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人做了基因检测,不过有些人对自己的身份认知还是那样

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和个性化医疗概念的兴起,美国科学家于 1990 年首次提出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时,平均每个全基因组测序成本高达一亿美元的高昂成本已经一去不返, 人们现在花几百人民币就能买到基因检测的服务。

消费级(Direct to consumer)基因检测已经成为价值数十亿美元的行业,并逐渐被平民化。使用者通过在家采集唾液、邮寄至检测中心,以获取一份包含自己的祖源、健康风险及药物反应等基因内容的报告。

不过,这份报告似乎并未被作为科学对待。一项最新的调查显示,多数用户会出于偏好,选择性地相信自己的基因报告。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这项调查,对基因检测结果如何塑造人们对种族和民族的看法进行了研究。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不同族裔和种族背景的 100 名已接受测试的美国人,检查在测试结束 18 个月后,种族结果是否逐渐改变了他们的自我认知。调查结果发表在 7 月的《美国社会学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上。

研究发现,尽管基因结果中告知了原本未知的种族信息,有 59% 的检测者却没有改变自己的身份认知。而那些听从结果的人,也只是选择性地接受他们认为正面的身份,或是他们觉得他人会接受的身份。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社会学家温迪·罗斯(Wendy Roth)说,人们并不认为这些遗传结果是最为权威的。事实上,他们像采摘樱桃一样,在结果里挑挑拣拣,根据他们想成为谁、他们想如何表现自己以及他们对社会接受度的预判来解释这些信息,然后决定是否接受它。

研究中,一名墨西哥裔美国白人,通过测试发现自己拥有美洲土著、凯尔特人和犹太裔的血统。然而,他拒绝了自己的凯尔特族血统,却欣然接受了自己非常敬重的犹太根源。而另一位参与者在测试前坚信自己是印第安人,但当基因结果表明她没有印第安血统后,她认为这是不准确的,并且仍然认定自己是一名美洲原住民。

值得注意的是,与多数检测者不同,白人受访者往往更乐于接受自己的新身份,称自己拥有白人与其他种族的混合血统,但原因同样不是出于科学上的说服力。对此,罗斯分析,白人的身份较为普遍,缺乏特别之处,同时一些白人可能对于自己已有的种族特权有负罪感,因此希望拥有别的血统。此外,在接受结果的人中,80% 在人口普查中登记了自己的新身份,打破了以外表和已知血统作为根据来确定种族的传统。但罗斯也表示,种族问题要比在基因中编码的信息要复杂得多,但目前,“许多购买服务的人都在寻找归属感,或是证实那些在家庭中世代传承下来的故事。当结果不符合他们的预期时,不少人就选择忽视,或去批评它。”

其实,从消费级基因检测的名字看来,它的科学性就有被忽视的可能性。根据 6 月颁布的《2018 年基因检测行业研究报告》,基因检测主要分为三块:科研级应用市场的基因检测包含基础研究和药物研发,而临床级市场则包括传染病病原体检测、生殖健康、遗传病筛查、肿瘤全周期,这两者以数据准确性、可靠性为重,而相对地,消费级基因检测包括祖源分析、运动基因、皮肤特性、个性天赋、营养代谢、药物代谢、疾病易感基因等项目,尽管也涉及疾病干预的领域,但一方面,行业尚未形成规范,另一方面,其效果还存在较大争议。

4 月发表于英国学术期刊《自然》子刊上的研究发现,某公司的消费级基因检测结果中 40% 的疾病突变为假阳性,可见其临床意义还比较局限。另外,除常规检测项目外,还有一些公司提供儿童天赋基因、心理素质测试、以基因为配对标准的社交软件等迎合市场的产品。

因此,消费级基因检测以相对低廉的价格、较强的交叉性、易读性和趣味性,奠定了其科学与娱乐的双重属性。

题图来自:Tom Ezzatkhah on Unsplash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