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是……

风湿性多肌痛(Polymyalgiarheumatica ,PMR)和巨细胞动脉炎( Giantcell arteritis ,GCA)在欧美是老年人最常见的风湿病之一。然而,日本人、非洲裔美国人患病率明显偏低。由于没有全国范围内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所以中国的患病率数据是不确切的。但经验上中国的PMR和GCA的患病率也很低。正是因为这种偏低,所以GCA也是老年人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 FUO)的重要病因之一。

一,历史渊源

最早描述PMR是1888年,但当时并未叫PMR。1957年,Barber HS发表在著名风湿病学杂志《Ann Rheum Dis》的相关研究文章正式将该疾病命名为PMR。

Horton和他的同事们于1932年在《Proc Mayo Clin》发表研究论文,指出了颞动脉炎的肉芽肿性的组织学特征。所以曾经相当时间里,GCA又叫Horton disease。

认识到这两个疾病的紧密联系要归功给Paulley JW和Hughes JP。他们于1960年发表在《BMJ》论文旗帜鲜明的指出GCA跟PMR相关。

图 1 ,老年人不明原因发热要想到GCA可能

二,流行病学与病因

曾经认为PMR跟GCA可能是一种疾病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但新近的研究证实两者还是有一定区别。它们都是适应性免疫反应紊乱的结果;也都起始于血管壁的树突状细胞活化。但PMR没有产生IFN-γ的T细胞。正因为没有IFN-γ来刺激巨噬细胞募集和分化,所以PMR的动脉炎处于亚临床状态。

流行病学调查也证实:PMR的患病率是GCA的2~3倍。在日本GCA是少见病,而PMR则相对常见得多。中国无数据支持,但经验上也认同类似的患病率差别。

导致GCA和PMR的最强因素是年龄。因为几乎没有50岁以下的患者。除年龄外,族群背景、地理环境也是重要因素。日本人、土耳其、阿拉伯、非洲裔美国人等患病率明显偏低。而患病率最高的属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和北欧。血缘关系接近的意大利人的患病率较北欧人明显偏低。

已经注意到GCA每5-7年有一次发病率高峰,而且存在发病的季节性差异。这提示可能存在环境触发因素。环境因素里最肯定的是吸烟。吸烟让女性罹患GCA的风险增加6倍。然而吸烟似乎不增加男性的患病风险。除吸烟外,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跟GCA相关的可能性较大。而肺炎支原体、细小病毒B19、I型副流感病毒可能跟GCA有关的资料不少。但是研究的方法学不够严谨、也有不少相反的研究证据。

女性罹患GCA的风险是男性的2~3倍。但很有意思的是,女性如罹患糖尿病则得GCA的概率减少50%。

图 2 ,吸烟增加罹患GCA的风险

三,临床特征

GCA的症状发作通常为亚急性,但在某些患者中可突然起病。GCA的全身症状为:发热、乏力和体重减轻。在多达一半的GCA患者中会出现发热,通常为低热。然而,在约15%的患者发热超过39℃,经常导致被误诊为感染。

实际上,约15%的GCA病人的唯一临床线索是发热、乏力。在排除了其他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后,≥50岁的不明发热病人应首先考虑GCA。

1. 头痛

超2/3的GCA病人有头痛。关键特征为「新发」头痛;往往出现在颞部,但也可出现在额部或枕部或整个头部。然而,并非所有求诊的病人会以头痛作为主诉。有时是医生仔细询问病史时才发现有「新发头痛」。触碰头皮时有触痛可高度提示GCA,但在GCA病人里并不常见。

图 3 ,GCA病人:长箭头指红肿的动脉;短箭头指血管活检遗留瘢痕

2. 颌跛行

咀嚼时因疼痛而暂停,是为颌跛行。也有部分病人表现咀嚼时出现张口困难。该症状提示颞动脉活检阳性可能偏大。

3. 眼睛改变

「一过性视力丧失」后可紧接着出现「永久性视力丧失」。所以一旦有「一过性视力丧失」则应积极治疗。

除视力改变外,也可以有眼外肌运动障碍而出现复视。很少数的病人会有幻视—–习惯命名为Charles Bonnet综合征。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图 4 ,急性视力丧失的GCA眼睛:视盘苍白水肿、视网膜静脉扩张、火焰状出血、棉絮样斑即有视网膜梗死

4. 脑袋血管病变的其他症状

头痛、视力改变等等都是脑袋血管病变所致(未必是颅内血管)。除上述症状外,脑袋血管病变还可以引发:上颌及牙齿疼痛、面部肿胀、咽痛、舌痛、脑卒中、眩晕、共济失调、构音障碍等等。

5. 大血管病变

一般人随年龄增大,主动脉瘤的风险在逐渐增大。然而,GCA病人比同年龄人更易有主动脉瘤,尤其是更易带来胸主动脉瘤。除胸主动脉、腹主动脉,锁骨下动脉、近端肱动脉也常被累及。但常表现为动脉狭窄而不是瘤样扩大。

6. 骨骼肌肉症状

GCA的主要骨骼肌肉症状即PMR症状。PMR症状往往是急性发病。可以先是一侧,然后迅速表现左右对称受累。缓慢起病的往往提示并非PMR。

PMR主要表现为:肩部、骨盆带、颈部及躯干的对称性疼痛和僵硬。常常有明显夜间痛,而晨起时最严重。往往还会导致抬手困难、下蹲起立困难。但这种困难是由疼痛带来,而不是真正肌肉无力。

肩颈部症状是由:三角肌下/肩峰下滑囊炎、肱二头肌腱鞘炎、盂肱滑膜炎、双侧三角肌下/肩峰下滑囊炎等所致。

骨盆症状是由:髋部的转子滑囊炎和滑膜炎、髂腰肌滑囊炎所致。

其他骨骼肌肉症状可能是来自颈椎和腰椎的椎间滑囊炎、手部的腱鞘炎。

图 5, PMR症状主要累及部位

四,影像学表现与诊断

随着风湿科医生对骨骼肌肉超声的熟悉,越来越多引入超声检查技术来协助诊断风湿性疾病。根据欧洲抗风湿联盟在2018年发布的大动脉炎影像学检查的最新推荐:颞动脉超声的灰阶频率选择≥15 MHZ,影像深度选择10~20mm。彩色多普勒模式比能量多普勒更好。声波跟动脉的夹角≤60°。

图 6 ,GCA的颞动脉超声:实心箭头所指晕轮征;空心箭头指血管腔

图 7, GCA病颞动脉超声:a图为纵切面;b图为横切面。双十字指示晕轮征

众所周知,超声检查高度依赖操作者的技术能力。在没有足够标准化的情况,还难以进入GCA的分类标准。

目前我们仍依靠美国风湿病学会的分类标准来协助诊断。但风湿科医生必须明白:可靠的诊断来自良好的鉴别诊断;分类标准仅供参考。

图 8, 分类标准≠诊断标准

GCA还有动脉活检这样相对客观的资料来协助诊断。PMR就主要依靠临床症状。这时超声检查的帮助就比较大了。2012年的PMR分类标准共识把超声检查列入了其中。

图 9 ,注意在满足所有必须条件的前提下来计分

图 10 ,PMR病人的超声检查:肩峰下囊炎症和肱二头肌肌腱沟炎症

新标准的必须条件是:年龄 ≥ 50 岁、双肩痛、 C 反应蛋白和 /或血沉异常。同时把「对激素治疗的反应性」踢出了分类标准。

但还是要不厌其烦的提醒大家。该标准的特异性很高(尤其是把超声检查标准列入);但敏感性不佳。这说明可能漏诊不少病人。说到底,诊断还是依靠良好的鉴别诊断。

在可预见的未来,PET、MRI检查技术会引入到风湿疾病的分类标准之中。

图 11 ,PMR病人的T2加权图:箭头所指肩峰下和三角肌下滑囊炎、肱二头肌腱炎症

图 12, PMR病人的PET显象:蓄积高的提示炎症活动

五,治疗

PMR治疗时需要的激素量偏低。综合疗效与副反应,推荐泼尼松 12. 5 ~ 25 mg/天 为起始性方案。反对把激素量大于30mg/天。同时反对使用非甾体消炎药来治疗PMR。联合甲氨蝶呤来治疗复发或者预计长疗程的病患。

而GCA治疗要积极的多。激素起始治疗时一般会用到泼尼松60mg/天,并习惯性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抗血栓治疗;如果有视力丧失风险,甚至应激素冲击治疗(1g/天)并联合阿司匹林抗血栓治疗。

联合阿司匹林可减少缺血事件而保护重要脏器。因此应作为GCA(而不是PMR)标准治疗方案的组成部分。甲氨蝶呤也在GCA治疗时用来协助减量激素,但环磷酰胺有更好的助减激素疗效。但医生应权衡副反应而做出合理选择。

在PMR和GCA治疗方面,抗肿瘤坏死因子治疗令人失望。而抗白介素-6治疗(妥珠单抗)可能有利于减量激素,但还需更多研究。类似的还有针对白介素-12和白介素-23的优特克单抗(Ustekinumab)。优特克单抗在初步试验里展现了良好疗效。

而针对白介素17a的苏金单抗(Secukinumab)在治疗中-重度银屑病方面要好过优特克单抗。不过在GCA治疗方面是否有益还需验证。同样需验证的还有Janus激酶的抑制剂。

总之,新的抗炎药物层出不穷,我们急需更多高质量临床试验来指导临床工作。

题图来源 | Shutterstock

参考资料:

1. 《Rheumatology》(第7版)

2. 《Kelley and Firestein’s Textbook of Rheumatology》(第10版)

3. Uptodate临床顾问

来源:知乎 www.zhihu.com

作者:知乎用户(登录查看详情)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鲜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