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5 日,香港消防处推出了最新代言人,任何仁,谐音“任何人”。在当天的发布会上,任何仁示范了如何使用灭火器和除颤器救人。

这场发布会虽然有意义,但按常规套路来讲,并不会多么引起大众的兴趣。不过,那场发布会却一反常态在网上成为城内热门话题并被媒体争相报道。究其原因,只怪仁哥实在太吸睛。
仁哥由真人扮演,没有五官,从头到尾穿着蓝色紧身衣,腰间再挂着条黑色短裤衩。作为一个吉祥物,简直乱七八糟。但他同时又有香港消防处的官方背景,两种感觉交织在一起简直,充满了一种让人忍不住分享讨论的魔性。
除了那场发布会,仁哥还手握一部广告片。前几日,仁哥与老戏骨罗兰一起拍了“真.罗兰X击活之人心─灵异篇”宣传短片,用说唱的形式教大家如何使用心脏除颤器。


仁哥的形象是负责这支广告的消防处救护组部分人员构思出来的。在此之前,消防处做过一份宣传除颤器课程的海报,里面使用的是蓝色公仔。但当广告拍摄时,他们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了用真人来拍摄,还特地请了有肚腩的演员来扮演,目的是想传达“任何人都可以救人”的信息。
虽然立意好,形式有趣,传播度广,让香港消防处的这一波公益内容获得了非常好的曝光,在网上被大赞是成功 PR ,但仁哥的造型本身破绽实在太大,因此很快引发了恶搞。
大家在网上纷纷找出相似的蒙面紧身衣形象来调侃,除了《名侦探柯南》里的黑衣凶手、电影中的特技人之外,还不乏 AV 片中的相似形象。


TVB 更是立马跟上潮流,隔天就在收视颇高的处境剧《爱回家·开心速递》里让吕慧仪扮演的女主角熊若水穿上蓝色紧身衣扮仁哥。
还有一些广告也借了仁哥的概念,开始用“任何人都××”的套路开始卖口号。
然而,随着仁哥越来越红,他将被雪藏的消息也立刻流传开来。
发布会当天晚上就有香港节目说,收到消防处内部消息,因“有违正面英雄形象”“意识不是太好”,真人版任何仁将消失,以后只能以卡通人物形式出场。
听到这个消息,网友们纷纷在网上求情希望仁哥不要走。
还好,事情很快有了转机。消防处社区应急准备课高级消防区长黄宏在公众媒体上露面给市民送来定心丸,说真人版的仁哥会继续存在下去,他们整个团队都很满意仁哥和他带来的救护知识可以走进市民心中。还说现在消防处给仁哥系列非常大的创作空间,邀请大家继续关注仁哥日后动向。
除了有长官发话,仁哥自己也在消防处的 Facebook 页面上用自己的风格来报了平安。

他坐在桌前,端着茶杯,手捧 iPad 调侃说,关于自己要消失这件事,“为什么我自己都没内部消息”,并表示会继续教育大众,宣传“应急三识”。
对于仁哥的走红,香港整个广告圈都颇为震动。
文人叶一知在《立场新闻》的专栏里说,任何仁拐头怪脑,纯恶搞不可爱,无表情无五官像个恐怖分子,在他们传统广告和公关人眼里,应该是个注定失败的角色。凭他做广告多年的经验,广告公司没人敢用这样形象的吉祥物。



但时代变了,他说的这种变某种程度上其实是 meme 文化推动的。 用他的话来说,好多人都是先知道恶搞版才知道原作的,比如著名的油画《呐喊》,好多人可能先看过恶搞版才知有原版。
仁哥的成功恰恰在于破绽太多,可以随意恶搞,用网友的创意带来免费的宣传。但如何让人想恶搞,也是一种技巧。
香港有个词叫胶,大意可理解为烂。叶一知化用《无双》里的那句“做到极致,就是艺术”说,“玩胶玩到极致,也成了艺术。”
图片来自推特
#Meme 是《好奇心日报(www.qdaily.com)》2018 年 9 月上线的新栏目。
“Meme”(/miːm/),“梗”、“包袱”、“表情包”的意思。我们用它来记录一些文化现象,有些事情光记录下来就很有意思。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