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 BBC 报道,当地时间 3 月 15 日,新西兰第二大城市克赖斯特彻奇(Christchurch,又名“基督城”)的两座清真寺发生枪击案,造成 49 人丧生,多人受伤。社交网络再次因为枪击犯在作案之前传播关于袭击的仇恨言论、以及让残酷的现场照片和视频流出受到谴责——社交网络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枪击犯,并让恐怖袭击的过程和后果都变得更糟。
28 岁的澳大利亚人布兰顿·塔兰特 (Breton Tattant) 被认为是恐怖袭击的主要嫌疑人。据《大西洋月刊》报道,他曾经在作案前几天在论坛式的社交平台 8Chan 上发布了武器的照片、案发前一小时宣布自己的行动计划。在 8Chan 和 Twitter 上,他还发布了一条标题为“伟大的替代”的长宣言,指责移民使得白人流离失所,称自己袭击的动机是创造“白人儿童的未来”。在8chan 的帖子下面,有人匿名庆祝这次袭击的发生。在案发时,他在 Facebook 上面直播其中一起攻击案件;除此以外,其他目击者拍摄的视频也直接将残酷的现场输送给了各地使用社交网络的人。
社交媒体公司纷纷对此采取行动。据《卫报》报道,Facebook 在枪击案后 24 小时内删除了 150万个关于这个事件的视频,塔兰特的个人资料和视频也被清除;Twitter 也暂停了塔兰特的账户,因为他在那分享了之前写的“宣言”链接。
但是在《大西洋月刊》的作者看来,这些举措很难消除社交网络在恐怖袭击发生前的酝酿、和发生后的进一步传播,“虽然说有一些大公司在控制着人数最多的信息频道,但是互联网在被设计的时候,就是为了抵抗任何中心权力对内容的控制”。
他还引用了 CNN 对一位反极端主义政策顾问的采访,“技术公司基本上不认为这(阻止传播和酝酿)是一个优先事项……他们知道社交网络让恐怖袭击案件变得更糟,但他们就是没在阻止这种事情再次发生”。作者从几个层面解释了这种“无力感”。
首先他认同《纽约时报》对新西兰枪击案在网络上传播的评价:“病毒式的”。在 8chan 上,枪击者的匿名拥护者对枪击者上传的材料表示“为后代存档”——他们已经下载了视频,可能随时能让它们在别处继续传播。《纽约时报》的作者表示“像 Facebook,Twitter 和 Youtube 这样的平台……是不能跟他们的用户比手速的”。
“无力感”首先体现在技术难题上。如果依靠人工信息审查,必然是因为信息庞杂、量大而无法面面俱到。扎克伯格曾经很多次提过用人工智能作为这类问题的解决方式,但技术尚未达到能完全精准解决这个问题的程度——想躲过机器的审查,互联网使用者总是能通过稍微修改图像或视频达到目的;而机器产生的审查误判也可能在普通用户中间引发愤怒和猜测。
被修改的视频只是最可见的部分而已。如果以“屏蔽危险言论”为目的,你会发现在 8chan、以及其他社交网络上,各种相关的言论被碎片化、被一些不知道言论原本语境的人转发和传播,“屏蔽”的边界并不清晰。新西兰袭击案的嫌疑人曾经称赞特朗普是“白人复兴的象征”,这条推文就被美国保守派评论家坎达斯·欧文斯(Candace Owens)转发过;除此以外,还有不少言论在转发和传播中语义早已发生了变化。
还有一点跟 8chan 的发言方式有关系。《福布斯》认为这个论坛长期是“极端主义、右翼思想的避风港”,其中的用户曾经因为《星球大战》中黑人和女性的情节发起抵制电影的活动,还因为出现儿童色情内容被 Google 除名。8chan 是由另一个叫 4chan 的论坛衍生过来的,而 4chan 的“嘲讽文化”十分出名——这种嘲讽最初只是为了调笑新人的恶作剧,最后演变成了带有政治色彩的言论攻击。发起攻击的“网络巨魔(troll)”们往往就是在审查较少、或者匿名的环境里存活,容易在网络上营造混乱的氛围。而在这种氛围里,人们经常分不清这些看似戏谑话语的真正意图,美国联邦调查局和科技公司的管理层也很难通过言论对用户的行为预测和预防。
面对恐怖袭击,可能科技公司确实能在审查和屏蔽上多下些功夫。但是《大西洋月刊》的作者认为,这解决不了本质问题。主要问题在于,社交网络创造的媒体生态是一个“悲剧的深渊”——不断传播能引起兴趣的图片和信息,缺乏审查,不关注后果。在这种情况下,“病毒性”的传播不会被根治,社交网络也的确会帮助到恐怖袭击者。
题图来自 pixabay。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