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巴雷特狙击枪:职业摄影师开发的狙击神器

本文作者:阿富汗上空的鹰

  几年前,笔者在美国德克萨斯旅游,行程中有一个项目是参观靶场,顺带可以试几手。想到这可能是除了大学军训以外唯一一次碰真枪,我非常兴奋。
  教练正在讲解注意事项时,一个男人拎着一个巨大的枪盒走进了射击区域。教练显然对他的到来十分在意,就像看到漂亮姑娘一样吹了一下口哨,特意停下讲解并示意我们带上耳罩跟随他一起进入射击区域。
  射击区域本身是封闭的,混凝土墙壁的回声将原本就很大的枪声放大了数倍。那个男人将盒子里巨大的武器取出,找到了一个卧姿射击位。随着火光的爆出和巨大的声响,我双膝一软,近乎半蹲了下去。我原本以为枪声会像过年放的二踢脚一样来得快去得也快,但它的余响回荡在我的所有感官之中,久久无法散去。枪口的冲击波激起了地面的沙尘,巨大的弹壳重重地砸在了地面上,和它发出的声音相比,其他武器的声音简直就像个娘们一样。
  所幸,几乎所有人都把注意力放在了那把枪身上,除了教练没人注意到我的失态。或许是为了缓解我的尴尬,教练冲我点了点头,告诉我:以前在海军陆战队时,这声音和他听过的炮声差不多大,就是火光小了一些。

巴雷特公司商标

  这杆把我吓得半死的枪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巴雷特M82A1。作为巴雷特公司最早的产品之一,她在军队、执法机关和民间的保有量都十分可观。虽然巴雷特也有其他产品,包括一些栓动狙击步枪,但限于篇幅,本文将集中注意力于这支“巴菲特黄金大炮阻”。

M82A1和刘坡Mk.4瞄准镜

研发:车库枪神

被英军缴获的德国反坦克步枪

  早在一战时期,德国人就开发出了大口径的步枪来抗衡英国人的“路上战舰”,而二战早期,各国更是制造了各式各样的反坦克步枪。然而随着单兵反坦克技术的进步,像巴祖卡或者铁拳之类的破甲火箭逐渐取代了大口径步枪在反坦克武器中的地位。

太平洋战场中的一幕:左边的士兵正在使用巴祖卡

  与反坦克步枪同时兴起的,还有另一个传奇兵种——狙击手。理论上他们可以使用专业的中口径栓动步枪,配合高精度弹药和制作精良的瞄准镜来打击1000米开外的人形目标(尽管600米左右的距离会更现实一些。)对于这个距离以外的目标,往往需要重火力来进行打击。

安装了瞄准镜的M2HB

  但重火力不是随时都可用的。在朝鲜战争和越战期间,美国士兵常常将口径12.7毫米(.50 英寸)的M2HB重机枪安装上瞄准镜来打击中口径狙击枪射程以外的目标,其中狙击手海斯卡克更是击杀了一名2286米外的越共武装人员。M2HB所使用的12.7×99毫米北约弹有着很大的质量,这不仅让子弹在远距离仍有杀伤力,更让它有了反器材的可能性。
  对于汽车和部分装甲车,12.7毫米的穿甲弹都可以穿透弱点将其瘫痪。但问题在于,虽然性能优异,但这种子弹的战场运用却受到了限制——它的后坐力过于巨大,而当时,又没有一种能既可以与之配套、又能单兵携带的武器。

巴掌大的子弹

  但罗尼-巴雷特并不这么想。出生于1954年、来自田纳西州的他打破了常规思维,塑造了巴雷特这一传奇品牌,尽管他最初的工作(摄影师)与设计一把传奇狙击枪关系不大,但巴雷特却是一名运动射击和武器设计的发烧友,同时,他还敏锐地发现了这一市场空缺。

年轻的巴雷特和他最早的原型枪

  巴雷特后来回忆道:
  “像大多数耍枪的人一样,我很早就对枪支感兴趣。我一开始有一支BB枪和几支.22口径的小枪,然后就进入了成年人的枪械世界。我记得我自己买的第一支枪是一把.45口径的手枪——我从法律允许开始我就一直随身携带着它,到现在也不例外。但你之后就陷入一种狂热的追逐中,先是手枪,然后是机关枪,之后是大威力步枪,在(射击)这一运动中,你总是想要最好的枪和威力最大的枪……所以说,我想要一把.50口径的枪。”
  但问题在于,市面上没有这种枪,巴雷特只好自己动手制造一把:
  “我并不是很喜欢迟缓的栓动步枪,我想要一把半自动步枪,所以在28岁那年我做了个自己动手的决定……我从高中开始就是一个摄影师。我的摄影棚里有一个短距靶场和一个小型弹头收集器,所以在晚上我们就会关掉摄影棚来让我和几位警官一起射击手枪。我们会把弹壳清理干净来迎接第二天早上的生意。
  无论如何,1982年12月我在拍摄“彩虹公司”所生产的一艘炮艇时,对上面装备的.50口径勃朗宁机枪产生了浓重的兴趣。“彩虹公司”也自己生产这把机枪,所以我就和他们公司的一个代表这么说: “嘿,假如我回去之后自己设计一把.50口径的步枪,你们会生产它吗?”那么那个代表是怎么回答我这个28岁的年轻人呢?他说: “我们可以。”我很认真地对待了这件事,回去之后便开始画这把武器的立体图。几个月之后,我设计出了一支基于后坐力原理的.50口径的步枪。
  这把步枪现在就放在我们的研发部门——这把枪特别重,而且看上去像是内战的产物。无论如何,这支原型枪没有什么问题。我们找到了一个在车库里面的作坊。还好他们还可以忍受我。我在那儿从下午5点一直工作到晚上12点,四个月之后我就有了一支可以射击的枪。呃,差不多算是可以射击。
  无论如何,这把枪让我知道了我下一步所需要进行的改进,所以我马上开始了第二代的研发并回到了彩虹公司展示我的枪。我们没有达成共识,所以我决定在“霰弹枪新闻”上发布广告并前往休斯顿枪展,带着枪到各地展示。很快,我就发现了一些人这么说:“嘿,如果你再造一把,我也想要一支。”所以,在银行贷款的帮助下,我生产了第一批30支步枪,而那可不容易。”

早期M82A1有与众不同的制退器

  巴雷特最早生产的枪是M82“轻五零”(Light fifty)。这是一支抓人眼球的半自动怪兽,但真正让巴雷特公司走上正轨的则是闻名天下的M82A1。作为M82的主流改进型号,任何人只要撇上一眼就可以发现她不是什么善茬。
  M82A1枪身全长可达190厘米,空仓重量14.8公斤,这让两脚架成为了必需品。从枪口末段那巨大的楔形制退器,一直到那硕壮的上下机匣和令人畏惧的十发弹匣,每一个零件看上去都那么结实可靠。除了那让人着迷的外表,M82A1的其他特性也吸引了军队和媒体的注意力。

我不知道什么少前,但我知道这胳膊实在太细了

  首先是子弹,关于12.7×99毫米北约弹的特性我们会在后文详述,但在这里,我们可以先简单的理解为:它为巴雷特赋予了惊人的射程和威力。除此以外,她还通过一套短冲程后坐力装置实现了半自动射击。

短冲程后座原理步枪的枪管会随着枪击移动一段距离

  半自动架构是一个很大胆的决定。从传统上来说,由于上膛时极少损伤子弹、而且方式最为可靠,栓动架构的步枪更合适远距离射击。但另一方面,半自动架构自身也有巨大优势——它允许狙击手可以快速补射,让破坏器材和攻击多个目标变得更简单。
  虽然当时巴雷特还没有吸引到全世界最大的轻武器买家——美国军方,但很快其他军方就自己找上门来了。巴雷特对此回忆说:
  “我们吸引到一些国家的军方的兴趣。后来,不少禁枪支持者曾批评说,我让“一支军用枪支落入了平民的手中。”但事实与之截然相反,这些枪是为了爱好者而设计的,同时也是出自我的个人兴趣。它被卖给了爱好者,花的是爱好者自己钱包里的钱,但后来军方为它找到了更多用途。事实上,我们国家政府和其他50个国家的政府通过军民融合,让军方用上了平民发明的东西。我们大部分的武器装备现在大部分都被军方采用。
  不管怎么样,在1989年,一个外国政府(事实上是瑞典)想要买100支枪,然后我们完成了这笔订单。后来,官方需求越来越多……当“沙漠风暴行动”(海湾战争)开始的时候,美军中已经有了数量可观的巴雷特——这里一支,那里一支,而且他们一直在进行相关训练……一些紧急订单甚至要求直接将枪送到前线。
  最初,正式列装巴雷特的是海军陆战队,但陆军有些怀疑。所以他们接下来的十年进行了一项竞标,所有设计者都可以自愿参与,在很多对比之后他们选择了最好的枪——巴雷特M82A1,其正式编号是M107。有这么大一个客户是好事,他们下了很多订单并将巴雷特的名字印入了史册………”

巴雷特步枪的结构图

  正如巴雷特自己所说的一样,巴雷特这一品牌俨然成为了大口径反器材步枪的代言词。从车库中的小作坊到世界知名的军火制造商,巴雷特的设计彻底改变了世界对于大口径步枪的看法。

效能:理想的反器材武器

  “沙漠风暴”行动并不是海军陆战队第一次使用巴雷特。早在八十年代,海军陆战队就在黎巴嫩和巴拿马测试了这些装备。当海湾战争打响时,他们已清楚地知道巴雷特具备两种无可比拟的优势:即射程和火力。

越南战争中的海军陆战队员,他手上装备的是M40A1,该武器基本上是一把军用版的雷明顿700

  首先是射程的问题。当时,海军陆战队装备的狙击枪主要是M40A1及其衍生型号——在914米内,其准确性能都是令人满意的。在大多数环境中,这种性能都能满足需求,但沙漠环境却是个例外。在1991年以前,大部分西方国家的训练是以欧洲作为假想战区。当地起伏不定的地形、遮盖视线的树木和其他障碍都极大限制了视野。另外,上一次美军参加的大规模战争还是越南战争,得益于茂密的丛林,越南的交战距离甚至只有几米。但海湾战争的情况不同,西方联军不得不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作战。

平坦的地形,极佳的视野

  在这里,地形十分平坦,视野距离能高达数千米。在很多情况下,虽然目标出现了,但你手上的M40却对此无能为力。海军陆战队狙击手格拉德沃尔下士回忆说:“在大多数战斗时,因为距离极远且缺少掩体,常规的.30口径M40基本毫无用处。如果没有M82A1,我的狙击小队根本不会发挥出现在一样的战斗力。”

海军陆战队员和他的M82A1

  但说到底,M82A1是一支反器材步枪,作为狙击步枪而言她谈不上有多精准。如果不使用竞赛级精准子弹,M82A1的精确度大概在3MOA——即射程为1000米时,子弹会在一个半径87.3厘米的圆内随机着弹。如果使用竞赛级高精度子弹,那么精确度大概在1.5MOA左右,即千米外的子弹落点半径为43.6厘米——与同期的栓动狙击枪依然存在差距。

使用竞赛级子弹,距离1000码(约914米),散布并不理想

  比起差强人意的精准度,M82A1的火力对于人体软目标却显得有些过剩。尽管使用合适弹药的M82A1完全可以把一个人拦腰截断,但M82A1的任务还是在于反器材。上至敌军的雷达天线,下至摆在路边的简易炸药——M82A1几乎无所不能。简式防务期更是夸张地评论说:“从战术角度来看,60毫米迫击炮是唯一和.50口径步枪平行的武器。”虽然这种评价忽略了迫击炮可以抛射,而.50只能直射的事实。但在沙漠环境下,这个差异会被缩小,从而让巴雷特的能效和60毫米迫击炮相似。

1996年在美国使馆顶楼进行演习的海军陆战队员

  一名美军的枪械专家对.50 子弹威力如此评价道:“好好感受一下这个和雪茄一样大的子弹:.50机枪弹最高可以产生33895焦耳的枪口能量;.308 M118LR 只能产出.50十分之一的能量,只有3560焦耳;即便是被用于非洲狩猎的.460韦瑟马格农都‘只有’10975焦耳。担心过穿?一位实验员在测试弹药的穿透性能时架设了几栋木结构的房子,而他的六发弹药直接将六栋房子轰了个对穿——对,是六栋房子,而不是六堵墙壁。”

被12.7×99毫米北约弹正面击中的PS4

  虽然普通的弹药也可以达成目的,但如果想进一步提升火力,你就需要特种弹药。像任何枪一样,M82A1只是一个“发射器”——尽管枪本身对子弹的表现有根本性影响,但真正发挥威力的依旧是子弹本身。得益于12.7×99毫米北约弹那巨大的容量,工程师可以设计出各种产品。其中有两种脱颖而出:即M903 SLAP和Mk 211 Mod 0 HEIAP。

M903 SLAP

  M903 SLAP全称为M903 脱壳轻穿甲(Saboted Light Armour Penetrator)弹。它由一枚.30口径的钨弹头和包裹住弹头的塑料壳体构成。当子弹出膛后,塑料壳体自行脱离,让弹头的速度达到惊人的4372.7公里/时。M309可以在1.5公里处击穿19毫米的匀制钢,对某些步战车造成威胁。

绿头白边是Mk 211 Mod 0的标志

  MK 211 Mod 0 HEIAP则更特别,它是一种高爆曳光穿甲弹。在撞击到目标的时候,子弹的弹头塌陷以点燃曳光药,曳光药再引燃RDX炸药,将弹壳炸成20块可能致命的高速碎片。这一系列的链式反应会产生延迟,从而使子弹在目标内或者目标身后炸开,杀伤力堪比20毫米机炮。这款子弹引起了些许争议,不少人认为它有违人道主义。但在90年代晚期,红十字会开始对这款子弹进行调查,但最后被证明并没有违法。原因主要是这款弹药的目标主要不是人,而且子弹往往在穿透人体之后才爆炸。

实战:流言和事实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第一次有了强力的弹药,有了较远的射程。两件快乐事情重合在一起,而这两份快乐,又给我带来更多的快乐。得到的,本该是像梦境一般完美的武器……但是,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脱离白学现场,M82A1是一把出色的武器,但像很多著名的武器一样,她身边总是围绕着流言,例如一枪射爆现代主战坦克。但这些谣言往往是以事实为源头,只不过后来好事者对其进行了无限夸大而已。

制退器往往会导致巨大的扬尘

  比如说,使用巴雷特的噪音很大,所以不合适用于狙击任务。巴雷特是很吵,如果本人在开头的第一手经历不能够说服你,那么来自美国陆军的埃莱默可以给你一个不错的故事。

  “我的连队刚刚接收了.50口径巴雷特狙击步枪,它是一把可以击中我们视野内任何目标的大枪。我们开车到了一个偏僻、但离伊拉克警察驻地不到1公里的地方。我们将装备从车上卸下来,并开始练习射击。一组士兵在200米外的土埂上设置了目标,并走了回来。我们开始射击这些大枪,即便我们捂住了耳朵也依旧可以感受到巴雷特每一次射击时的震动。

  我注意到了一个伊拉克警察向我们走来。当他看着我们练习射击并归零瞄准镜时,大部分人无视了他的存在。我们使用两脚架来进行卧姿射击。为了防止耳膜破裂,我们使用了两层听力保护——耳罩和耳塞。在卧姿射击时,我们必须保证两脚抵住地面,枪托抵住肩膀。如果你让枪托和肩膀之间有任何距离,一块淤青是不可避免的。

  那个警察的好奇心很快就上来了,他询问他是否可以尝试射击这把“大枪”,这是他的原话。我们同意了并教他如何操作这把武器。他躺下并将枪托抵住了他的肩。我注意到他没有任何听力保护,所以我靠过去给他递耳罩。他拒绝了,说他没有耳塞也是没问题的。

  从我的个人经验出发,即便我戴了两层防护措施,我依旧会耳鸣。那个警察即将经受的痛苦是无法相信的,或许只有站在爆炸的IED(土质炸弹)旁才是最相似的经历。见证真相的时刻到了,他稳定住自己,注意力集中在瞄准镜后的目标并按下了扳机。

  “大枪”的后坐力直接把这个警察从卧姿变成了跪姿。他的双手直接捂住了耳朵,他听不到任何我们在说的话。呃,与其说是说话,不如说我们在歇斯底里的笑。那个警察尝试和我们一起笑,但他很明显的在遭受痛苦。”

  巴雷特的枪口噪音高达180分贝,如果没有任何保护,永久性的听力损伤是不可避免的。美国陆军的操作手册也明确表示,最好配合耳罩和耳塞来射击,否则会有失聪的风险,而这个伊拉克警察的遭遇,无疑证明了看说明书的必要性。

被.50 BMG击中的西瓜

  另外一个流言便是威力了。12.7×99毫米子弹的威力一直都是争论的热点,上至直接打飞人体,下至顶多有个窟窿。因为本人从来没有被大口径子弹击中,所以不得不引用其他人的经历。

  在2003年,第325空降团遭遇了一个伊拉克哨所,其中一位狙击手回忆道:“我的观察手发现了一个在1400米外水塔顶部手持RPG的目标。我开火了,他的上半身飞出了塔台,但下半身依旧留在塔顶。”这样的经历并不少见,“解体”这一词频繁出现在报告中。史密斯中校如此评价道:“小队队长和侦察兵视这种武器为战力倍增器,因为一旦敌方作战人员看到队友被.50子弹消灭,都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冲击。”——简单点说,想想旁边的人突然炸开时,你内心会作何反应。

  除了对人,M82A1对装甲车也有很好的效果。狙击专家佩尔格提到了一些有趣的事:“从1200米以外的距离射击,泰瑞军士用两发穿甲曳光弹让两辆伊拉克YW531(即63式装甲运输车)装甲运输车停了下来。”考虑到伊拉克军队当时低落的士气,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怀疑伊拉克人一听到子弹命中就弃车逃跑了。但根据引言中的描述来看,.50子弹依旧证明了自己的威力。

结语

  随着反恐战争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推出自己的大口径狙击/反器材步枪。无论如何,巴雷特依旧是业界的佼佼者。在近三十年的服役历程中,M82A1证明了她可以克服北至北极圈,南至伊拉克沙漠的所有气候。她满足了她的设计定位——一把可以可靠的、远距离投射子弹的装置;也满足了设计者自己的小心思——一把可以在靶场上玩得很开心的大口径步枪。像M2HB机枪和AK系武器一样,M82A1在接下来的数十年内都将成为全世界爱好者和军队的首选。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游民星空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