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角故事撑起了知名百老汇音乐剧,也是它的演员和导演一部分的人生

所有音乐剧的演员在面试时几乎都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递上一份贴着素颜照片的简历、唱 16 小节的选段,然后得到一句“谢谢”。

而这基本上就是百老汇著名音乐剧《歌舞线上》(A Chorus Line)的故事起点。

《歌舞线上》1975 年 7 月 25 日在百老汇首演,讲述 17 名舞者们参加甄选,共同竞争 8 个歌舞队角色的故事。第二年,它获得包括最佳音乐剧、最佳音乐剧导演、最佳编舞在内的 9 项托尼奖,竞争对手《芝加哥》在那一年颗粒无收。

截至 1990 年封箱时,它的总票房达到 1.499 亿美元,演出共 6137 场,是目前百老汇历史上演出时长排名第七的剧目,这个排名高于观众所熟悉的其他剧目,如《妈妈咪呀》和《吉屋出租》。

《歌舞线上》1975 年首演剧照(Martha Swope / 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2019 年 1 月,这部经典音乐剧刚刚完成上海的演出。应泓洋国际邀请,导演巴约克·李(Baayork Lee)也来到上海,开办了 2 场大师班。作为《歌舞线上》的原版卡司,巴约克·李后来担任超过 35 个版本的导演。除此之外,她还曾执导过一些音乐剧的巡演版本和地区剧院演出。

现年 73 岁的巴约克·李出生在纽约的中国城,她的父亲来自中国,母亲来自印度。在首演版本中,巴约克饰演其中的“康妮·黄(Connie Wong)”。

“我叫 Connie Wong,来自纽约,下东区。”康妮在《歌舞线上》中这样介绍自己,当被追问年龄时,她故意规避,“4642 年腊月初五出生,属鸡”。剧中的《你好十二岁》这首歌主要描述青春期的变化,康妮唱的是身高给自己带来的烦恼,每个人都在长高,只有自己没有,“我曾经在双杠上拉伸了整个钟头,希望我至少能被拉长 1 英寸。”

巴约克·李上海大师班活动照片

成为芭蕾舞女演员、啦啦队队长的梦想都因身高限制而破灭——这是康妮的故事,也是巴约克的真实人生。

5 岁时,巴约克被《国王与我》音乐剧选中,她第一次登上百老汇的舞台,成为原版 Ying Yawolak 公主的饰演者。纽约的中国城在下东区,很多人从未走出过那片区域,巴约克也是如此,“当我第一次来到百老汇,剧院的金碧辉煌、红色天鹅绒座椅、枝形吊灯,让我觉得那才是真正属于我的舞台,我的世界。那时候我才下定决心走这条路。”

不过,因为身高后来停留在 147 cm,巴约克的演员生涯并不是很顺利。哪怕是 18 岁的时候,也只能和八九岁的孩子一起演戏——他们中的不少人都比巴约克高。想做群舞演员也不容易,“身高基本一致”、“男演员稍高于女演员”,这是群舞标准,为了更好的视觉效果。

亚裔的面孔则成为了另一个障碍。在 1960 年代的百老汇,只有一部音乐剧中有亚裔角色,才会考虑亚裔演员,如果剧本中明确说明了一个角色的外貌,比如“金发碧眼的白人”,那么这个角色只能由白人演员饰演。对于亚裔演员来说,《国王与我》、《西贡小姐》是广为人知、也是非常鲜有的亚裔题材的音乐剧:前者有 30 多个亚洲角色,后者有超过 10 个,它们后来也招致“重复对亚洲的刻板印象”的批评。

《歌舞线上》上海演出剧照,左起第四为康妮

称编舞迈克尔·本内特(Michael Bennett)为巴约克的伯乐或许并不过分。作为著名编舞,本内特从 24 岁起连续获得 5 次托尼奖最佳编舞提名。在编舞技术日臻成熟后,他得到了之后 4 次托尼奖最佳编舞的奖项,其中包括《梦幻女郎》。本内特的编舞风格并不统一,而是根据音乐形式和人物特点进行创作。

本内特和巴约克两人从小认识,本内特每年夏天都会去巴约克的舞蹈学校学习,后来他们同台表演,成为了朋友,“你和某个人一起长大,但他们那时还不是巨人,不是天才。”

1974 年,受到本内特的邀请,巴约克加入《歌舞线上》工作坊,本来只是作为助理,但后来本内特决定让巴约克成为其中一名演员。在工作坊中,主创人员与多位演员进行对话,倾听每个人的故事,几次下来得到了 30 个多个小时的录音。后来这些录音被整理成文字,然后被编排成初始的剧本。

“在工作坊的时候,我跟他们讲了一个我小时候的故事。那时候我身边所有女孩都戴了胸罩,只有我没有,我跟我妈妈讲,我要胸罩。然后有一次去超市,她把这件事情忘掉了。我对她说,我想要胸罩,那时候我的身材好像一个煎饼,她说:你不需要。”巴约克对好奇心日报(www.qdaily.com)说,“我记得当时说到这件事的时候,我直接哭出来了。谢谢本内特最后没有采用。”

《歌舞线上》上海演出剧照

《歌舞线上》的成功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托尼奖提名 12 中 9,同年得到倾向嘉奖社会价值的普利策戏剧奖。巴约克在一次采访中回忆:“什么时候我觉得它火了呢?当我看到杰基·肯尼迪和她的两个孩子坐在观众席中,戴安娜·罗斯和她的孩子买不到票。然后我开始想,发生了什么?”

巧妙地用“面试”作为钩子,关注从来没有人在意过的百老汇群舞演员,这让观众了解到这个光鲜亮丽的舞台背后不为人知的一面。《歌舞线上》2 小时的演出以成长作为主线,讲述每一名舞者的童年生活、青春期,直到他们成为舞者——这是群舞演员第一次有机会在舞台上讲述自己的故事。

比如 At the Ballet 这首歌由三人合唱,每个人的故事都不一样,有人承担着完成母亲梦想的压力、有人对外貌不自信、有人在芭蕾中寻找到自由,但它们有着共同的主题:女性在成长中遇到的困境。

整个 2 小时的演出是一场面试,每个演员似乎都面临残酷的“审讯”,选角导演扎克强迫他们讲述试图回避的童年回忆和坎坷的职业经历——这很容易引发观众的兴趣。讲到灵感来源,本内特曾经表示这很难让人相信,“它来自我观看水门事件听证会的感受。这是我对待虚假和冷漠的反应,这种情绪好像在那段时间抓住了整个国家,而我对此非常厌恶。我希望在舞台上做些什么,来表明人们之间彼此诚实。”

《歌舞线上》上海演出剧照

“在工作坊中,我饰演的 Connie 本来要跟剧中另一角色 Richie 一起去演绎一首歌 Confidence,就是指我跟一位非裔美国人演员争取那个少数族裔的角色,但是最后被删掉了。我们当时不太能理解,都觉得它很重要,但是本内特认为,会有关于亚裔的音乐剧、也会有关于非裔的剧,但是现在最重要的是同性恋、变装、面对自己、成为自己,这些没有人谈,但却是最急迫的问题。”巴约克回忆说。

《歌舞线上》因此获得了不同的声誉。1970 年代的百老汇正受困于纽约的衰败。随着中产阶级迁往郊区,城市中的犯罪率逐渐上升,罢工、游行波及百老汇,影响到了音乐剧的票房。此外,百老汇也被嬉皮文化冲击,《纽约邮报》的戏剧专栏作者 Michael Riedel 认为:“60 年代的摇滚革命改变了一切。新的百老汇音乐剧表现平庸,或只是昙花一现。”

不过也是从 1970 年代起,巴约克的兴趣从单纯的演员转移到了编舞、导演。除了演员,她在《歌舞线上》中的身份还包括编舞助理、舞蹈队长,这样的经历也让巴约克在日后的百老汇生涯中获得了更多的机会。过去这些年中,她执导了《国王与我》、罗杰斯和汉默斯坦的《灰姑娘》、韦伯的《耶稣基督万世巨星》等多个国际巡演版本。

但巴约克总归还是将更多的精力都投注到了《歌舞线上》。“当机器开始运转时,需要有人去照看它。”这是本内特当时对巴约克说的一句话

《歌舞线上》上海演出剧照

本内特本人是一位创作精力非常旺盛的编舞,他曾经抱怨《歌舞线上》的成名给他带来了很多困扰,因为他不得不将所有精力投入其他地区剧院、其他国家巡演版本的制作当中。从 80 年代开始,巴约克接过了这个重任,这之后她一共参与了超过 35 个版本的制作。故事是同一个,不同之处在于演员、巡演国家或是新的语言版本制作。

这部音乐剧的特殊之处在于这是一个关于演员的戏中戏。在保持舞蹈风格,舞步的同时,还要尊重原版的演员和角色,这是巴约克对本内特以及参与这部戏的其他演员的承诺。

“我需要跟很多不同演员接触,这种体验是新鲜的。如果是为别的地区剧院或者国家制作,它常常还会涉及到培养、培训工作,不是每个地方都像百老汇那样有唱、跳、演俱佳的高水准演员。演员需要学习和成长,直到他们有能力去演《歌舞线上》。”

2006 年,《歌舞线上》在百老汇复排,巴约克担任编舞,新的康妮由日裔演员 Yuka Takara 饰演,她这样评价巴约克:“每天早晨 10 点她带着我们热身,在那之前她已经戴好了头巾,同时让鼓手就位。她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

巴约克·李上海大师班活动照片 

时至今日,《歌舞线上》仍然是评论家眼中最重要的音乐剧之一。2018 年 11 月 15 日,时值纽约中心剧院 75 周年庆典,《歌舞线上》在这家外百老汇剧院短暂上演,《纽约时报》为再一次复排的《歌舞线上》写下了这样的评论:“能看到《歌舞线上》我总是很激动。在任何一个投注心血的复排当中,演出总是同样的令人心潮澎湃。”

这或许是因为百老汇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歌舞线上》的故事从未落伍,它时刻提醒每一个演员:百老汇的竞争就是如此惨烈,哪怕你想要得到的只是衬托主角的歌舞队角色。巴约克也相信观众在 30 年间并没有什么变化,“笑点一样,泪点也一样”。

在讲述《歌舞线上》幕后制作故事的纪录片 Every Little Step 中,1975 年的影像资料和 2005 年的真实面试场景互相映衬。参与 2006 年百老汇复排版本甄选的演员超过 3000 人,面试次序也有先后,先是专业演员、演员工会成员、然后是试图第一次登上百老汇的非工会演员,最后才是非专业演员。演员从全美各地赶去纽约,整个面试流程超过 8 个月,有留到最后的演员濒临崩溃,“告诉我,到底有没有被选中。”

巴约克最后的表达很直接:“我常常跟亚洲/亚裔演员说的一句话是:‘时刻做好准备。’准备好接到每一个邀约电话。否则如果你去面试,表现得不好,那么对方的反应就是,‘我就说吧,亚洲人不过如此’。我们需要变得好一点、优秀一点、再优秀一点。”

题图为《歌舞线上》彩排照,摄影:董天晔;文内演出剧照由上汽·上海文化广场提供;大师班活动照片由泓洋国际提供,摄影:吴青赟、李凯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