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完美」阅读模式,他想用这款阅读工具帮你更好获取知识:专访简悦 | 幕后

为了能够在浏览器中浏览网页时有更好的体验,开发者 Kenshin 手动分析了上百个资讯类网站的数据源,并针对这些网站页面内的标题、描述、正文、媒体资源等元素进行了提取和适配,最后生成适合中文阅读的排版页面,这就是主打阅读模式功能的浏览器插件 简悦 的由来。

除了阅读模式功能,简悦相比大多数同类型工具还多了插件系统并集成了多个知识管理类型的服务,这一切都源于 Kenshin 对于阅读这件事本身的理解:阅读是为了获取知识。

在交谈中 Kenshin 也借着他的 2 款作品简悦和 简 Tab 与我们讨论了他对于独立开发者身份的观点和规划,并分享了他做产品的思路和理念。本期幕后就和 Kenshin 一起聊一聊。

简悦的开发者 Kenshin

介绍一下你自己

大家好,我是 Kenshin,目前从事 Web 端开发的工作,当然也是一位全栈工程师;我最初的时候从事过 Flex 的开发工作,也一直在做企业方面的咨询和开发业务。比较理想化一点来说,我一直希望能做一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的小事,所以从 2016 年开始,我有意识地将工作重心转向消费者领域的产品开发,目前主要有 简悦 和 简 Tab 两款作品。

当初为什么做了简悦这款产品?大部分主打阅读体验的工具都是通过 App 来实现,你为什么选择了开发浏览器插件?

现在很多人依赖手机进行阅读,我却不认为手机是阅读最好的载体,我的观点是移动设备虽然能够很好地解决时间碎片化和利用率不足的问题,但是解决不了「沉浸式阅读」的问题。就我个人而言,反而在桌面端或者 Kindle 上才会进行更大量和重度的阅读,于是我想到开发一款产品以在桌面平台获得更沉浸的阅读体验,而我进行主要阅读工作的载体 Chrome 浏览器自然成为了这一产品的首选平台。

由于工作性质的缘故,我对「时间的自律性」这一概念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简单解释一下,比如 uBlock 等插件可以帮我们可以解决网页广告问题,但是它们解决不了「相关性」问题:我们在浏览某篇文章的时候,网站为了「留住」用户,往往会在网页的一些固定位置加入「相关阅读」模块。举个例子,这就好比我在查询《蜘蛛侠:平行宇宙》的彩蛋时,过了 1 个小时才发现我已经转向「Comic Code Authority 是什么」等其它内容看了很久…… 虽然我也从这些相关内容中汲取了不少知识,但是时间也就这样过去了,我本来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完成其它更优先和重要的事。

因此,我开始使用一些阅读模式类型的工具,但是没有找到能符合我需求的产品,于是我做了简悦这款浏览器插件。

简悦适配了很多本身阅读效果不错的网站,为什么?有没有担心这样反而会降低用户的阅读体验?

使用简悦阅读网页文章不仅不会降低阅读体验,还能够提高用户在页面的停留时间。不仅如此,简悦还可以提高网页对于不同阅读环境的适应性,比如我派的页面布局就很不错,但缺点是无法「个性化」。

我现在使用的是一款 21:9 比例的显示器,在显示器上全屏我派的文章只能居中显示,两侧留白太多。使用简悦之后,你不仅可以随意调整网页的版面布局、字号,连字间距、行间距、单词间距等更细节和复杂的样式也能进行调整。另外,简悦对于网页的样式调整采用了「所见即所得」的实时预览形式,即使是对上述概念不熟悉的用户也可以方便快速地上手。

使用简悦阅读少数派文章

当然,相对于我派阅读体验较好的网页布局来说,还有更多排版乱七八糟的网页布局,这些网页的段落结构往往杂乱无章,简悦可以为这些网页提供更为舒适的「沉浸式」阅读体验。

简悦到现在已经支持了划词搜索、翻译等插件,还有稍后读以及连接其它服务这样的功能,你甚至还分享过用简悦做知识管理的方法,这让简悦不单单像是一款阅读模式插件了,你怎样看待简悦的定位?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抛出另一个问题:简悦服务的对象是谁?

如果要我来回答上面这个问题,浅层的思考应该是:简悦为读者提供了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改善了阅读网页时的专注性和舒适度,所以简悦的阅读模式服务的对象仅仅是「页面」。更深层的思考是:用户使用简悦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舒适的阅读体验,这同时引发了我的进一步思考:阅读的意义在于什么?答案很简单:获取知识。所以简悦真正服务的对象是「阅读」本身,也就是「知识获取」这件事情。

可以说,在简悦之前绝大多数阅读模式相关功能的工具都还停留在浅层思考的阶段。简悦从 1.0.3 版本开始集成了各种知识管理环节的服务:比如印象笔记、OneNote、Pocket 等这些市面上主流的服务,这都是为了方便用户更容易地「获取知识」。

通过简悦导出文章到其它服务

进一步思考下去,我们在互联网中的行为只是物理世界行为的一个投影。例如:「稍后读」在物理世界就是用了个实体书签,或者直接在书本里折上一页,方便我们下次接着进行阅读;印象笔记相当于我们用剪刀把书本中某页重要的部分裁剪下来,整理到了一起。

通过简悦来阅读文章与在真实世界阅读书中的文章并无二致,就像阅读实体书本一样,有些人需要字典、有些人需要参考书等,这在物理世界都是很寻常的需求,简悦只是把它们搬到了互联网的虚拟世界里。基于此,简悦的阅读模式页面相当于一个平台,一切围绕着「知识获取」这件事情的行为都可能在这里发生,这些行为也都具有让用户进行个性化定制的能力。

所以简悦在 1.1.2 版增加了「插件系统」,尽可能的为不同的人提供优质的「知识获取」手段,你可以在简悦的插件中心找到自己需要的插件,或者通过插件编辑器编写自己想要的插件。

简悦的插件中心

你的另一款浏览器插件简 Tab 在功能上可以找到非常多相似的产品,比如新标签页壁纸、书签栏等,选择自己开发简 Tab 的原因是什么?

简 Tab 的开发开始于 2014 年,初衷与简悦一致:我在市面上没有找到符合自身需求的相关产品。我最开始的需求其实很简单:在浏览器的新 Tab 页面中显示一张没有其它任何干扰元素的背景图。

简 Tab

简 Tab 走了一条与简悦完全不同的道路,在新标签页插件这个领域,简 Tab 有太多的前 / 后辈了,这导致我有一段时间一度想放弃它。但是在用过了一圈同类产品之后,我还是觉得简 Tab 更适合自己,并借此找到了简 Tab 继续存在的原因。

此外,我一直有一个不理解的现象:为什么在某些领域,有着大量的同类产品,如:GTD 类的 App,即便有着像 Things、OmniFocus 等非常优秀的产品了,也不乏之后有很多「小而美」的产品出现,并占有一席之地,比如日记应用和 Markdown 写作工具等都是如此。在停止使用简 Tab 的一小段时间里我对这种情况有了自己的理解:究其根本,如果每个人对一款产品的理解不一样,用法上就会有区别,自然也会产生不同的需求,因此在同一个类别下会诞生出许多不同的产品。

新标签页工具也有这种特质。就像我刚刚说的:互联网中的行为只是物理世界行为的投影,所以我理解的新标签页工具就是一个「桌面」,而每个人对桌面上摆什么、怎么摆等问题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理论」,比如有些人会在桌面上摆满了书,而有些人则在桌面上铺满了便签。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简 Tab 之前停止更新了 913 天的时间里,仍然有用户使用它的原因。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除非你是键盘党或者只用书签打开网页,否则无论在「互联网的哪里」你都需要先通过新标签页来访问不同的网页和内容,因此新标签页其实在浏览器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

你说最开始的需求只是在新标签页中显示一张没有干扰元素的背景图,为什么现在又加入了书签栏、搜索等功能?现在你理想中的新标签页工具应该是怎么样的?

最初做简 Tab 是因为心情不好,而美丽的风景能改善心情。现在简 Tab 的功能虽然比原来多了一些,但并没有违反「简洁」的初衷,同时新增加的功能又能帮你用好新标签页。即使之后要继续加新功能,我也会尽量克制把握好对于新需求取舍的尺度。比如简 Tab 的禅模式虽然不是显示风景壁纸的功能,但是纯色的背景不也正是对极简这一概念的另外一种「解释」!所以,禅模式仍旧围绕着极简这个主旨。

之前说过,新标签页其实是一个「桌子」,所以任何人都有对布置桌子的不同理解。我希望简 Tab 在不脱离「极简」这个主题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为不同的用户提供极简的体验。

经过迭代,简 Tab 已经有了这些功能

 简 Tab 是基于对浏览器新标签页需求的一款产品,你现在为什么又在为它开发桌面版本?

开发简 Tab 桌面版的初衷其实类似,目前我没有找到能够满足自己在电脑上换壁纸需求的应用。除此以外的另一个原因是,Chrome 扩展是基于桌面平台的产品,所以将简 Tab 延伸到桌面客户端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对了,很多 Mac 用户不用 Chrome 浏览器也是我为简 Tab 开发客户端的隐性原因,我希望能让更多用户体验和用上我的产品。

你提到明年简悦和简 Tab 都会推出收费版本,方不方便向我们透露一下大概的产品计划?

因为没有具体的产品形态,所以就不再这里透露关于产品的更多细节。(因为也没有太多的可以透露的细节…  😂) 

可以确定的是,简悦依旧会围绕着「知识获取」这件事情进行一些拓展;简 Tab 也会继续在「简」这个层面进行探索,简 Tab 的收费版还可能会在新标签页方面多下一些功夫。可以肯定的是,它们都会有不同的产品形态。更重要的一点是,无论未来简悦和简 Tab 如何收费,已存在的功能将会永远免费开放给用户。

简悦和简 Tab 解决的都是相对偏「小众」的需求,很可能做不到比较大的规模独立开发者本身又要面对收入的问题,你怎么看待和权衡这个问题?

就像上文提到的,从浅层需求看,它们确实是比较小众的产品:一个是阅读模式工具,另一个则是浏览器新标签页扩展。但从更深层的考虑来看,简悦服务于「知识获取」,简 Tab 在浏览器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这些在我看来并不算小众的需求。

另外,小众市场也是很重要的细分领域,尤其是针对独立开发者而言,由于只能「单兵作战」,所以深耕某个小众领域,将产品做到极致反而是一个更好的选择。例如,摄影类 App 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但是仍然可以存在像 Focos / NOMO 这类主打「小众」的产品,虽然它们现在应该已经不小众了…… 😂

还有一点建议:独立开发者不应该仅仅通过单一模式 / 渠道获取收入。因为你跟其他人比:最大的优势不是拥有自己的产品,而是拥有可自行支配的时间。

为什么选择成为了独立开发者?考虑到你的 2 款产品都是免费,你的收入来自哪里?

我有很长时间的远程工作经历:带过远程团队,累了之后就选择了自己单干并持续到现在,因此收入相对稳定由于独立工作的时间久了,这让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控制好自己的工作节奏,能够有相对稳定的时间来做 Side Project 。

我想以独立开发者的身份自己做产品的原因也很简单:我非常喜欢通过一点点地打磨自己的产品并通过产品带给用户快乐和满足的这个过程。

交谈中你也说希望通过产品收费这个节点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开发者,你怎么定位「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开发者」这一身份?

我之前的表述可能不那么准确,更准确的表述是:我想从一个没有自己产品的独立开发者,尝试走出舒适区来自己做产品。

我对「独立开发者」的理解或许跟其他人不太一样,我理解的独立开发者应该是拥有自己「品牌」的人。当用户去了解产品的时候,不再是一个个「冷冰冰」的 App ,而是在这个 App 背后的「鲜活」的人,这样用户才更能理解你的产品和理念,这也是我一直在努力实现的事情。我也希望其他的独立开发者能够尝试「走到产品的前面」,当你建立了自己的「品牌」之后,你就会发现一个全新的「视」界。

之前你说坚持做产品的一个建议是以产品的角度而不是以程序员的角度看待产品,能不能具体说说?

正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一样,对程序员而言解决程序上的问题仅仅是最基础的需求。虽然你能得到技能上的增长,但是作为独立开发者更应该跳出程序员的思维,想想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否可以通过其它途径改变。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很多时候,独立开发者决定做某个产品的原因往往都是找不到满足自身需求的同类产品,因而实现它的过程会加入自身的一些喜好而导致产品本身太过「个性化」。产品推出后虽然会吸引到一部分 (甚至很多) 用户,但却无法继续深入发展下去。因为一旦用户多起来之后,各种个性化的需求就会大量出现。这个时候就需要开发者跳出程序员的固有视角,以更高的维度来看待这些需求并且决定取舍,推动产品继续「进化」下去。

比如:一款程序上线后就完事了,这是程序员视角;换一个角度,一款程序的上线只是刚刚开始,我们还要考虑如何宣传和推广、如何跟用户建立稳定的沟通渠道、如何将产品每次升级的功能精准地告诉用户等问题,这是产品视角。上面说的这些事往往是需要多个角色参与的事情,但是无论是什么角色都需要围绕这个产品展开,所以叫做「产品视角」。

你可以在少数派找到更多 幕后故事,这是「幕后」栏目的第 59 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