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城市扩张和一系列的城市问题,住宅的规划设计都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Was dem einzelnen nicht möglich ist, das vermögen viele. 一个人做不成的,很多人一起就能实现
Friedrich Wilhelm Raiffeisen (1818-88), 弗里德里希 威廉 莱夫艾森,
合作社的提出者之一,2015年合作社这个概念被联合国评为德国的非文化物质遗产

经常听我的朋友提起他们认识的一个家庭,说他们住在一栋hin不一样的公寓房里面。后面有一个很大的花园,花园里面可以一群人一起烧烤,有可以在里面过夜的树屋,有可以开大型生日趴的公共客厅,还有专门的套房供访客暂居。每家每户都很熟,小朋友们每天互相串门吃饭,甚至阳台都是连在一起的,没有隔离。用我朋友的话来说,“ 没见过比他们生活的更乌托邦的人了“

可能说得有点夸张。不过毕竟柏林还算是欧洲的传统大都会之一,人口密度大流动性高,人和人的关系也像所有大城市一样,连结度低,相对疏远。近十年以来,一向稳定的德国房产市场在超低贷款利息和大量热钱流入的推动之下,持续高温不退,2017年,首都柏林的住宅价格涨幅更是破天荒的达到了世界第一,超过香港伦敦温哥华等一众”元老”级城市。

与此同时就是房租的快速增长。德国政府还是倾向保护租房者的利益,出台相应的法规来限制租金的提高,但是效果有限。租房难早已经成为热门话题,时不时有关于租房难的报道,夹杂着乡绅化的分析文章登上报纸头条。百来号人上门竞争一套普通出租公寓位置的情景已经屡见不鲜。

在这种背景下,听说有这么一群普通人,能在柏林人口密度最密集的市中心热门区域过着那样的生活,就会有一点乌托邦的味道了。

其实这是一种叫做合作社式的住宅。在德国,合作社是在出租型住宅和自住式住宅之后的第三大居住形式,从19世纪末就开始了,是一种法律上承认的自助型组织。从1889年开始的德国的合作社法规就明确了合作社是一个有限责任的组织,并且可以以组织的形式申请贷款。合作社作为一个组织和住户签署租房合同,同时住户作为是合作社的一员,又是合作社这个组织的一部分。这种自助型组织省却了开放商,中介等等有商业目的的环节,同时由于确保了房子的管理者永远都是房子的使用者,也极大的剔除了房子本身的商品属性。简单来说,关于房子的很多糟心的事情,比如虽然是自己的家但是订个钉子都要申请,房东只关心房租收入房子里只做表面装修,中介和开发商利用一切机会炒高房价等等,都通过这种自助型组织给避免了。

不过,德国的大部分合作社型住宅是已经存在时间很长的大型组织,住户虽然也是组织的一部分,但由于组织过于庞大,所有的决定都难以避免的走平均值路线。很长时间以来这种合作社住宅的住户都是为了相对低的房租和住房的长期稳定而选择加入,合作社型住宅的魅力也因此逐渐丧失。

近年来,住宅供应紧张和房租快速增长的多重矛盾中,城市中的新兴小型合作社型住宅又被重新关注起来。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到一起,并不单单只是为了低廉的房租,他们想借助现代建筑的设计和规划理念,再通过合作社型组织的力量,来实现心目中的梦想之家。

我朋友认识的这个家庭,就是住在这样的一个新兴合作社型住宅里面。借着一次朋友被邀请去他们举办的社区儿童用品二手市场的机会,我也一起去参观了一下。

他们一共十户住户,有小孩刚出生的年轻家庭,有年近70的退休老人,也有自由职业者和艺术家。但是所有人都是为了实现一个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适合几代人同住的社区型住宅而聚集到了一起。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要建造一个“城中村”,既能享受城市生活的活力和便利,又有乡下村子一般的悠闲和互相关心。而这个整个村落的分工结构,他们尝试和建筑师的合作,通过一栋建筑来实现。他们把这个项目取名为“灯塔”,从名字就能知道,他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能开拓一条城市住宅的新方向。

从外面看和其他公寓住宅楼并没有太大区别, 一进到后面的院子, 就能看到整层的落地窗和连在一起的阳台,当然还有一大片花园。底楼面向花园的是带厨房的公共会客厅。

为了尽可能满足不同住户的需求,整个房子除了电梯桶和楼梯间只有20个柱子,所有的隔墙都可以改动。朋友认识的这户家庭,一开始和另一户人家一起住在3楼的合租公寓里面,有了小孩之后又换到2楼的家庭式公寓,现在两个小孩大一点了,又刚刚利用夏天假期的时间重新做了隔墙,改小了客厅的面积,给每个小孩分别隔出一个房间来。

节能环保上面也毫不含糊,为了实现被动节能的标准,除了木结构框架外墙的保温隔热层和屋顶的太阳能,还有地热交换系统和可控制的热交换通风窗。

花园的后面就是传说中的树屋和蹦床。有意思的是,房子刚建好的时候没有呢么多大孩子,只有一个沙坑供小孩玩耍,随着小孩的成长,又建起了树屋和玩足球的地方。房子一直和住户一起成长。

为了节省资金,把钱都花到刀刃上,楼梯间全部只是毛坯的状态。每家都把家庭成员的照片贴在门口,倒是社区感十足。

拥有最好视野的顶楼,还有一个给访客用来暂住的套间公寓。

这栋住宅作为新型合作社住宅的先锋型样本之一,在2009年建成之后相继被报纸和杂志介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这种社区型合作社住宅都在各处陆续建成。

值得一提的是, 2017年的德国可持续建筑奖,把奖项颁给了一个合作社型住宅建筑, 慕尼黑的WagnisART合作社公寓楼群。 一般得到这个绿色可持续发展建筑奖的建筑,都是重点在一些材料和技术上的硬标配,比如低能耗(被动房是起步标准,还有零能耗和负能耗),太阳能,热回收新风系统,自然光的充分利用,绿色可持续建筑材料等等。这次DGNB第一次把一种住宅形式也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元素加了进来。

得奖的建筑更可以看作是这种新型合作社住宅的进化版本,几栋建筑通过建筑和规划的设计被连接到一起,这种连接通过共用空间和合作社这种形式的加强,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停留在表面上。

合作社型住宅,作为一种抵抗房屋的商品属性的制衡方式,是一种可以由内向外影响建筑和规划设计的一种住宅理念。但是,屏蔽住宅的商品属性,既是合作社型住宅的优势,同时也是最大的软肋。随着城市发展和扩张引来的矛盾越来越激化,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注重更好的生活质量,被动或者主动的放弃追逐住宅的商品属性。合作社式住宅,我认为在未来会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赵德住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32 个回答,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