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计划的时候,为啥我们总是会“谜之自信”?

新的一年又双叒叕过去了四分之一,你在年初制定的那些计划完成得怎么样了?

如果你的回答是“不太顺利”,这里头可能有很多原因。其中关于拖延症的那部分(通常也是最容易找的借口),好奇心研究所已经总结过很多常见症状。这次我们要谈的是另一个现象,就是“明明之前已有多次失败经验,做计划的时候依然一如既往地不准”。

什么叫“计划谬误”?

1977 年,行为经济学家 Daniel Kahneman 和认知心理学家 Amos Tversky 第一次提出了 Planning Fallacy(直译为“计划谬误”)这个概念,用来形容人们在预估自己效率时的过度自信倾向。

Giphy ©️ The Hills

两位学者进一步解释说,在制定时间表的时候,我们倾向于忽略“历史数据”以及“可能遇到的延误”这两个因素,而习惯性地专注于对任务本身的(错误)认知,进而反复陷入“计划赶不上变化快”的迷思,跟之前我们介绍过的“近时效应(总觉得新信息比旧的参考价值更大)”有点相似。

这个问题不仅会出现在个人身上,Fastcompany 在上个月的文章里就说,因为计划谬误,公司项目的准点达成率大概也只有一半一半:想想你经常遇到的“用白天开会,用五分钟定 deadline,再用晚上加班加点”,差不多就是类似的情况。当然了,它带来的不仅是令员工厌烦的临时加班,还有预算不足、产出不达标等种种后果。

跟克服拖延症一样,克服对自己的盲目乐观(可能还掺杂了一点自欺欺人)同样需要训练。Fast company 在这里给了下面这 5 个克服计划谬误的建议:

1. 合理使用历史数据,也就是“用过去预测未来”。你做一份 PPT 至少需要三天,那么再遇到类似的工作量时,就应该拿三天作为估算基准值。假如你不知道自己之前用了多久时间,可以用时间跟踪 app 来记录;如果是团队作业,一些项目管理应用也可以帮忙。

2. 让别人帮我们估计。根据 1994 年的一项已发表的研究,人们对自己的时间评估经常不准,但帮别人做计划时却意外地很少失手。换言之,你自己没把握的时间表可以拿去问问其他共事者,他们能够根据你的以往水平,不带偏见地给出更合理的答案。

3. 换一套计算方式。文中给了两种思路

  • 首次制定计划时,给自己多设置一点机动时间(比如 25%,但也别太多),如果觉得得到的结果不太靠谱,调整的时候尽量保守点,之后再根据实际情况逐步修正。
  • 使用最好、最差、一般情况三种情况下的平均值:比如你打算读完某本书,连续打卡需要 10 天,上班耽搁了需要 20 天,上一次的经验是 18 天,那最后你给自己定的计划就应该是 16 天左右,这样能保证你既不因为压力过大而提前放弃,也不因为过于懈怠而不了了之。

4. 先统计自己的计划失误率,再来做安排。这个方法来自美国作家兼企业家 Steve Pavlina。他说,你可以拿自己的实际完成时间,去除以“直觉需要的完成时间”,然后多试几次取个中间值,差不多就是你每次完成任务时的“摸鱼率”(Fudge Ratio)。之后只要把计划值照这个比例放大/缩小就行了。

5. 还有,不要总挑精神头很足的时候做计划。“下决心”这项心理活动往往高发于打了鸡血的时刻,但也正因为如此,它们才会跟你的好心情一样持续不久。2011 年康奈尔大学对 Twitter 用户的调查发现,人们的情绪确实会以天为单位出现周期性变化,而且它还会影响我们对信息的处理方式。所以如果你真的想做一份有用的计划表,挑一个“不那么开心”的时间(文章中说是醒来六个小时之后,差不多在午后时分),可能会比在精神抖擞时更靠谱一点。

Giphy ©️ SLOTHILDA

啊对了,我们讨论了这么多,还是有个小小的前提的:假如你的心态是“时间表越宽松就越不想干活”,那这篇文章可能反而会让你陷入“制定了拯救拖延计划,却因为拖延迟迟执行不了”的死循环中。所以,如果你对战胜自我没那么大把握,那我们还是建议你不要过于迷信方法论,认清自己,反向操作,现在就动手去把 deadline 提前一个礼拜。

祝你计划成功。

题图来自:Giphy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