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周侃周刊》第9期:班门弄斧,聊聊码字

大概是三年前,我曾先后在某某体育和某某体育的篮球/NBA版块做过一段时间的在线兼职,主要的工作内容完全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翻译。每天早晨,我从六点多开始便在电脑屏幕前蹲守,挂上VPN(其实也可以不挂,ESPN和http://NBA.com在内的不少外媒是不需要翻墙的,不过Twitter一般来说还是需要),吃着早饭喝着咖啡就开始干活儿了——一篇篇看上去还算马马虎虎的新闻/评论在谷歌翻译和有道词典的大力支持下被很快地串成中文,然后迅速出现某某体育的新闻页面中。当时正处休赛期,并没有赛后需要跟进,一段时间下来,除了自己的英文水平有了小幅度的提高,其他方面收获寥寥,兴趣和热情渐渐消磨,没过多久也就放弃了。

虽说偶尔的听译确实很折磨人,不过在这几次兼职过程中,让我最头疼的倒不是英语,而是一件时至今日我也做不好的事——起标题。尤其是某某体育,他们对新闻标题有着统一的要求:整体必须分成两段,总字符数也有比较精确的规定。在码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特意跑到某某体育新闻页面翻了几页,这个要求应该还在继续执行着。

嗯,一般都是这样的……

杜不攻15投换23分 在勇士打养生篮球真是美滋滋
格林取2分14板10助 此类奇葩数据已成他个人标志
库里:怀疑人类登月纯属开玩笑 将参观月球实验室
乌布雷挑衅绿军球迷 罚球被嘘不仅命中还送飞吻

以及……这样的……

20年老记者震惊不已!火箭为何此时对周琦“痛下
火箭女粉“示爱”阿里扎 获阿里扎回应后激动的要
卡戴珊家这小妹,你只看到她丰乳肥臀,却不知她身

嗯,你们大概知道为什么编辑要跟我强调字数问题了吧。对此,我想说: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翻译都是篮球圈媒体老师们的主要任务之一,这倒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毕竟第一手资源在别人手里,像赛后采访、更衣室八卦和交易流言这些东西都发生在大洋彼岸;换位思考一下,活跃在美利坚的CBA和中超评论员们想必也会时刻关注CCTV5的新闻和赛事直播吧——如果上述工作真的存在的话。早年《篮球先锋报》和央视的老师们会长期驻扎在美国,而近这两年随着腾讯涉足其中,先是留学生记者,再是专职特派员,中国人在NBA媒体圈中的存在感与日俱增。

我们确实应该感谢腾讯。当年腾讯刚刚取缔新浪全面接手NBA在中国的网络直播时,还有不少人看衰甚至直接出言相讥;两三年过去了,我相信现在已经没人会再怀念新浪了。在这个记忆力越来越差的时代,无论是谁都不该把苍白无力的情怀作为自己最后的底牌,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变化中图发展才是明智的选择;但话说回来,“不忘初心”四个字又总会被我们反复提及——掩盖在表面矛盾之下的真相是,我们真正喜欢的,既不是旧的情怀,也不是新的改变,而只是一种更好的生活体验。

当然,不花钱就更好了。


我们通常所说的篮球圈子里的原创文章,绝大多数都是基于数据和录像等资料的再创造:你分析一下勇士的进攻战术,我讨论一下火箭的交易方案;你吐槽一下鲍尔的投篮姿势,我吹捧一番英格拉姆的大好前途;你厚古薄今,力证拉塞尔即使穿越到50年后依旧统治力十足;我旁征博引,告诉大家姚明就是那一年当之无愧的状元。不过说到预测奖项甚至冠军归属,很多时候更像是自娱自乐的刮彩票行为,各位千万别较真。

单单是知乎上,活跃在NBA话题的笔杆子就有近百号,加上微博、微信公众号和各大论坛,每天都有各式各样的篮球文章进入到球迷的视野中。以鄙人之见,只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功底并掌握一些基本技巧,愿意静坐下来牺牲一些游戏时间,扯出一篇几千字的篮球文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至于有没有人看,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从数据出发

数据几乎是一切文章的基础。

在开始动笔前,你最好确保自己深入理解以下数据——所谓的理解,至少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层,了解数据的具体含义及其大概量级——比如什么是胜利贡献值,PER达到20大概是个什么水平;第二层,掌握用数据去证明自己观点的能力——比如怎么让“库里的三分很准”这句话更加生动;第三层,在数据的海洋中穿梭自如而不拘泥其中,毕竟乾贞治和观月是怎么输的,我们也都知道了。

基础数据:出场时间、得分、篮板、助攻、抢断、盖帽、失误、犯规、命中/出手次数、投篮命中率、三分命中率、罚球命中率、两双、三双等

进阶数据(常用):真实命中率(TS%)、篮板率、助攻率、失误率、使用率(USG%)、胜利贡献值(WS)、PER等

另外,随着统计方式水平的日益提升,诸如快攻得分、单打次数、关键时刻命中率、干扰投篮次数、卡位次数、空位投篮命中率等更加细化的统计数据出现也让分析过程更加立体。许多球队都设立了专门的数据分析部门,其中不少工作人员是数学或物理专业的PhD,当然更常见的还是程序员——无论你将来想进入哪个行业,成为一名程序员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大数时候,Basketball Statistics and History | Basketball-Reference.com(也就是我们常说的BBR)便足以满足你在数据统计上的需要。至于中文网站,导航页面|数据nba|stat-nba|历史数据|技术统计|最全最专业中文nba数据库 虽然功能要少一点,对于新手来说倒也足够了。

“拿来主义”

当然不是让你直接照(fan)抄(yi)。

论坛上球迷的留言、国内外媒体专家们的文章甚至自己朋友圈里私下的讨论,当他人的观点和自己的想法碰撞出火花时,一篇文章的框架或许就搭出来了。和大多数朋友一样,我个人最常翻的就是某扑和贵乎,很多资深球迷尤其是球队死忠的观点常常一针见血,高手在民间这个道理不难懂。国内真正被大家广泛认可篮球写手是很少的(不超过五个),真正想单靠这一行来养家糊口并不容易;至于国外,考虑到语言问题,真正以汉字形式传递到我们眼中的信息还是少数,但外媒圈里风格突出、功底深厚的NBA专家数量确实要多得多,我这里就不点具体的名字了。

你我其实都是外行和菜鸟,张指导年轻的时候可是亚洲第一前锋,马健、王仕鹏和霍楠是各自时代的国内顶尖球员,杨老师苏老师都是在这个圈子里摸爬滚打多少年的,人家看过的比赛比你我吃过的盐都多,平时看比赛的时候多听听,自己多琢磨琢磨,新的东西也就自然而然出来了。能听懂英文解说当然更好,不过以我个人的经验,听这个对练四六级听力的帮助不大,大家就不要做梦了。

HoopsHype NBA RumorsNewsNow: NBA News 是我这个懒人非常喜欢的网站,一来上面可以找到几乎所有的NBA新闻,二来不用费事翻墙,有空的时候翻一翻,基本也不会错过什么大新闻。当然了,最省事儿的方法也许就是勤刷虎扑……

回归比赛

比赛是必须要看的,尤其是季后赛中天王山和抢七这样的焦点比赛,一遍直播还不够,往往需要来来回回的复盘。NBA作为世界上篮球竞技水平最高的舞台,每天都有不少精彩比赛上演,随手从中挑出一场都有很多值得说道的地方。大到整体的走势,小到一个回合的得失,一边慢放一边拿着放大镜抓细节,你总能找到一些独特的切入点。

复盘很考验一个人对比赛的整体理解,从教练的战术指挥到球员个人的状态表现,涉及的方方面面实在太过复杂;像我这样的不入流选手,很多时候也就浅尝辄止,大略地比划几下就得了——心虚,怕说错。另外一点就是,这件事非常花时间,一个人即使生活和工作再清闲,一天也就能过个两三场而已。在这里我还想再夸一句腾讯,iPad上的腾讯体育app这么多年竟然一直没有广告。

回归比赛的另一种方式,就是自己上场打球——哈登的步伐到底有多难,自己试试才能真正明白。

打球去吧。


扯犊子扯到这儿实在是有点累了。2018年就快要过去了,我想自己可能一点儿也不怀念。感谢在知乎上关注我的2356个粉丝,以及默默瞄着这个专栏的2259个知友。无论在哪里,相遇就是一种缘分——可惜,也许永远都没法知道上次在地铁上擦肩而过的那个在看我文章的小哥到底是谁了。

我们下期见。

往期传送门:

NBA《周侃周刊》第4期

NBA《周侃周刊》第5期

NBA《周侃周刊》第6期:从阿里扎去哪儿说起

NBA《周侃周刊》第7期:关于格里芬,黑到深处也不是真爱

NBA《周侃周刊》第8期:这大概是本赛季最难看的一场比赛

其他传送门:

哈弗茨:追姆巴佩跑的人

误入厨房

耶德瓦伊:重新出发

支教杂谈·番外篇

时间终究会pick命中注定的人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陈思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