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心理层面的原因,可能是导致年轻人普遍晚睡现状的原因之一?

首先我们不妨界定一下“晚睡”。因为睡眠是存在个体差异的。睡眠的所需总时长存在个体差异,短的人可能五六个小时,长的人可能需要十个小时。睡眠的时相也存在个体差异,有的人偏好晚睡晚起,俗称猫头鹰型,有的人偏好早睡早起,俗称百灵鸟型。而从青春期开始,人的睡眠时相普遍延后,即更倾向于晚睡晚起。这里有一定的生理因素存在。我们这里讨论的晚睡,指的是睡眠的起始时间比考虑了上述因素之后确定的起始时间更晚,也就是该睡不睡,可能带来身心损害的晚睡。这确实在年轻人中间还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也就是说,尽管生理的因素会促使年轻人更倾向于晚睡晚起,但事实上晚睡的情况远远超过了生理因素的影响程度。

造成这一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首先是对睡眠健康知识的不了解和不重视,当然这个影响因素并不仅限于年轻人。我们需要知道,晚上晚睡,白天却未必能晚起,还需上班上学,因此晚睡往往带来睡眠缺乏的问题。睡眠缺乏在生理层面增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在心理层面降低注意、短时记忆等认知能力、降低自控力、增加负面情绪和问题行为。例如在睡眠充足的情况下,白天所经历的不愉快的事件被消化巩固成为记忆,但与此同时不愉快的情绪却得到了消解。此后人再回忆起这些事件的时候,能够记得事件当时的情况,但痛苦的情绪则会大大降低。而睡眠缺乏会影响这一过程,负面的情绪可能长时间保留,难以消解。此外,晚睡往往带来夜晚进食,而夜晚进食进一步促发肥胖、糖尿病等风险。

其次年轻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使他们更容易忽视身体的睡眠相关信号。从生理状态来说。年轻人熬夜恢复得较快较好,而中年以后的熬夜往往带来主观感受上明显的较长时间的不适,促使中年人更可能避免过晚睡觉。从心理状态来说,年轻人尚未感到自身疾病和死亡的迫近,更可能感到当前不健康的行为未来还有弥补余地。

第三,年轻人普遍的手机使用。这个影响因素同样不局限于年轻人,但是年轻人中手机重度使用的用户比例更高。睡前使用手机,会从多个方面影响入睡延迟入睡时间,其一是手机屏幕的光线,即蓝光对睡眠节律的干扰。第二,手机的使用往往使人丧失准确的时间估计,沉溺其中,不知不觉时间比预期流逝的更多。第三通过手机交换的大量社交信息及其他信息可能带来情绪上的波动,干扰平静入睡的状态。我们的调查发现,超过90%的人会把手机带到床边;而带到床边的人超过70%会在熄灯后仍然使用手机。要减少手机对睡眠的干扰,首先应该尽量避免把开机的手机放在枕边。

此外,年轻人的一些情绪特点和心理需求会加重晚睡的问题。一方面年轻人的情绪问题更加突出。我们的全国国民心理健康调查发现,从青春期开始到35岁是心理健康波动很大的阶段。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可能影响入睡,影响睡眠质量。另一方面,年轻人往往有很强的自主需求。能够按自己的喜好选择时间入睡也代表着一种自主。

最后顺便提醒大家注意一些不健康的睡眠习惯。第一:平时欠债,周末补觉的睡眠模式。首先,睡眠欠债带来的生理心理损害并不是简单通过周末两天补觉可以弥补的。其次,理想的睡眠模式是每天都在同样的时间起床和入睡,这样能够在入睡期间保持最佳的睡眠效率。如果睡眠起止时间经常变化,在调整过程中的睡眠效率会受到损害。第二:饮酒助眠。有些有入睡困难的人,喜欢喝一点小酒促进入睡。但事实上酒精的摄入会降低睡眠质量,影响睡眠效率。长期入睡有困难应从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方面进行排查,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或治疗。

总之,睡眠是身心健康的综合指征,它既影响着我们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又反过来提示着我们的生理或心理健康状况。所以,我们需要对睡眠的相关信号保持敏感和尊重。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陈祉妍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135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
如何改掉晚睡强迫症?
如何克服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