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就要来了?能吃吗好吃吗,中国市场上会不会有?

本文来自云无心的微信个人公众号,未经许可不得进行商业转载

美国农业部(USDA)和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近日宣布,他们将联合对人造肉的生产进行监督,以便保证它们被安全地出售给全国各地的消费者。据《科学美国人》等媒体报道,美国目前有若干家创业公司在进行人造肉的开发,预计短期内就可以出现在市场。

ywx-artificial-meat-1

对于新鲜事物,人们往往充满好奇。这里,来解答几个对人造肉的常见疑问。

人造肉是怎么做出来的?安全吗?

方法是从动物身上抽取干细胞,把它扩增培养成为肌肉细胞,并且分化成肌肉纤维而成为“肉”。

理论上说,这样生产的肉能够更好地避免微生物污染以及使用抗生素,也不需要各种药物,能够更好地保障安全。但是,它毕竟是一种与传统不同的生产方式,生产过程中的“风险点”也跟传统生产不同。USDA和FDA要专门对它进行监管,也就是要分析评估整个产销过程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和规避。

简而言之,等到批准上市,就意味着它们的安全性能够得到保障。

跟正常肉相比,营养上有啥区别?

从食品的角度,肉就是饲料转化而来的人类食物。传统的肉,是用饲养动物来实现这个转化;人造肉则是略过动物,在生物反应器中直接实现转化。肉中的主要营养物质,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等,二者都会有,不过在具体的组成上可能不尽相同。比如,人造肉集中生长的是肌肉细胞,而脂肪细胞会很少。

口感跟正常肉一样吗?

目前,人造肉还没有上市,品尝过的人很少。从理论上分析,二者的口感可能会有明显的不同。人造肉主要是蛋白质,脂肪含量很低,而肉的风味和口感受脂肪含量的影响很大。比如顶级的“雪花牛肉”脂肪含量就很高,而中国传统的黄牛肉脂肪含量就很低,二者的口感差别就很明显。此外,肉的口感跟其中的胶原蛋白与弹性蛋白含量密切相关,它们的含量越高,肉就越“劲道”。比如老母鸡和老鸭,跟速成鸡、速成鸭相比,生长期要长得多,肉中的胶原蛋白与弹性蛋白含量明显要高,口感也就更为劲道。可以想象,人造肉的口感比起速成鸡鸭可能还要更加“不劲道”。

为什么要制作人造肉?

人造肉概念的产生源于美国的火星计划。在飞往火星的宇宙飞船中,饲养动物显然不够现实,而通过生物反应器来生产肉就要现实多了。这个概念“民用”之后,能够解决现在牲畜养殖中存在的问题,比如:

抗生素和药物的需求会大大减少甚至消除;

牲畜养殖排放的粪便污染环境,而排放的气体也是温室气体的一大来源,人造肉的几乎不产生这类污染;

通过动物,饲料转化成蛋白质的效率比较低,而人造肉的蛋白转化率要高得多;

动物福利者一直反对屠杀动物,人造肉能够避免“不人道”的指控。

有没有可能出现在中国人餐桌上?价格方面会更贵还是便宜?

虽然人造肉的技术有了很大的进展,也有不少公司在投资推动商业化。但是迄今为止,成本也还是最大的问题。2013年,第一个用人造肉制作的汉堡成本高达30万美元。经过这几年的努力,生产成本大大下降,比如美国的“孟菲斯肉制品”公司(人造肉的主要厂家之一),宣称今年能够把一个汉堡的成本降到600美元。虽然这已经是巨大的进步,但数千美元一公斤的成本(一个汉堡的肉大约110克),还依然没有什么市场竞争力。

虽然在技术原理上可以“生产出来”,但是价格和口感,依然是人造肉面临的巨大挑战。美国媒体“预计短期内”就会出现在市场,这个“短期”,可能也还是以年为单位计算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