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攀登表现和乐趣?

前几天看到另一个问题:

世界上那个山峰攀登难度最大呢,有什么特别的故事吗?

单纯讨论难度我觉得意义不大,因为我觉得对于一般登山爱好者来说,这是和自己较劲的运动,并没有竞技性。况且哪个山更难更惊险,只有爬过才知道,谁也不知道未登峰有多难;甚至天气时节不一样,难度又会不一样。

太主观了,每个人评定线路的标准又不一样。

登山史就是攀登理念的发展过程。地球物理和地质学是登山的摇篮,也就是说登山曾经是科学家的事情。后来欧洲人认为登山非常时髦,1800年左右的欧洲登山者都在围攻勃朗峰。登山者就是那时候的超级明星,第一个登上勃朗峰的英国人回到伦敦后受到了英雄般的礼遇,甚至下半辈子靠卖弄这一件事就吃喝不愁了。二战以后人们倾向于用和平的方式比谁胳膊粗,于是登山又变成了一项政治任务,传统强国和打肿脸充胖子的穷逼都在登山这事上很玩命。

今天的登山已经越来越不在乎终点而重过程,因为物质太充裕了——只要资源足够,达到终点是必然的,蛮力解决呗。例如所谓“喜马拉雅”式登山,又称“围攻”法,建立多个中间营地,步步为营把物资搬运上去,并使用固定绳索,靠上升器攀登。

Patagonia是世界攀登中心之一,其中Cerro Torre更是登山爱好者心中的“女神”。

Cerro Torre上一条著名路线叫“压缩机路线”,是1970年Cesare Maestri带人首攀的,这条路线被人不齿主要有两个原因:

  1. Maestri拖拽了一台汽油压缩机上山,在岩壁上钉了600多个膨胀螺栓,靠螺栓登上去,永远改变了山体的自然形态(钉一个螺栓,挂绳梯踩在上面,手伸到更高的位置打下一个螺栓,把绳梯换上去,如此循环)。
  2. Maestri登到山顶下100米,宣称顶上100米的冰雪不是山体的一部分,所以他到的地方算山顶(事实上后来登顶者都以雪顶为标准)。

简而言之,“吃相太难看”

2012年,新一代登山者的代表之一Hayden Kennedy在没有用一颗螺栓的情况下从相同的路线登顶,下撤时捎带手把所有螺栓给铲了,以此向Maestri“致敬”。然而40年过去这条路线变得有它的历史价值,已经是攀登史的一部分,不管对当时还是后人都有影响,铲掉它又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事情。

由此可见在今天的岩圈中,更在乎的是攀登过程的体验,可能是难度,也可能是线路“优美”。也许听起来很扭捏,但我相信登山线路是有一定美学在里面的,攀登过不同的线路,岩石还是冰雪,角度,形态,甚至其中的风险,多重因素吸引着攀登者。就像纪录片<Dirtbag>里对Fred Beckey的评价:

他对线路和对女人的品味一样好。

Fred Beckey是北美的登山传奇,他最后的一本书整理了他一生最爱的一百条路线,路线的照片就让攀登者对它朝思暮想。

一个喜欢登山的人看见这样的路线,不可能保持淡定。开始登山以后,看自然景观的眼光和以前都不一样了,一条惊世骇俗的路线是集视野、能力、勇气和创造力的结晶

在岩馆稍微留意能看出来每个人的攀爬风格——有的人特别暴力,有的人却很优美。动作是有节奏的,在难点也能给人处变不惊、行云流水的感觉,旁观都是一种享受。最简单的观察标准就是看他手脚接触岩点时是否发出声音,声音越小说明他动作精确有控制,水平自然越高。

换个说法,健身房里的”尖叫怪“是不是特别傻逼?负重再多也是傻逼,能负重的傻逼。说白了还是“吃相太难看”

攀登一条自己梦寐以求的路线,即使没有登顶都是一件很享受的和自然互动的过程。这种享受发自内心,不需要别人的肯定和崇拜,所以爬山说到底纯粹是件自己的事,不用和别人比,在环境中攀登自己喜欢的路线,自然而然就会很快乐。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京一不二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9 个回答,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