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确定是要看关于校长的分析而不是只是抖机灵?
那就——往下读吧。
毋庸置疑,选手WXZ的登台是“历史性的LPL事件”,他的表现也基本如实反映了初入职业级的“路人高手”在职业赛场的水准。我们从其在场上的客观行为表现+数据解读两个方面,来解读王校长在LPL的首秀。
一、行为解读
BP分析
IG下路选择了烬+塔姆的常见组合,对上EZ+莫甘娜。由于英雄特性的不同,VG下路推线和消耗能力更强,校长和JackeyLove的下路必然要承受相当大的对线压力。
同时,IG的下路缺乏先手能力,打野也很难通过Gank缓解线上压力,况且莫甘娜的黑盾和EZ的灵活性,都也让VG下路难以被Gank所威胁——这场比赛IG的下路注定是抗压路。
开局
IG开局选择了Ning的奥拉夫单人开野,下路直接上线,以避免被对方抢到第一波兵线的主动权。但VG显然也想到了这一点,他们也同样选择了让赵信单开红BUFF,下路直接上线。
这也给到了莫甘娜越过兵线用Q和普攻去消耗IG下路的机会,可以看到第一波小兵清完的时候,IG下路血量上已经处于劣势:
而双方在第二波兵线处理上的差异,则导致了下路的主动权完全被VG所掌握。由于双人路升到2级需要击杀的小兵为9个,因此哪一方率先击杀掉第二波的3个近战小兵,就会率先升到2级。这个时候VG的下路明显更有经验,开始有意识地快速处理兵线。此时双方近战小兵数为3比2,VG要有1个小兵的领先。
占到了这一波先机以后,VG就开始有意识地前压,并且在最后一个近战小兵死亡的一瞬间抢先到达2级。
然后就是双人组一波凶狠的消耗,塔姆被打到只剩下了3分之1的血量:
在后续的对线中,下路两次被打到残血,让他们回城的时间点被严重打乱,也导致IG在10分钟之前便早早地丢掉了下路一塔。
此处我们特别统计了一下,OB镜头在对线期给到的时候,校长被对方下路技能消耗的次数。
从前期对线可以看出,作为一名“新人选手”,校长在对线期的细节上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中期
烬是一个至少要三件套才开始发力的ADC,对线期劣势的校长能做的只有慢慢地补发育,等到中后期打团时再发力。IG战术思路非常清晰:为了保障校长的安全发育,布置足够的人员在附近策应。
C位出道的辅助JackeyLove,自然也深知ADC在劣势情况下,需要尽可能多地将经济倾斜到他身上,以弥补发育上的差距,因此连野区的F6,也会尽力帮助校长收下。
而在补发育的过程中,可以看到校长还是有配合队友进攻的意识。这波IG入侵野区的时候,校长就在第一时间放弃了下路的兵线赶往野区支援。
当然,后续他也出现了因为经验不足而被抓单的失误。比如野辅被对方在河道伏击时,没有第一时间撤退,被赶来的赵信留下。
在对方抱团拆中路二塔,且视野劣势的情况下,从野区抄近路回防,被蹲伏的赵信击杀。
二、数据解读
PentaQ连续三年作为LPL官方的数据支持与设计团队,为了满足官方在各个赛事场景下的需求,设计有PSR、DVP、BOR等多套算法(解释见附录)。每套算法会根据不同的位置、不同场景选择不同的数据项作为标准设计。我们用其中的三套常用算法来进行王校长数据解读:
DVP——单场队内贡献值(单场MVP选拔参考)
PSR——稳定性(需多场数据验证)
BOR——最强战力(赛季MVP选拔参考及周最佳阵容选拔参考)
那么在算法数据方面,王校长的得分如何呢?
*数据来源于2018LPL夏季赛第九周:8月13日~8月19日,当周共17名ADC选手登场。
PSR是一个需要一定数据积累的算法,校长出场次数较少,PSR值并不具备实际参考价值,所以我们将此数据排除讨论范围在外。
校长的单场DVP位列全队之末,当周的BOR位列当周ADC数据倒数第二名,造成校长DVP和BOR得分较低的主要原因,是其C位核心伤害制造数据的数值都低于联盟平均水平。
*数据来源于2018LPL夏季赛:6月 11日~8月20日,本赛季共31名ADC选手登场。
联盟中烬的使用数据对比
为了增加更多的观察维度,以下是校长的烬与夏季赛其他选手使用烬时的数据对比。(数据来源于2018LPL夏季赛,共6名选手使用过烬)。
橙色:校长数据
深灰色:其他AD使用烬时的平均数据
浅灰色:其他AD使用烬时的最高数据
经济获取
从左到右五项数据:每分钟经济获取、10分钟时经济获取、20分钟时经济获取、个人占团队经济比、经济转化率。
补刀及经验(对位)
从左到右五项数据:10分钟时的补刀差、10分钟时的经济差、15分钟时的补刀差、15分钟时的经济差、15分钟时的经验差
伤害制造能力
从左到右五项数据:分均伤害、伤害占比、经济转化率、个人单场最高分均伤害、个人最高伤害占比
生存能力
从左到右五项数据:场均死亡、场均被突袭死亡、场均团战中死亡、场均死亡时长、死亡承伤量
从数据可看出,对线期的劣势导致校长后期操作和输出空间被压缩,使用烬时的各项数据都低于联盟其他选手的平均水平。
本文站在技术的角度下解读校长的发挥,对于王校长代表iG参加比赛这一事件的意义,此前也有专文进行评论。我们赞同这样的观点:如果最终这一事件推动了LPL规则的完善,那么也算皆大欢喜。
从场上表现以及数据统计综合来看,作为一名“新人选手”,此前可能未接受过专项训练的王校长,在LPL的舞台与职业选手对抗的确显得有些吃力。数据方面,校长无论在对线及打团的表现,均与现役的LPL选手存在一定差距。校长在比赛中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其场上行为特征也比较明显地调整为:在保证生存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制造伤害;在对线期劣势较大的情况下,尽可能的补发育,并积极参与推塔和支援——他是当场比赛中参与推塔次数最多的选手。
比赛结束后的赛后采访,校长提到,在规则和队伍成绩允许的情况下,自己非常感谢iG的五个人能给自己圆梦的机会,同时也正面回应了自己的实力问题,也了解到自己和职业选手的差距,并称之后也不会再做这个尝试。
无论怎样,校长登上LPL事件就此告一段落,祝LPL越来越好。
附录1
选手能效值PSR(Player Status Rating)
选手能效值PSR,即Player Status Rating的英文缩写,是PentaQ通过统计顶级联赛中的选手数据建立的一套评分标准,用于评选赛季各位置最佳选手。
每个位置根据本位置的角色特征和数据特点,考虑多个维度(伤害、承伤、经济、对线、生存、侵略性、游走、推塔、视野、资源控制),并调整不同变量的相应的权重。
例:在2017LPL春季赛常规赛的数据中,一位顶尖的ADC选手(PSR值大于等于80分),至少需要有560的分均伤害,29.0%的伤害占比,188的20分钟补刀,130%的伤害转化率,5600的死亡承伤量。
DVP算法(data for most valuable player)
用于衡量一场比赛中个人对团队做出的贡献,不同位置会参考不同的数据项,譬如,C位主要参考伤害数据,辅助及打野位会参考控制及查排眼等数据,上单会参加伤害及承伤等数据,通过预先设置好的权重系数,多个变量加权得到最终的DVP值,在比赛中的特殊行为(譬如抢大龙、最多参与推塔等)会有额外加分。
BOR算法(Best of the rift)
最强战力算法BOR,即Best Of Rift,用于评选赛季MVP。
它主要从四个参数,用特定算法进行求得总分,四个参数分别是:
1、DVP:DVP是每场比赛后评选MVP的参考分数,它主要用于评估一名选手的队内贡献;
2、PSR:PSR是每周比赛后评选最佳阵容的参考分数,它主要用于评估一名选手在所有同位置选手中的表现;
3、胜率:选手常规赛胜率会通过特定算法处理后纳入总分;
4、MVP次数:MVP是一场比赛中最具有正面影响比赛能力的选手,MVP次数会通过特定算法处理后纳入总分。
数据来源:http://data.pentaq.com/PlayerDetail/1502/PlayerChampion?tour=47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PentaQ刺猬电竞社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
此问题还有 873 个回答,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