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驻波》,发布在知乎平台已获得官方许可)
时间跳回5年前的冬天,天寒地冻的明尼苏达大雪纷飞。
那是我大二时的寒假,那阵子每个清晨,我都顶着零下20度的寒风辗转两班公交车到明尼苏达大学的癌症实验室搬砖。
这天也不例外。
推开实验室的门,我却发现眼前的景象与往日不同:工作数月的实验台已被清空,实验室的所有人都对我铁青着脸。
“老板叫你去办公室找她,现在就去!”
耳边博后传来的声音让我心里一坠,我有种不详的预感。
我用颤抖的手敲开门,看到背对着我的熟悉身影。老板一边回邮件一边缓缓地说:“从明天开始,你不用再来实验室了。”
“过去的几个月让我觉得,你加入我们实验室可能不是一个正确的决定”。老板话语云淡风轻。

我不记得我是怎么走出的那间办公室,怎么收拾东西离开了那寄托着我对人生每一个美好希望的实验台……我只记得我桌上的小沙漏已经流干了属于它的时间。
回家路上,第一次感觉冬天是如此彻骨的冷。心里无数问题沉重的让我几乎不能呼吸:我到底做错了什么?我是不是真的不是做科研的料子?还有20个马上要交的暑研申请,我还能找谁来写推荐信?我要的职业生涯是不是就这么夭折了?
五年后的今天,我忙碌在哈佛医学院的校园里,当年被实验室开除的绝望瞬间依然时常在眼前闪现。我想,是时候给你们讲讲我的故事了。
从政梦碎,大一秋怒转专业
我的大学是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一所文理学院,Macalester College。学生很少,教授很多,天气真的很冷,雪真的很大。值得一提的是,我的本科母校以国际关系学科全美闻名,在生命科学领域却名不见经传,以至于在PhD面试期间很多教授以为我是野鸡社区学院毕业而对我倍感同情。

我为什么当时选择了这样一所大学呢?因为高中时的我,是一个中二的文科生。那时我对政治有浓厚的兴趣,在自己建立的时政社团里暗暗膨胀,每周呼朋唤友地举办“讲座”,对国际关系侃侃而谈,一派指点江山,却往往不足5分钟听众已走大半。在申请出国留学时,选择的学校自然多是以政治科学或国际关系见长,陶醉在追求自己的政治理想中,自以为家人关于就业的劝阻不过是“燕雀不知鸿鹄之志哉”。
第一学期如愿的选到了国际关系和政治课,上了半学期却意识到了这是个大坑:大家上课都是在打“嘴炮”,或者分析别人打“嘴炮”的文章。四年打下来,如果家里背景过硬可以从政;如果背景一般但学术水平非常高,也可以去智库谋一份职业打嘴炮的工作;如果没有背景水平又不是顶尖,就只能去商场里当导购或超市卖面包了。
而初来美国的我,打嘴炮却是我最弱的环节。当时我英语口语很差,口音一股浓重的山东大葱味,也不太能说完整的句子。虽然英语不够手语来凑倒不妨碍日常交流,但上政治课和美国同学们谈笑风生却是地狱难度。常常是我好不容易逮住一个发言机会,嗯嗯啊啊半分钟,全班同学纷纷摇头,教授也一脸费解;写paper的时候,我每每的慷慨激昂都和教授的满篇标红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个B-、C+背后藏着我无尽的愤懑。很快就意识到学政治不是属于我的路,我便有了脱坑转专业的想法。
在寻找新专业的过程中,一个曾经的中二片段一直在我脑中萦绕:在高中因为各种症状,我有一段时间深信自己罹患肺癌。这期间疯狂搜索了网上关于肺癌所有能看懂的文章,觉得自己已经无药可救,只差写遗书。虽然只是虚惊一场,但这个片段让我直观感受到了癌症的可怕,“攻克癌症”也自此成为我心中的执念。既然不能通过政治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那就试一试完成攻克癌症的梦想吧!生物成为了我的新专业。
被炒鱿鱼,绝处逢生得暑研
既然我心意已决一心想研究癌症,下一步的目标便是找一个癌症有研究的实验室亲身参与科研。苦于我的本科学校只有本科没有研究生院,生命科学又薄弱,自然没有癌症实验室,于是大一暑假申请了10多个校外暑研(summer research)项目,不幸全部被拒。

所幸明尼苏达大学就在我们学校车程半小时的地方,虽然明大在科研圈中不太著名,但好歹有一个癌症中心和几十个癌症研究实验室,对我来说也像是沙漠之中发现了绿洲。于是,大二刚开始,我给几个明大癌症中心的教授发了email,动(ku)之(ku)以(ai)情(qiu)请他们收留我,加入他们的实验室。天不负我,我终于得到了一个从事乳腺癌研究的教授的回复,加入了她的实验室。
原以为苦尽甘来人生看到了希望,没想到实验室的生活远和我想象的不同。
在实验室带我的博后特别不待见我。大半时间,他让我做一些洗试管插枪头配试剂的琐事,在我的苦苦哀求之下,才偶尔教我一点实验。然而,我的手比较笨,很多实验匆匆过一遍学不会,博后甚而屡屡向老板告状说我天资愚笨搞不来科研,于是便有了文章开始被实验室开除的片段。
被人生中第一个实验室扫地出门后,我原本的规划被彻底打乱。当时正是下一轮暑研申请的截止之际,原本信心满满打算申请20个项目,问老板要一封最可以证明我科研潜力的推荐信,然而这个计划突然灰飞烟灭了。我被打得措手不及,但当时也没有别的选择,再次进入实验室最好的机会便是暑研,尽管希望渺茫,我也决定全力争取。
于是我强作镇定,找本校的一个教授强行刷脸,在申请deadline前一周死皮赖脸要到一封推荐信,又花了大量的时间重写了申请文书,然后pray for the best。
第一封拒信如期而至,然后是第2封,第3封,第10封,第17封….心情从刚开始的希望慢慢,到失望,到麻木,只有来自UT Southwestern的waitlist让我不至于完全绝望。
终于,我收到了第19封回复,当我点开邮件看到了来自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的Congratulations,心里五味杂陈,不知该哭还是该笑。
I made it! 被实验室开除不是世界末日,我很庆幸自己当初坚持了下来,我还有机会在癌症研究道路上重新开始!
苦心钻研,学术峰会露头角
得到了MD Anderson的暑研机会,我自然倍感珍惜。从加入实验室第一天,我就对自己提出了绝对的要求:我不光要圆满完成mentor给我布置的project,我还要有自己的project!
实验室正好刚搭建起一套ORF screening系统,如果能用这套系统来筛选那些在癌症里有重要作用,但相关的生物学机制还没有研究完全的蛋白,自然再好不过。
于是,我前两周时间像着魔一样的用着刚学会没多久的pubmed和google scholar,在文献的汪洋里,终于让我找到了两个符合这个标准的蛋白。我兴奋的敲开了老板的门,给她解释了我的idea。估计是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她竟然同意我开始这两个screening projects。
虽然老板没对我抱什么希望,我对自己可没有放低了要求。我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开始了实验,在实验室呆到凌晨1、2点也是家常便饭。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最终在这两个项目中都取得了一些有趣的发现。因此,我也顺理成章地继续在同一个实验室做了大三的暑研,大学毕业后还正式加入做了一年全职Research Assistant。

我没有停下,我还想要更多。
既然有了一些研究成果,我就想,会不会有什么学术会议的机会可以让我把这些成果展示出来呢? Google是最好的朋友,一番搜索过后,我发现了AACR (美国癌症研究协会)有个专门针对本科生的poster competition。
我毅然决然自掏腰包坐着廉价航空的航班,住着青旅的8人间,到了费城参加了这个癌症年会。讲poster的过程中,除了大家都可以参与提问以外,每个人会被分配两个评委来打分。我还记得当时第一个评委风平浪静,然而第二个评委听我讲了一半之后眼神中明显透露出费解的表情。
我扫了一眼他的胸牌,只见中间有“policy”二字——原来他不是一个科学家,可能是一个在癌症政策领域的政府官员。
此刻,我脑中划过了不久以前的一些片段:高中在时政社团的讲座,大学上政治课老师同学的讨论,写国际关系论文时绞尽脑汁的场景…
我一下想好了一个和他介绍我的poster的思路。我跳出了课题的科学范畴,着重讲了很多我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成果会有什么社会意义。这个评委听罢满意的点了点头,说出了一句我至今都无法忘怀的话:“我虽然没法判断你研究的水平,但你的交流能力已经超过了一个未来科学家的标准。你一定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加油!”
没想到,我最终拿到了这个poster competition的第一名,得到了一笔不菲的奖金和在2016年AACR年会做本科生闭幕演讲的机会。第二位评委肯定帮了我很大的忙,我非常感激。而更是不可能想到,之前在政治上走得弯路锻炼出的演讲能力,竟然在科学道路上能够助得我一臂之力。

关于PhD申请的过程的总结和感悟,“驻波”会在稍晚一些的文章里面专门展现,在这里我先不多赘述。我共有两段不错的研究经历和三封很好的推荐信,让我有了冲击顶尖PhD项目的希望。申请季的结果算是波澜不惊,虽然被向往已久的女神校MIT脆拒有点可惜,但是我拿到了Harvard BBS和Gerstner Sloan Kettering这两个神往已久项目的offer,也算是非常圆满了。我在慎重考虑了自己的科研兴趣和综合发展后,选择了Harvard BBS,开始了作为PhD学生在癌症研究道路上慢慢求索的日子。

图片来源:Harvard Crimson
尾声
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就是回溯,人生最不可测的事情就是未来。五年前的那天,我把我人生的沙漏翻转了过来,直到今天,它都还一直缓缓地流着。
我并不信各种鸡汤,也觉得自己并没有资格灌什么鸡汤。在文章的最后,我想谈一点自己成长路上的思考。
我依然在苦苦思索这个困扰许久的问题:周围的每个同学都这么优秀,我何德何能来到哈佛?在构思这篇感悟期间,我终于有了一个初步的答案:之前几年我经历了很多波折、失败、甚至绝望,面对这些低谷我一直没有放弃,这些坚持让我变成了更好的自己。而我所认识的哈佛学生,其实只有极少数是天纵奇才,而大多数人的天资与常人无异,只是能够坚持在合适自己的方向前行。
我很庆幸,在之前遇到种种波折的时候我选择了不放弃,在发现自己误入歧途的时候勇于及时止损从头再来。希望以后在科研路上和人生中,我能保持这份执着和果断。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知乎用户(登录查看详情)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