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年前的香港街头,没有人比已故摄影师何藩记录得更多

3 月 22 日起,香港已故著名摄影师何籓的《念香港人的旧》(Portrait of Hong Kong)展览将在香港蓝莲画廊(blue lotus gallery)展出,展览将展出大约 40 张照片,其中一些从未公开展出过。

展览还将发售同名摄影集,该书之前已经于 2017 年 6 月出版,并在 2018 年第十一届香港书奖中被评为“年度最佳图书”。展览的摄影作品来自这本同名摄影集。

摄影集《念香港人的旧》收录了 100 多张此前从未发表过的作品,记录了五、六十年代的香港街头,以及街上的普通大众。与何藩早期画意风格的作品相比,这批街头摄影作品更自然及接近纪实。在何藩的镜头下的有工人、人力车夫、街头小贩和推着车的老人。

《何藩:香港回忆录》中写道:“何藩是唯一一个拍摄 50、60 年代香港的人,他对光影的表达充满戏剧性。更重要的是,他没有试图去记录香港,而是用镜头捕捉人物,普通的香港人。”

来自豆瓣

1931 年出生于上海的何藩,14 岁就开始用父亲的柯达 Brownie 相机拍照。在他 18 岁的时候,父亲给他买了一台禄徕 3.5F 双反相机,他用这部相机拍下了此后他的大多数照片。1949 年,何藩随父母移居香港,他热衷街头摄影,在此期间记录下了那个年代的香港。1996 年,何藩退休后移居美国,并开始整理以往的底片、照片和笔记,曾出版《香港追忆》、《人生舞台》和《香港·往日情怀》三本摄影集。

2015 年起,他与香港蓝莲画廊建立了独家代理关系,开始筹划第四本摄影集《念香港人的旧》,这批相片以禄徕 3.5F 双镜头相机拍摄,精选了五百张他最满意的作品。

何藩曾说自己早期喜欢画意派,中期走写实派路线。然而他认为摄影就是需要不断尝试,《念香港人的旧》更偏向于写实,选取的对象大部分都是香港的普通大众。但对光影的运用和严谨的几何构图也带有画意的美感,同时作品常富有戏剧性。跟一般写实主义的作品相比,何藩的照片没有并没有弥漫出苦态,而是带有对城市未来的期盼。

在那个少有人拥有相机的年代里记录下的照片资料,具有弥足珍贵的历史意义。何藩 2014 年回香港的时候已经认不出自己生长环境的样貌了,他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很多小巷,狭窄的街道和开放的市场——这一次我甚至不记得如何找到自己的街道和小巷了。到处都是摩天大楼,变化大得我几乎都认不出来了。”

然而书籍计划还未完成,何藩于 2016 年在美国病逝。此后的一年里,他的家人和代理人 Sarah Greene 从 500 张照片里选取了 153 张收录于《念香港人的旧》。

2017 年 6 月,蓝莲画廊联同香港苏富比艺术空间,举办了一个展售会,名为“何藩 : 镜头细诉香港光影”,展出三十多幅经典手洗原作。除了作品,同场最重要的一件展品便是伴随何藩终身的禄徕 3.5F。

《山坡图案》,1956,来自 sothebys
《人生舞台》,1954,来自 sothebys

《后巷》,1955,来自 sothebys

《背道》,1956,来自 sothebys

《街市队伍》,1963,来自 sothebys

《香港仔的黄昏》,1958,来自 sothebys

《送豆腐》,1961,来自 sothebys

《阴影》,1956,来自 sothebys

《日暮途远》,1955,来自 sothebys

在摄影师的身份之外,何藩还是演员和导演。他于 1961 年加入邵氏,初时曾任场记,后转任演员。1972 年任导演,一生执导电影 20 多部,以唯美艳情片及爱情文艺片著称。不过,在演员、导演以及摄影师之间,何藩还是最喜欢摄影。他说电影会受到投资者的束缚以及票房的压力,而摄影则没有这样的限制。

何藩被称为“东方的卡蒂埃-布列松”,一生赢得了近 300 个香港和国际摄影奖项和称号。他的作品被私人和公共机构收藏,其中最著名的有香港 M+ 博物馆、香港文化博物馆、法国国家图书馆、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美国圣巴巴拉艺术博物馆等。

展览信息

展览主题:Portrait Of Hong Kong By Fan Ho

展览日期:22 March – 28 April 2019

展览地址:Blue Lotus Gallery, 28 Pound Lane, Sheung Wan, Hong Kong 

题图为何藩的《午后闲谈》(1959年),来自 sothebys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