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通知专硕入学新生无法全部解决住宿问题,发生了什么?

7 月 27 日下午,北京大学 2018 级法律硕士潘明波收到一条来自本学院的短信,称接到学校有关部门通知,“全校 2018 级专业硕士研究生住宿床位资源发生重大变动,对于申请在万柳公寓住宿的 2018 级专业硕士研究生,学校无法满足全部住宿需求,且差额较大(目前按录取人数的 55% 比例配置床位)。”

这让潘明波陷入了焦虑。他家境不好,本来有一份工作,但还是想要去北大读书。省吃俭用,外加考上了,只能凑出北大法律专业硕士一年 2.2 万元的学费——这个价格近乎是学术硕士(每年 8000 元)的 3 倍。

所谓专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硕士学位设置,特指为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而开设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学位,与学术型学位硕士(简称学硕)相对。根据教育部部署,从 2009 年起,专业学位硕士开始面向应届生招生。

唯一令人感到安慰的可能是住房。潘明波在报考前第一个核实的问题就是法律硕士有没有床位。随录取通知附带的法学院招生简章里写着,“全日制法硕可申请入住北京大学万柳学生公寓”,每年住宿费只要 1500 元。网上的提问贴、北大老师的回复以及新生群中学长学姐的说法,也反复确认了这一点。

现在住房可能也要落空了。

万柳公寓距北大燕园主校区 4.5 公里,总建筑面积 10 万平方米,住房 1576 套,多为 4 人一间。北大共有五个住宿区,本科生和学术硕士住燕北园,博士生住畅春新园,留学生住中关新园,访问学者住圆明园。而万柳在 2009 年全国硕士扩招后,就成为北大专业硕士的聚集地——尽管《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明确写着,“专业学位研究生和人事档案不转入我校的学术型研究生,学校不安排住宿。”

潘明波去网上搜了搜北大附近房源的租房信息,离学院 5 公里的六道口地铁站附近的一个上下铺床位,每月最低也要 900 元,是住在万柳的 7 倍。新生群里,有人接到中介闻讯打来的电话,学校周边一居室报价每月 3000 元起,一年 3.6 万,是住在万柳的 24 倍。

“第一感觉是不想读书了,后来觉得该去争取宿舍。”潘明波对《好奇心日报(www.qdaily.com)》说。

1、“学校已经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希望大家能够理解。”

潘明波和他的同学们并不是最早收到短信的一批人,也不是最后一批。7 月 11 日,中文系 2018 级创意写作硕士生被告知学校不再提供住宿,已写过一封联名信发给校方沟通。

7 月 26 日下午,一张专硕住宿分配表出现在微信群里。这张表列出了 16 个院系的新生人数(1145 人)和可安排床位比( 55%),共计 636 个床位,后者用黄色高亮标出。509 人无法入住万柳,按 4 人间计算,意味着它出现了 127 个房间缺口。

由于没有正式通知,法学院的新生们当时没什么人把这张表当真,不过消息很快在各个院系依次传开。

首先是社会学系新生于 7 月 27 日中午 11 点收到短信,称“抽签方案正在制定”;下午 4 点,潘明波所在的法学院第二个得到消息;晚上 7 点,数学学院收到通知,称住宿将按 55%比例混合抽签,“没抽到的同学好尽快找房子,至少能比大多其他院系同学早下手”;晚 10 点,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新生也收到分配方案,“微信红包拼手气抽签,三年间轮换住宿”。

根据不完全统计,在这些收到通知的院系中,仅有法学院的招生简章写明“可申请入驻万柳”。其它院系虽无明文规定,但大多有全员入住万柳的传统。

法学院的 292 位专硕新生们很快在微信群中达成一致,打算写一封联名信发给校长和院长争取宿舍。联名信于 7 月 28 日凌晨 3 点完成,标题为《北京大学 2018 级法律硕士就住宿问题致学校的一封信》。他们在信中提出了请求学校解决住宿问题的 5 点原因:基于对法学院招生简章及录取通知书的合理信赖、学生们自行解决住宿问题难度大、分散管理安全问题突出、学校工作失误不应由学生承担、希望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同时提出,希望学校公布往年法学院房源充足、今年却突然大量短缺的原因。

7 月 28 日早上 9 点 55 分,他们将这封信同时发到了北大未名 bbs、微博、知乎等各平台以寻求关注。一位 16 级北大法硕学生于当日组建了一个临时宿舍解决群。截止发稿,群中共聚集了 157 位来自不同院系的学生。

同日,一篇名为《为了留在北大,我可能要花二十万》通过微信公众号“脂肪社会学”发布,阅读量很快达到“10 万+”。作者之一是 2018 级中文系专硕希莹。在接受《财新》采访时,希莹表示最令她失望的是校方临时性的决策方式,“在招录环节闭口不提没有宿舍的问题,却在众多专硕学生拿到录取通知书、等待 9 月报道的开学前夕临时变卦。”

《新京报》、《凤凰周刊》等媒体很快在当日对学生们的诉求进行了报道。7 月 28 日当晚 7 点半,北大学生公寓服务中心在未名 BBS 回复了法学院的联名信,称“将通过调整圆明园校区住宿安排,为无法在万柳入住的同学解决住宿问题”,但并未明确说明具体方案。

7 月 30 日(周一)上午 10 点,法学院院长潘剑锋向 292 名法硕新生回复了邮件:“信中所反映的情况知悉,相关要求我们会向学校反映……为学生争取合法的利益,是我们共同的认识。但学校有自己的困难……这样的结果,据我们所知,学校已经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希望大家能够理解。”

当日下午 2 点,几名 16 级北大专硕学生前往北大公寓管理中心和研究生院了解具体情况,得到的回应是:”目前这个事情在学校里比较敏感,学校正在跟圆明园进行住宿协调,但腾宿舍和具体安排都需要一定时间。”

外院 2018 级翻译硕士周钰和她的同学们并没有收到过关于住宿问题的通知,尽管外院也出现在那张流传出来的安排表里,写着 61 位新生里只有 34 人可安排住宿。

看到法学院的公开信后,她们出于担心联系学院,并于 31 日上午 10 点半收到回复,称外国语学院已第一时间成立了 2018 级翻译硕士住宿床位分配工作小组,“所有 2018 级翻译硕士同学都具备参加床位分配的资格,待北京大学整体宿舍分配方案出台之后,工作小组将第一时间制定分配细则并公示住宿安排。”

《好奇心日报(www.qdaily.com)》于 7 月 31 日下午致电北京大学公寓服务中心询问详情,值班人员告知“正在忙,不清楚,有问题请问招生办”。我们随后致电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值班老师表示:“官方回复参照未名 BBS 中的那个声明,其它问题我无法回答。”

潘明波对这些回应持谨慎怀疑态度。“圆明园一共就 600 多个床位,如果把这 500 多个新生安排过去,圆明园的那些访问学者岂不是都要换地方?”

2、用地紧张并不是第一次

由于宿舍紧张、通知不及时导致学生不满,在北大不是第一次。2015 年 8 月 25 日,曾有部分学生在北大未名 BBS 表示收到通知,“由于学校对部分老旧学生宿舍进行集中改造、博士研究生数量增加、现有 2 人间博士生宿舍不足”,部分博士须入住 4 人间。当时 2014 级直博生有 472 人暂住 4 人间宿舍,2015 级有 485 名直博生暂住 4 人间宿舍,其中有部分同学被安排在勺园 4 号楼(简称“勺四”)由 2 人间改为 4 人间的 13 平米宿舍内。

北大用地紧张也并不是个新话题,建设“品质校园”、保护历史建筑和保障学生利益之间的矛盾和争议从未间断。2007 年,北大南门 27 号楼拆除,改建为教育学院大楼;2011 年,南门 16 号至 18 号筒子楼拆除,改建学生活动中心。2014 年 10 月,有 58 年历史的 28 – 31号楼也被拆除,原址上新建了三栋 6 层高的宿舍楼。

根据北大基建工程部官网上公示的《工程简讯》,截止 5 月底,校内建设工程在施阶段的项目共达 15 项,其中涉及一处学生宿舍改造:勺园 9 号楼。这栋楼主要供外国留学生住宿。

但由于校内建筑限高,拆拆建建仍然无法及时满足迅速增加的学生人数产生的新需求。仅过去 3 年,北大全日制学生总数就增加了 2941 人。自称曾在北大就读 7 年的知乎网友孙牧旸提及,“宿管中心在 2010 年前后曾向上级警告,按照目前招生规模和宿舍规模,2013 年开始会面临大面积的宿舍资源短缺。”

去年 3 月,北大校长林建华曾提及,燕园承载的师生规模、建筑、宿舍楼等都超标 40%。

这也是为什么 2014 年建成的燕京学堂一度引来争议。根据中新网当时的报道,燕京学堂学生入住的勺园 6 号楼内部经改造,每个楼层共 26 个房间,包括 14 个单人套间、12 个双人套间,双人套间人均室内面积在 10 平方米左右。而与之一路之隔的勺园 4 号楼, 4 人间总面积仅 13 平米。

扩展新校区成为北大缓解空间供需压力的重要策略之一。2008 年,无锡校区投入使用;2016 年,北京大学深圳校区备忘录签订仪式在广州市举行。

在今年 1 月公布“双一流”建设方案中,北大又提出,将把昌平区的北京吉利学院“作为北大疏解的备用空间”。

北京大学深圳校区,图片来自北大官网

3、专硕的特殊待遇?

通常来说,专硕的考试难度低于学硕,如部分专硕没有设置高等数学考项,专硕考试的英语二难度也低于学硕考试的英语一;学制短于学硕,一般为二年;课程设置偏实践,而不那么注重学术理论;无法直升博士,奖学金少且学费贵。

潘明波所在的法学院收费在北大 16 个招收专硕的院系中还算偏低的——按照《北京大学 2017 年学费标准(不含医学部和深圳研究生院)》,各院系全日制专硕学费总额从 2.7 万到 18.8 万不等。

一种常见说法是,专硕已沦为学校敛财的工具。一位就读会计硕士的网友的说法代表了这种观点:“目前除了个别学校有奖助金,大部分都是居高不下的学费。难道我们读了个会计专硕毕业就能赚到这么多钱吗,现在学费市场化成了部分学校光明正大的敛财途径。”

《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两者的差异也凸显在住宿上: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校可安排住宿;专业学位研究生则不安排住宿。

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社会舆论对于住宿紧缺问题的猜测也引向了专硕的特殊地位。希莹等学生在那篇流传甚广的《为了留在北大,我可能要花二十万》中就特别将其作为重点提出:“专硕学生仍是学生,为何待遇如此凉薄?”

2018 级法律硕士研究生吴传对《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说:“学费、生活费都是借的,现在又要借住宿费了。为什么不占用学硕的宿舍,分配不好宿舍就从我们专硕下手?”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新京报快评栏目指出,将质疑引向专硕与学硕、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地位之分,沿袭的还是“学校办社会”的思维。寄宿制管理方式已明显不适应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对于不应由大学承担的责任,该剥离的迟早要剥离。

4、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

万柳公寓并不全住着北大本校人员。

从 2002 年起,这里的入住者由本科生改为专业硕士和青年教师,剩余房源则面向市场。2007 年,北大成立特殊用房管理中心,由其全权负责万柳公寓的管理和经营工作。同时确立的还有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模式,时任北大党委书记的闵维方提出,“万柳公寓要确保对内服务师生,对外‘收租还债’”。

万柳公寓算是众多尝试转型的高校后勤部门之一。1985 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高校后勤改革的方向是实行社会化。2 年前,教育部又发布了《关于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到 2020 年,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建立起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部门依法监督比较完善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时任北京大学万柳公寓特房管理中心主任的赵桂莲和副主任周波,曾在 2013 年 8 月发表的一篇名为《校外公寓开展多元化服务和经营转型升级的实践探索》中提及,2012 年万柳公寓住宿费收入 68% 来自校外,32% 来自校内,“校内师生占用资源多而缴费少,校外人员占用资源少却收入贡献大”。

调整管理方式后,历经 6 年的发展,万柳公寓不再需要学校投入资金,而开始上交盈余。“4 年多来(2007 年到 2012 年),万柳公寓在确保自行运转的前提下上交学校 1 个多亿。”

万柳公寓,图片来自公寓官网

这些被赵桂莲和副主任周波视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功经验,在部门专硕新生们眼中是值得诟病的问题。根据公开资料,目前万柳仍有部分房源出租给了北京理工大学的留学生中国人民大学 3+2 项目的学生。有学生向《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表示:“如果本校学生的宿舍问题都无法解决,是不是应该收回对外出租的宿舍?”

对于离入学仅有一个月才收到通知、因脱产就读而承受较大经济压力的北大 2018 级专硕新生们而言,此前校方的回复仍然无法令他们完全放心。“现在就希望学校尽快发布官方声明,给出住宿问题的解决方案,不少同学因为这件事很焦虑,不知道要不要提前着手租房,晚了可能就没了。”潘明波对《好奇心日报(www.qdaily.com)》说。

7 月 30 日,292 名北大 2018 级法硕新生针对万柳公寓在 bbs 的回复再次给校方发送了一封长信,重申了三点诉求:保障知情权,公布宿舍突然大量短缺原因以及万柳实际入住率;按照往年惯例安排入住;不接受只解决部分和专业内的宿舍分流方案。

截止发稿,校方尚未更新回应。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潘明波、周钰均为化名)

题图来自 公寓官网、 Nathan Dumlao on Unsplash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