大的出球与组织能力之上,强大又好看,成功完成了重建与复兴。努尔基奇在开拓者的战术体系里也有类似的作用。而这两个球队的打法,都可以从勇士使用博古特的方法上看到痕迹。

除了这些具备策应组织能力与强大进攻火力的内线,一般印象中只会吃饼的小乔丹、卡佩拉和戈贝尔,其实也是各自球队的“轴”——他们的触球与得到队友传球的次数并不低:

“(据说是球队头牌的)‘占球权’传统中锋”与“吃饼男”的触球、得球与传球数对比,似乎差距并不大

比起场均只触球40次的真正的“吃饼男”,他们是这一类的进化版,而且在各自球队的战术板上都有一席之地:戈贝尔时不时露一手骚气传球、卡佩拉每一场都会和哈登打一两个反跑配合、小乔丹今年甚至有准三双的表现。可见,即使看似是“吃饼男”,战术地位与“待遇”也提高了。

球权不是凭空掉下来的

所以,小球时代的内线需要的到底是什么?也许不是强大的身体素质,也并不一定需要飞天遁地满场扑防,能在球队的战术板上占据一席之地,具有自己独一份的战术价值,能参与处理球、参与进攻运转或许是更重要的指标——这种独一份的战术价值固然可以通过投中7个三分实现,但对于更多人来讲,能多参与整体进攻才是更容易实现的目标。

一定意义上讲,这些球权并不是教练给你的,而是你自身具备了这样的能力,故而才能自然而然的拿到这些球权,就像小萨博尼斯在首发里总能拿到比特纳更多的触球和传球一样:

17-18赛季,两人首发时场均时间几乎相同,但小萨博尼斯光是每场“寻找到的”得球就比特纳一场里的传球要多。

为什么小萨一进首发就能比特纳凭空多触球20次呢?不如说是小萨本身就具有处理球能力,有更好的传球技术、进攻技术,能更主动地参与进攻,让他自然的得到了这些球吧。攻防两端更多参与进攻、更好的技术、更聪明更多变的打球,NBA对于好内线的要求从来如此,而小球时代督促内线们更多的参与进攻,不如说是把这个“好”的标准,推行得更广泛了。

——这就是小球时代,也是聪明人和技术专家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代表是库里,一位以超强的头脑和技术超越了各类飞天遁地野兽的伟大篮球手,在这个时代,比起肌肉,一个灵活的大脑在瞬息万变的攻防中,是更加重要的财富。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网易体育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