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知乎在“HOUSE VISION探索家未来生活大展”开幕之际邀请Crossboundaries入驻、分享。我们知道“知乎”上各专业领域的用户特别多,在这个问题下也看到了一些很有趣的回答。说实话我们还不太熟悉这个平台,就先老老实实拿几个做过的项目来分享一些心得吧。
Crossboundaries在儿童空间及教育类建筑设计领域的实践较多,我们这些年做下来的体会是,教育空间应该是老师和家长之外的“教育第三人”。也就是说,空间自身的设置对孩子的行为也应该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种体会也是在我们同很多做教育创新的学校或机构合作过程中,慢慢积累出来的。例如北大附中的朝阳未来学校——就是前两天苹果公司CEO库克来到北京观摩学生上课的那所。未来学校用“选课制”、“走班制”和“学院制”来组织教学和学生管理,学生的流动很自由和自主,传统“班级”的概念就不存在了,就像大学一样。
这是一个改造项目。在我们改造之前,老校园中的教学空间传统得不能再传统了: 就是标准教室+长条走廊,整齐划一、紧凑集中且功能单一。我们受校方委托,要在此基础上创造“学生主导”的多功能教学空间,将 教育的重心从“教师的权威化”到“学生的中心化”转移。那必须突破校类建筑的许多常规,使这座老校园比较大幅度地改头换面,才能承载起新使用者颇具颠覆性的教育实践。
此前的老校舍立面以暗红色为主,虽然有机地融于周边高密度的城市肌理,但芜杂的环境也令它显得面目模糊,难以识别。我们特意选用活泼的色彩,校园由外到内,立面颜色由绿到黄、再向红自然渐变,灵感来自校园里一年四季的叶色变换,我们以绿色对应学习中心,橙黄色对应生活区,红色为艺术中心。形成了和谐而清晰的功能分区。
在楼内,该校特色的学科楼层——三楼“数学科学中心”、四楼“语言中心”和五楼“人文中心”,也都保持了各自同层一致的色彩元素。
我们打破了老楼既有的墙体与地板,把空间解放出来,然后在各层分别植入“桥”与“岛”状的半开放空间。同时用颜色连缀、并突出那些特异空间的存在。这样做不仅实现了楼层横向、竖向空间的连续;更重要的是,从新式教学需求出发,为自主学习的学生们提供了可以创造性地使用的灵活场地,激发教与学之间、及各学科间的互动。
在大家印象里,食堂往往是油腻又逼仄的地方,学生通常只在就餐时间才来一下,并不愿意多做停留。于是在一天的多数时间里,食堂都是闲置的。但在这样一个面积紧凑、空间宝贵的校园里,这就太浪费了。
因此我们在收餐区使用了亮丽的橙色,同时选择便于移动的轻质桌椅,结合学生自主运营模式,将餐厅打造为一个可供学生全时段使用的多功能空间,既满足基本就餐需求,又能转化为自习、上课或大型活动空间。于是大家变得随时愿意来坐坐,看书、讨论或聚会。
甚至是学生卫生间,在校园设计里它通常属于“剩下的房间”、只做最简化的处理,我们也特意用上饱满的色彩,男卫生间统一用绿色,女卫生间均为黄色,不仅是便于辨认,更能消解这些空间给人心理上的不适感,将它们也转化成一处小小的公共交流场所。
高密度的校园里,没有空间设置单独的标准跑道。我们就让一条300米的慢跑道蜿蜒穿梭在各栋教学楼之间,将教学空间与活动场地紧密交织在一起,让“学”与“玩”擦出火花。而且,对于这个反传统的设计,我们还特意用鲜亮的黄色去强调它,希望提醒同学们意识到它的存在并时常使用,从而帮校方切实传递“体育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的教育理念。
从上面几段,大家可能发现了我们一直很强调颜色。的确,我们的策略就是在色彩系统的支持下,让空间变得有机、有序。让整个校园的用色从立面、景观、围墙,到室内、家具直至标识,都具有一致性和延续性。当然,我们的用色虽然丰富,但背后还是遵循着严谨的逻辑。我们一贯反对为了追求“五彩缤纷”的表面化效果而滥用色彩。
于是,既然这所学校让学生们每天在很大程度上自主决定自己要去哪、做什么,视觉信息的统一,就可以让他们将颜色作为寻路的依据,在头脑中清晰构建起对校园各处空间的整体记忆,从容地做出行动决定。通过提供这样的空间条件,我们想帮助教育者实现“将学习过程延伸到整个校园的每个角落,使每一个学生可以完整地体验教学活动与社会生活”的愿景。
“留白”
还有部分封闭的传统教室被保留了下来,改造为六个书院的活动空间。“书院”是北大附中特有的组织结构,由学生们自行运营管理。这几处空间是整个项目中我们改动最少的地方,通过学生们自主改造、发挥创意,最后变得各具特色。好的教育,一定要懂得“留白”的意义;设计或许也是如此。在教育建筑的设计当中,为使用者保留一些后续再创造的机会,不仅能激发师生合作创新的热情,也促使这些每天置身其间的年轻人,从身边的日常环境开始大胆实践。
有趣的是,我们在后期的回访中,发现学校师生们在使用中对空间的再布置过程中,也遵循了我们设计的用色原则,例如后来新添的家具、二维码等标识,都有意与楼层的色彩搭配,说明这个色彩系统确实被使用者识别、接受并沿用了下来。或许侧面反映了他们对设计的一种认可吧。
除了朝阳未来学校,我们在其他儿童活动空间里也特别运用了一些设计手段,去鼓励、引导孩子们主动探索。
早几年,在设计郑州的索易儿童成长中心时,我们围绕“角色扮演”这项娱乐主题,为索易设计了一套教学方案:每一天,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的兴趣和想要成为的角色,去探索和学习所需要的知识,以在一天的结尾变成任何他们想成为的那个人物。索易的空间解决方案,和国际知名教育顾问罗宾森先生的理念产生共鸣,共同的想法就是教育应当是个性化的, 而且儿童成长的环境应当培养他们学习的动力,发现内在的热情。
在具体操作上,我们对一栋既有的圆形建筑物进行改造,特地设计了五条不同颜色的管道,通过不同角度切割建筑的内部空间,打破了建筑物原有死板的水平楼层格局。
和地铁系统相类似,这些管道相互穿插,带领孩子们去到建筑里不同的主题知识区。孩子们从彩色管道出发,任由自己的兴趣带领他们在不同的知识领域穿梭畅游,探寻彼此的相互联系。有趣的是,基于各自的起点和路径选择,每个孩子在索易里的旅程和收获都是独一无二的,让他们获得了变化多端的学习和社交机会;我们更希望他们在幼小时就能隐约意识到一件事,就是每个人都要走自己的路。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董灏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50 个回答,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