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普获准进中国,将在 80 万亿元的债券市场开展评级业务

筹备近两年后,评级公司标普全球(S&P Global)获准以外商独资的身份在中国开展评级业务,直接触达规模逾 80 万亿元的中国债券市场,并有望在总规模近 200 万亿元的中国信贷市场开拓更多客户。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管理部发布的公告,其已对标普全球在中国的实体完成备案,从而使后者可以在中国开展信用评级、资信评估、资信调查、资信评级等服务。“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持续推进信用评级行业对外开放,支持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且符合条件的外资信用评级机构进入中国市场。”中国人民银行在公告中称

中国人民银行和天眼查展示的企业工商信息显示,标普全球中国实体全称为“标普信用评级(中国)有限公司”,注册于 2018 年 6 月 27 日。标普全球中国首席代表余晓明任中国公司执行董事,标普全球大中华区总裁金纪湘任中国公司首席执行官。

在开展业务的第一年,标普评级中国公司大约配备 40-50 人,其中分析师约为 34 人,覆盖企业部门、结构性融资部门和金融机构部门。

标普评级中国公司的组织架构。图/标普全球评级

此前,受制于中国早先的金融业限制,外资评级公司通过与本土中资公司合营或者签定技术服务协议的方式,参与中国国内评级市场。

标普在国内的合作方是上海新世纪资信,标普为后者提供技术服务。另外两大评级机构,穆迪(Moody)和惠誉(Fitch)则是分别与中诚信国际和联合资信成立合资公司。

尽管国家主权评级遭标普下调,2017 年 6 月,中国发改委和商务部联合发布外商投资目录,取消了“资信调查与评级服务”的外资准入限制,为评级行业对外开放提供了制度基础。

中国国务院主办的《经济日报》认为这“有助于强化优胜劣汰机制,进一步推动债券市场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也随后发布了 2017 年第 7 号公告,允许境外评级机构开展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业务。不久之后,穆迪也下调了中国的主权评级。

除了标普,惠誉和穆迪也在寻求独立在华开展评级服务的可能,它们已经成立全资中国子公司。2018 年 1 月,惠誉将其所持有的联合资信股权出售给新加坡主权基金 GIC。它在回复给彭博社的邮件中称“与监管机构密切沟通”,穆迪则暂未回复媒体就此事的询问。

资信评级公司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类似于律所、会计事务所,对调查对象发布评级报告。评级高低决定了债券发行人的票面利率,信用等级越高,融资利率越低。但它跟其他中介服务机构的区别在于资信评级没有统一的行业评价标准。比如审计有各国会计准则和审计执业准则,律师则遵循各类法律法规规定提供服务,评级机构依照的是各家机构自身的风险判断准则。

就评级付费模式而言,目前以发行人付费模式为主,即拟发行债券的公司支付一笔费用,要求评级公司通过评级模型给予其一定等级的信用评级。在评级费用方面,外资评级机构通常在每单 90 万元左右,中资评级机构一般每单不超过 25 万元。

在这种模式下,评级准确性实际上取决于评级机构的自我约束力。iFinD 汇编的数据显示,截至 2018 年年底,中国评级公司共发布 11805 家机构主体信用评级,在最高 AAA、最低 CCC 的评级体系里,只有 656 家、约占总数 5.5% 处在 A 类评级之下。也就是说 94.5% 的机构评级都是好的,这样的评级有什么用也已经很明显了。

2018 年 6 月,获得 AA+ 主体评级的永泰能源超过 13 支债权违约,涉及金额达到 99 亿元。同年 8 月,中国唯一一家有资格发布国家主权评级的大公国际因为直接为受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违反独立性原则,遭证监会和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处分,评级业务暂停一年。去年国内共有 52 家企业发行的债券违约,违约金额达到 902 亿元、较前一年激增 452%。

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对评级机构付费模式提过自己的看法,认为可以尝试投资者付费并选择评级机构的模式,由投资者出钱给评级机构,这样有可能改变评级行业内部潜在的利益冲突问题,特别是改变过去广受指责的出钱买评级现象。

从 2000 年代初中国银行业引入外资、推动银行业改革的效果看,适度开放金融市场有助于行业的进步。在一系列事件之后,中国已经放开了人民币支付清算、证券和保险业的外资股比限制。包括桥水基金、瑞银集团、美国运通等外资金融机构相继在华设立全资子公司,并打算以此为主体开展中国区业务。

题图/Edward He on Unsplash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