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和毛利语的跨族裔混搭,可口可乐在新西兰做了一次乌龙营销

在毛利语中,“kia ora”就像“你好”、“hi”一样,被普遍用作一种开场白方式,直译过来则有“健康,保重”的意思。

这是那种当你进入一个新的文化时,总会率先学会,并在一段时间里能够自信脱口而出的为数不多的词汇之一——至少不会出错,或者落得对方一头雾水。

但可口可乐还是出错了。

这个国际饮料大品牌在新西兰的最新一轮广告营销中,试图将代表当地文化的毛利语和英语相结合,却造成了有些诡异的反效果。

文案由用户上传到 Twitter 上而散播开来:在一个装满可口可乐的自动贩卖机顶部,全大写粗体写着“ KIA ORA,MATE ”

“当语言组合出错。”来源于Twitter

“kia ora”代表你好,而“mate”则是英文中较为口语化的,类似“伙计”、“朋友”的说法。

但很快就有人指出,“mate”在毛利语中本身就带有自己的含义,寓意“死亡”,常常和“噩运、灾难、疾病”这样的负面词汇挂钩。对于使用毛利语的本地人,看上去就像是在说“你好,死亡”。

这样的乌龙组合迅速被网友拿来调侃。一些人将此联系到新西兰的高肥胖率上,新西兰是发达国家中肥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三分之一的成年人被列为肥胖。而其中的原住民毛利人则更严重一些, 50 %的成年毛利人被列为肥胖。

在最近的一波关于全球肥胖趋势的讨论中,生产碳酸饮料、高糖高热量食品的这些大公司被作为声讨的对象。今年以来,新西兰的公共媒体上也时常出现应当紧随英国的脚步开征含糖税的呼吁。

可口可乐的这次“口误”因而被调侃为一次难得的“不打自招”。

“可口可乐公司突然这么自觉了?”来源于Twitter

跨文化和语言的尝试总是带有一些风险的,许多意义会在转译的过程中丢失,甚至让一方感到不适或者冒犯。但即便如此,这种营销手段仍然获得了许多跨国品牌的青睐。

近年来,新西兰原住民的语言毛利语经历了一次惊人成功的大众化复兴,不仅是体现在国家层面上对于文化遗产的保留和关注,甚至在公众群体中也有了显著的实用性普及。

人们热情高涨地去学习毛利语,并越来越多地在公共空间里使用它,对于这个语言的认同感和尊重程度都出现了明显的增长。

大公司在这个过程中也有着很强的存在感。 Google 很早就推出了毛利语版,并从去年开始,在 Google 地图上提供更准确的毛利语导航。迪士尼 2016 年上映的动画电影《海洋奇缘》( Moana )故事设定就参考了毛利族在内的南太平洋群岛部落文化,去年这部电影则推出了毛利语版本,在新西兰国内引起很大的反响。

毛利语言委员会首席执行官 Ngahiwi Apanui 告诉《卫报》:“人们越来越感觉到,毛利语有助于企业在新西兰建立认同感。”

但有的是真正的文化致敬,也有些只是投机性质的拙劣模仿。

当跳过对这个文化和人民本身的接触和认识,依靠刻板印象行事时,往往会造成混乱的反效果。

“毛利文化很少被优秀地诠释出来。人们对毛利文化的认识多只是象征性的,不管怎样拍一个 koru (蕨类植物图案)上去再说。”设计师 Kaan Hiini 撰文表示。

题图来源于Giphy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