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肆掠,基因编辑来帮忙了

“非洲猪瘟”的出现让都市里的人们大吃一惊,而中国解决瘟疫问题的强大执行力这一次似乎力有不逮。非洲猪瘟,还是蔓延到了各地,甚至北京也没有幸免。

其实,非洲猪瘟只是各种猪容易感染的瘟疫之一。更常见的猪瘟是“蓝耳病”。这种猪瘟出现于1987年的美国,症状是食欲不振、发烧、嗜睡、呼吸困难等等。这种猪瘟对孕期母猪尤其就有杀伤力,导致母猪流产以及猪胎死亡。即使有顽强的猪胎能够挺过去分娩出来,小猪崽也很虚弱,而且往往有严重的呼吸道症状。如果是小猪感染了,就会出现拉稀和呼吸困难,生长缓慢。

当时把它称为“猪神秘病”“猪神秘繁殖综合症”。因为被感染的猪耳部发蓝,所以也被称为“猪蓝耳病”。直到1991年它才获得了正式名称,叫做“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简称PRRS。这种猪瘟是由病毒引起的。该病毒有两种亚型,欧洲的基本上是1型,美洲的基本上是2型,而亚洲的则是两个亚型都有。

这种瘟疫对于养猪行业影响很大,美国每年的损失超过6亿5千万美元。经过多年的努力也开发了出了疫苗,但效果有限。在养猪行业,也还是通过“防控”来减少损失——也就是说,一旦发现有猪被感染,就立即隔离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在中国养猪行业,蓝耳病也是重点防范对象。一旦发现感染,那个地方外延3公里的区域都会被作为“疫区”,再向外延伸5公里的区域被会划为“受威胁区”。疫区会被封锁,措施包括“在出入疫区的交通路口设置动物检疫消毒站,对出入的车辆和有关物品进行消毒”以及“关闭生猪交易市场,禁止生猪及其产品运出疫区”。同时,所有的病猪以及与之同群的猪都会被扑杀,病死猪、排泄物、被污染饲料、垫料、污水等进行无害化处理,而被污染的物品、交通工具、用具、猪舍、场地等都要进行彻底消毒。

简而言之,一旦有猪被感染,就会引发庞大的应急措施。

这种方法实在是劳民伤财。科学家们探索了新的办法——通过基因编辑,让猪对这种猪瘟的病毒产生抗性,也就不怕感染了。蓝耳病的病毒“高度专一”,只通过感染猪的巨噬细胞上的特定基团来传播。所以,如果能够切断这条传播通道,也就能够避免被它所感染了。

有一些特定种类的巨噬细胞中,有一个蓝耳病毒的融合受体,叫做CD163。它有9个“融合受体多半胱氨酸位点(SRCR)” ,蓝耳病毒通过与这些位点的融合来感染猪。如果CD163蛋白过量表达——也就是通过技术手段让它产生得更多,那么本来对蓝耳病毒不敏感的细胞也会被感染。同样,如果把表达这个蛋白的基因完全敲除,细胞中也就不会产生CD163蛋白——没有了融合受体,病毒也就无法感染细胞。

但是麻烦在于,CD163不仅是蓝耳病毒的受体,它还有许多其他生理功能,比如调节系统发炎,清除血浆中的血红素等等。因此,CD163蛋白需要保留。科学家们能做的,是对它就行适当改造,除去与蓝耳病毒融合的能力而又不影响其他生理功能。

早期曾经有过一种尝试,替换了CD163的一个亚基CD163SRCR5。经过这个替换,CD163保留了其他的功能,但只对1型蓝耳病毒有抗性,而对2型蓝耳病毒就没有抗性。这个结果虽然有一定进步,但实用价值有限。幸运的是,科学家们后来发现,那9个SRCR位点中的8个都有其他的生理功能,而5号位点只有与病毒融合的作用。于是,他们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敲除了SRCR5基因,也就不影响CD163蛋白的其他功能。

结果如科学家们所想。他们把敲除了SRCR5基因的猪跟常规的猪放在一起喂养,经过基因编辑的猪没有出现任何问题——这说明,SRCR5的敲除确实没有影响CD163的生理功能。然后,他们人为地让这些猪去接触蓝耳病毒,结果普通的猪很快被感染,而经过基因编辑的猪没有被感染。继续让它们一起生活,经过基因编辑的猪也没有被病猪们感染。

当然,这还只是科学实验上的成功。要让它造福于养猪行业从而造福于社会,还需要进一步的商业化应用开发和监管审批。

图片来自pixabay

图片来自pixabay,图文无关

本文来自云无心的微信个人公众号,系今日头条签约稿件,媒体转载须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