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层消耗问题重归视野,中国聚氨酯材料生产被指与此有关

就像如今气候变化因为关系到人类的生存而受到举世关注,在上世纪 80 年代,占据这个位置的问题是臭氧层消失。1985 年,科学家在南极洲上空发现了一个臭氧层空洞,并有扩大的趋势。臭氧层消失的原因是人类向大气中释放了太多包括制冷剂氟利昂在内的一系列化学品。在中国这个问题也受到舆论高度关注,在 1990 年甚至上映过一部叫做《大气层消失》的电影,假想地球臭氧层因为一起严重的气体泄漏事故而濒临耗尽的边缘,成为当年的科幻大片。

但是进入 90 年代,臭氧层空洞变得不再是那么紧迫的问题,因为大气臭氧水平渐渐稳定了下来,并且在 21 世纪初开始回升。这得归功于人类在 1987 年签订了一份《蒙特利尔议定书》,约定逐步停止消耗臭氧层的化学品的生产。

2006 年 9 月观测到的有记录以来最大的南极洲上空臭氧空洞 来源:维基百科

但是,今年 5 月 17 日发表在《自然》杂志的一项研究,把臭氧层问题带回了人们的视野。

它发现:2012 年以来,全球范围内一种重要的消耗臭氧层物质——三氯氟甲烷(CFC-11)——的排放量在“意外而稳定地增加”。原本在 2002~2012 年之间,大气中三氯氟甲烷的浓度在以稳定速度下降的,但是到 2012 年之后,下降速度放慢了约 50%,这意味着有新的三氯氟甲烷在进入大气。

研究认为,这来自未被报告的新的三氯氟甲烷生产,而这违背了蒙特利尔议定书中关于在 2010 年之前逐步停止包括三氯氟甲烷在内的所有氯氟烃(CFC)的生产的决定。氯氟烃是“氟利昂”(freon)的一类,在被用于冰箱、空调制冷剂的同时,也被广泛用于塑胶材料的发泡。

但是,《自然》上的这项研究,只能确定2012 年以后三氯氟甲烷排放的增加来自东亚,而无法更进一步缩小范围。

7 月 8 日,环境 NGO“环境调查机构”(EIA)发布了一份调查报告,宣布它经过实地调查发现《自然》杂志论文所发现的三氯氟甲烷排放增加,绝大部分来自中国硬质聚氨酯发泡保温材料产业,尤其是其中的建筑保温材料生产,该产业普遍使用三氯氟甲烷发泡。

该调查通过阿里巴巴等网络销售平台联系到了 21 家生产发泡料的企业,其中位于 10 个省的 18 家企业均表示它们绝大多数的产品(70%~100%)在生产过程中都使用了三氯氟甲烷,而且据企业管理人员说,这在整个聚氨酯发泡材料行业十分普遍,因为三氯氟甲烷比别的发泡剂更便宜,发泡效果更好。

报告据此结合中国硬质聚氨酯材料生产规模估算,得出《自然》论文中涉及的排放增加主要来自这个产业的结论。报告援引来自中国政府的数据,中国现有约 3500 家生产聚氨酯发泡材料的中小企业。

聚氨酯发泡保温材料 来源:维基百科
聚氨酯发泡保温材料 来源:维基百科

《卫报》对此事的报道中援引了来自科学家的估算:如果不采取行动,这些非法排放将使地球臭氧层恢复时间延缓 10 年。

报告同时指出,大量的三氯氟甲烷排放令人担忧的另一个原因是,它也是一种温室气体,而且其全球变暖潜能(GWP)是二氧化碳的 4750 倍。报告估算,如果中国的三氯氟甲烷排放得不到遏制,那么 2012 到 2022 年间的排放将相当于 16 座煤电站的二氧化碳当量。

EIA 的报告还发现,一些企业知道生产三氯氟甲烷是犯法的,但是表示在当地环保局有关系,如果有关部门检查,会有人通知自己临时关闭工厂。此外,山东省环保厅国际环境公约履约项目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在 2016 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也承认,当前仍有大量非法生产的三氯氟甲烷被用于发泡行业。山东是发泡行业大省。EIA 在调查中还了解到,企业可能存在非法出口含三氯氟甲烷的发泡剂的行为。

用三氯氟甲烷发泡的聚氨酯预制板被广泛用于建筑物表面作为节能保温材料,由于政府支持发展绿色建筑,而被视为具有广阔市场空间。但如果它的生产过程反倒加剧了臭氧层消耗,并增加了温室气体,那么其节能减排的意义也将被重新评估。

此外,一些聚氨酯材料存在易燃隐患。据报道,2010 年上海胶州路大火和 2017 年北京大兴大火火情都与聚氨酯有关。

题图为电影《大气层消失》截图,来自豆瓣电影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