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西扎的新作「台湾金宝山安乐园陵墓」细节的设计用意?

看到朴老师来答,我就也来从空间角度跟两句。我对西扎这个人了解不是很深。但是应该不妨碍我去评价西扎的设计。

西扎很喜欢营造的是一种不分材质的纯净空间:

很像我们大学时候做的室内渲染,空无一物,把角放俩人。

老师问,你这墙是什么材质啊?答,混凝土。

老师问,你这屋顶是什么材质啊?答,混凝土。

老师问,你这建筑什么结构啊?答,混凝土。

老师:给你55。

而别人一般做的建筑是这样的:

顶是顶,窗是窗,墙是墙。非常清晰。

这代表西扎做的建筑简单么?低能么?不是的。

西扎的设计亮点一直都在于,各个纯净界面交界处的处理方式。

你会发现我用ps去了边界后,空间变得简单了很多,也平淡了很多。甚至有点像我们自家的白墙。西扎当然不希望这样。西扎想表达的空间,就是纯净但不平庸的空间。纯净既为材质相近,不平庸就体现在边界处理上了。回想一下我们自己的设计,是不是经常会把时间和效果投入在可见的最大界面上。比如立面,比如地面,但又有多少时间在关注地面与墙面的连接,墙面与屋顶的连接,甚至建筑与天空的连接?

西扎通过边界处的形体变化,创造出光影的变化,让你得以阅读出空间的边界。而不是用颜色,材质等其他简单的手法,让墙和顶的概念过于直白。所以我去阅读西扎的建筑的时候,更愿意从界面边界这种角度去理解。举个例子

小时候我们画一个方块,会用线去生硬定义不同的界面:

长大后学素描了,我们才开始会用明暗对比去定义面了。那些生硬的直线本就不应存在。而西扎的设计就好像石膏体边上被磕掉的凹陷似的,真实而细致。

那说回这个设计,如果理解了上面我想也不难理解这个设计。

完全相同的混凝土材质——纯净

四角方柱——强迫症对边界的定义

方型的建筑内插入圆柱,圆柱顶端的交接变化——体现了西扎在交界处的求变

夸张放大的梁高——新界面的生成

稍作解释,这样的变化有什么意义:首先在纵向上创建了两个界面。一个是梁底的限制高度,一个是梁顶的真实高度高度是一个很容易让人冥思的建筑特性。尤其是你在一个限定空间内能感知到一个更高空间时。

其次是横向的空间限制。我们假设这个梁很矮,只够结构需求:

那我们对其的感知更多是一个柱厅,是一个纵横走可以流动的大平顶空间,适合卖卖菜什么的。

但是有了高梁以后呢?我们阅读空间的方式其实改变了,变成了一个个的小空间单元,这些梁的高度形成了新的界面,界面承担了墙体的一部分作用。这个新墙体限定了我们的逗留,限定了我们的视野,限定了我们的感知广度。同时他却又没阻止我们真实的可达性:

于是我依然在一个可达性和菜场一样的空间里徜徉,但通过视野和空间感,我关心的已经不仅是粮食和蔬菜了。

所以你看一个这么简单的设计,也有非常可推敲的变化。

西扎的设计方式一直是这种由简至细的手法。但这种大巧不工难就难在你对建筑空间本质的坚定理解。西扎的作品不适合大一大二的同学去模仿,因为会限制你的想象力。但是在之后对建筑有一定认识后一定值得好好去分析去理解,拿来帮助思考建筑空间最本质的东西。

望有用。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知乎用户(登录查看详情)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5 个回答,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