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足新政的后果有多严重?它动摇了中国足球的根基

国足集训这事,最悲哀、最让人无奈之处在于:即便绝大多数媒体人和球迷抨击它、俱乐部老板大吐苦水、甚至足协内部也有不少人反对,你依然无法阻止这个奇葩规定的诞生。甚至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你还要准备忍受更加奇葩的规定。

职业化改革二十多年,我们一直以为管理层吸取了足够的教训,联赛法制在进步、管理者水平也在提升,结果这当头一棒,我们蓦然发现:原来这些年都白忙活了。

作为中国足球从业者,黑色三分钟、假球黑哨、惨败泰国……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但昨晚微博大V们悲愤欲绝,历史罕见,所有的言论汇成了两个字——绝望。

中赫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的朋友圈

究其原因,这是一个敏感的所谓体制问题,我们暂时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但至少我们可以分析这个具体的问题:政策制定者为什么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出台这条规定?

原因很简单,国足长时间集训,确实会短期内增加国足的实力。

因为一支球队要在短期内提升实力,在没有黑(xing)科(fen)技(ji)或归化球员的情况下,只有两点可以做到:第一,换教练,提升战术水平和团队凝聚力,可现在国足的教练已经是里皮了。所以,只剩下第二条路——多磨练,通过比赛不断增加默契、演练多套战术、发现并解决球队的问题。

让55人参加集训,符合这层逻辑。世界杯上许多强国之所以战绩不佳,也是正是因为不够默契,战术套路既不够纯熟,也不够多样。事实上,国足组队参加中超的传闻,也正是从世界杯期间开始发酵的。

今年7月9日,马德兴微博曝出了国足踢中超的传闻

实力提升了,成绩很可能就上去了。成绩上去了,管理者的KPI就完成了。完美!

这个初衷很美好,因为国足成绩差,是制约中国足球产业爆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国足打进世界杯、或者亚洲杯夺冠,那中国足球这块蛋糕自然会大很多,管理者也能切走一大块。但这样做,却会导致两个极其严重的后果,这两个后果,甚至会直接动摇中国足球发展的根基。

  • 一、职业联赛的生态濒临崩溃。

在中超还剩5轮、中甲还剩3轮时,抽调55人,这其中还包括何超、汪晋贤等球队主力。虽然对中超总体影响并不太大,但这样的做派是完全破坏游戏规则的。

就像你去麻将馆打麻将,本来打得好好的,结果麻将馆老板莫名其妙地宣布“要从每个人手中抽两三张牌”。你说,这成何体统?

昨天出台U23新政、今天规定要抽调几个人、明天我索性带队打中超。搞不好,以后还要把所有中超俱乐部收归国有。

贺炜:中国第一次职业化改革结束

中国足球的管理者们,一而再再而三地修改规则,甚至践踏规则。是的,偶尔打破常规,是可以出奇制胜的。但如果你一直视规则为儿戏,那这个牌桌上,就没人愿意和你玩了。

如果你是投资人,面对一个本来就不怎么赚钱,管理者还经常抽风的行业,你会怎么办?有这闲钱,还不如存银行赚利息赚得心安。

为什么英超会吸引中美俄等全球富豪的投资,成为世界最具商业价值的足球联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他们法律健全、操作透明、不会出什么幺蛾子规定。作为行业管理者,更多是去服务好各家俱乐部,而不是大包大揽地进行直接指挥。

资本是极其敏感的,一旦投资环境出现了问题,就会迅速撤离。尤其是在这个资本寒冬、经济下行的时期,各大房地产金主的日子可都不好过。

华夏幸福、恒大、中赫、绿地、富力……哪个不是如临大敌?如果形势危急,要他们战略性放弃某个板块,足球很可能首当其冲。

万科近日打出标语:活下去

2006年,意大利勇夺世界杯冠军,整个亚平宁欢呼雀跃。然后呢?由于联赛环境糟糕,加之“电话门”的直接影响,意大利足球迅速冷却,2010年,里皮的意大利在世界杯上小组未出线。2018年,人才凋敝的蓝衣军团,甚至连32强正赛都没打进。意甲的上座率,直到上赛季才有明显提升,场均达到24507人。

反观英格兰,虽然国家队成绩长时间让人失望,但联赛火爆,青训基础也在逐步搭建。2017年,英格兰各级别青年队在U17世少赛、U20世青赛、U20土伦杯、U19欧洲杯这四项赛事均赢得冠军,未来可期。英格兰人的大赛冠军没有意大利人拿得多,但足球行业的发展,则要蓬勃得多。

足球搞得好不好,第一标准应该是行业生态:民众参与度高不高、俱乐部运营状况如何、大家有没有钱赚。其次才是大赛成绩。就像电影行业搞得好不好,第一标准应该是能不能建立完备的影视工业体系,持续产生叫好叫座的电影。至于冲击奥斯卡金像奖,那倒是次要。

所以,国足集训的规定,并不是说不能做,只是不能以牺牲联赛为代价,舍本求末。

  • 二、中国足球的人才培养体系受到威胁

中国足球目前最需要什么人才?最需要孙兴慜这样的偶像天才。目前国足这波球员,绝大多数也就那样了,顶多亚洲二流,其他人能达到武磊的水平已经要谢天谢地。

世界杯上,许多非传统强队都有一个绝对核心,譬如埃及的萨拉赫、塞内加尔的马内、波兰的莱万多夫斯基,即使没有伊布的瑞典,也有福斯贝里。

“非洲双煞”萨拉赫和马内

他们是球队的主心骨,代表着本国足球的最高水准和前进方向,同时作为国民偶像,鼓励着下一代年轻人投入这项运动。这就犹如篮球中的姚明,帮助篮球在中国成为年轻人参与最多的运动之一。

所以中国足球的当务之急,理应是如何挖掘和培养亚洲一流的天才,而不是打磨这些亚洲二三四五流的球员。

目前的球员市场下,各俱乐部和地方足协、足校是非常乐于培养顶尖苗子的,因为顶尖球员的收益是非常可观的。之前足协也出台了相关政策,保护青训机构和俱乐部的利益。

但国足随意抽调俱乐部青年人才、甚至希望组队参加中超,直接掐断了这个生态:俱乐部苦心培养多年的天才,本来可能要卖给大俱乐部,却很有可能就直接充公。就如亚泰好不容易培养了一个何超,结果国足来一句:“挺好用的嘛,借我踢几年呗。”

被称为“郑智接班人”的何超,无法参加本赛季剩余中超比赛

辛辛苦苦种的白菜,被猪拱了。下一个何超,谁还敢花力气去培养?

8年前,韦迪曾经强烈建议国奥队踢职业联赛。徐根宝曾经在30年前干过这件事,但他表示:“韦主任说,当年我带队成绩很好,还出来了一批人。这没错,但现在毕竟是市场经济,还要考虑俱乐部的利益。如果球员被抽调以后,球队成绩不好,降级了,赞助商不给钱了,俱乐部可能都无法再生存下去。”

徐根宝还认为:“真正要打造强大的国奥队,只有两条出路,一是切切实实地抓好青少年足球,铲除改龄等毒瘤;二是抓好联赛,联赛水平上去,各级国字号水平自然水涨船高……这是我十六年总结的经验!

徐根宝与上海申花9名U19球员

的确,对中国足球而言,最重要的并不是国字号球队的成绩,而是服务好俱乐部、努力培养亚洲一流人才。如果中国足球管理者的KPI,只有“国足世界杯出线”“国足亚洲杯/亚运会夺冠”,那类似的闹剧,只会重复不断地发生。

18世纪的欧洲,经济思想经历了由重商主义到古典学派的转变。重商主义提倡民族主义和强大的中央政府,实行全国统一的管制措施,对进出口贸易进行严格管制。而古典学派则因为当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主张最小的政府干预,认为经济规律是普遍和不可改变的。

如今的中国足球,管理体制依然停滞在别人几个世纪之前的状态。在越来越市场化的当下,中国足球理应需要一个服务型的管理者,而不是一个霸道的指挥者。

这不仅是内在的要求,更是外在的压力所致。

因为中国足球在球迷心中,充其量也只一项兴趣爱好,并非生活必需品,尤其是在娱乐方式越来越多样的今天,各行各业都在绞尽脑汁,争抢用户时间。如果中国足球的管理者违背历史潮流、违背民意、给球迷添堵,那球迷是可以用脚投票的。一旦形成恶性循环,这个行业将万劫不复。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钟方亮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