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太报摊上的行业兴衰,如今“纸媒无架啦” | 香港市井②

香港小贩文化十九世纪末起来的时候,报纸档也在二十世纪初出现。不过第一份报纸《香港公报》(Hong Kong Gazette)随 1841 年开埠出版,第一个报摊却在六十三年后才出现,就在现时花园对山顶缆车下站。得益自香港开埠时唯一运作的机动公共运轮工具带来的人潮。

由精英办报,到文人、小报时代,报业最多,根据香港大学社会学博士士庄玉惜所著的《街边有档报纸档》,报档早由高峰期的二千六百多档,2011 年跌至 540 档,再迅速减至近两年的 420 档。

李太(化名)今年六十来岁,在这里卖报纸数十个年头。她手一指,对面报档早已架起了雪柜装满一支支水樽,一支卖七元港币,兼售一叠叠红包封。这是现时报贩的生存手段,报纸销量差,不能维生,只好兼卖饮料、香烟、凉果、纸巾等等维生,刚好有客买五元港币一个的打火机,生意早较以往冷清。

报档的生死,成为了报业兴衰的迷你史。虽然香港按人口比例计算,拥有最多中文报纸,但是随便利店八十年代进军香港,同样上架书报,他们的经营模式以密集式为主,抢去了大量生意。光是曾经宣传“梗有一间喺左近”的 7-11,分店数字超过九百间,加上,足足接近一千五百间。报档在夹缝中存活,仍视乎“靠山”,即背靠的店铺是否准许摆档,而随旧区重建展开,大商场早已不再欢迎报摊。

自九十年代初,一批有关中国政治的禁书销售在香港始终篷勃,在本地出版业衰落时,一度撑起了游客区的生意。档内一些《外参》、《内幕》、《明镜》等杂志,以至于政治相关的书籍,都惹来中国内地的游客驻足。以往他们除了到商场买奢侈品、金饰名牌,亦会选择去楼上书店,以及报摊,直到 2015 年为止,出版自由从未受限,有许多独立出版商以此为生。在铜锣湾轩尼诗道及波斯富街交界,人流最多的报摊,也同样选择这些书籍。

“我自己回广州探亲,带什么手信给亲戚最高兴?就是这些书籍。”她说,内地游客对政治类的书最感兴趣,“不过都只是看多,直接站在那里翻开,已经不敢买。”她提到,例外是曾有来自昆明、上海的商人直接由香港机场飞往内地,可以买来放在寄舱行李,“只要一经陆路过关,他们都会怕。”

来货减少是一大主因,禁书发行商以往会一次过批百来本书,现今一次只给十多本,出版书籍大幅减少,生意额大减,一荣俱荣,一损皆损,报摊的生意亦大减。除此之外,报纸档上捆着几本马云收购的《南华早报》,上方摊着一张回收报纸表格,印着来货只有十份,其他报纸都只有个位数。连以往很能卖、一份要价六十多元的《时代杂志》、都已经没有人找,“如果有人找,我们无论如何都会入货。”

曾有报导指出筲箕湾有报档以往一天可以卖五六百份报纸,现在只能卖一百份,无利可图。“我们哪里有呢,筲箕湾那边是住宅,这边是游客区,最多来往是商务客。”在人来人往的街头,有许多都是拉着行李箱的游客。

现时是电子世代,加上全港十份免费报纸的竞争,她又叹:“纸媒,已经无架啦。”刚好那个周末香港要打十号风球,李太赶着收档,“不说太多了。”

图片由作者拍摄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