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时代到来后,柯布西耶曾说「住宅是居住的机器」,那么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建筑空间又会有哪些发展趋势?

谢知乎邀。这是一个开放性的回答,建筑空间的发展趋势,落脚点还是在人和空间。而显然,飞速迭代的科技,使得人与空间的这种关联性需要重构。

柯布西耶之所以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是因为工业时代的产品成果(轮船、飞机、汽车等等)比建筑系统更早、更好地建立起了人本主义的秩序。现代主义,相比此前巴黎美术学院主导的布扎体系,更致力于恢复人在建筑中的中心地位(而布扎体系更关注透视、构图、风格、范式等艺术表现)。同理,柯布西耶所提出的模度(Modulor)系统,也正是在工业革命后的乐观精神伴随下,试图对身体和空间的交互关联性,做出如数学和工程学一样精确的定义。

这一关联体系至今已经浸润在建筑设计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与人亲密的住宅设计,无不基于这样一套身体尺度与空间尺度的逻辑。下图就是一个典型的当代住宅的设计,空间和人的行为之间有着公式一般清晰的定义。每一个空间(厨房、餐厅、客厅),都对应着一个主要行为(做菜、吃饭、起居),也都存在着一个相对舒适的空间尺度(如图所标示)。人-行为-空间,形成了一个直接、线性的关系。

新兴的互联网生活方式,则打破了这种物理上的直接联系。比如说,外卖app分解了人-做菜-厨房之间的关联性。做菜也许只是意味着动动拇指,而厨房则可能出现在几公里之外的空间中;再比如,电子书弱化了人-书-书房之间的关联性。藏书不再是书房的最关键要素,温暖的阳光、或者咖啡的香味,也许才是构成书房的核心。

又比如去年很火的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虽然备受争议,但不得不承认这的确是一个属于新时代的图书馆。因为借书/读书这两种连接人与图书馆的行为,早已被数字化和网络化所消解。也因此,它的空间设计,并不旨在创造一个更便于阅读的场所(功能性也是争议点所在),而是为了创造了一个被书籍/知识所包围的沉浸式体验。

小结:其一, 身体和空间上直接的、物理的连接性将弱化,而间接的、精神的体验性则愈发重要。回到居住,以壁炉、以电视为起居中心的家宅或许都已经不合时宜,但一个令人彻底放松的居心地仍在家中被需要。其二,空间越发的和人群有关,而和功能无关。在功能使用都趋于模糊和不确定性的时候,不同的人群更加需要差异化的、精神感官需求的实体空间氛围。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shuojiong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53 个回答,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