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 1922 年日记里的种族歧视言论引发讨论,你怎么看?

2018 年 5 月 29 日,《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旅行日记:远东、巴勒斯坦和西班牙,1922 – 1923》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爱因斯坦在这本旅行日记中表达了很多含有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观点。这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讨论。

1922 年秋天决定接受邀请前往日本做相对论讲座后,爱因斯坦和第二任妻子艾尔莎有一次长达 5 个半月的旅行。他们去了远东、中东地区,这是爱因斯坦过去没有到达过的地方。他们先是在香港、新加坡停留,之后又在中国大陆的两座城市短暂停留。接着他们去往日本,停留 6 周后,在巴勒斯坦待了 12 天。最后他们去往西班牙,在那里停留了三个星期。等到返回德国已是 1923 年 3 月。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旅行日记:远东、巴勒斯坦和西班牙,1922 – 1923》封面,来自亚马逊

在日记中,爱因斯坦记录了他在这次旅行中关于科学、哲学、艺术、政治的思考,以及关于有关异地见闻的直接感受。就是在这些直接的见闻中,包含了很多含有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观点。

值得一提的是,1922 年,旅行并非一种常见的生活方式。人们对于“地球”这个概念无论从文化上还是地理上都缺乏认知,即便精英阶层都对异国充满了刻板印象。爱因斯坦的日记很难不带有猎奇的心态。

以下是日记中,由爱因斯坦记录的部分带有歧视性质的观点。

“中国人吃饭的时候不坐在凳子上,而是像欧洲人在密林里方便那样蹲在地上。一切都理所应当地安静地发生。孩子们看起来也无精打采、反应迟钝”;“如果中国人取代其他种族,那太遗憾了。那样的话,我们唯一能有的就只有那种难以形容的枯燥的想法”;(中国大陆)

“像马一样劳作,对痛苦不自知”;“像牧群一样的国家”;“相比于人,他们常常更像是机器人”;“野蛮、粗俗的”葬礼;“挤满人的”街道;“空气中有各种各样的臭味”;(上海)

“我发现这里的男性和女性区别非常小。我不懂中国女性身上有什么能够吸引男性,使他们不可抵抗一般,把繁殖后代当作一种福分”;引用别人的观点说:“中国人无法教化得能够有逻辑地思考,而且,他们对于数学他们也没有什么天赋。”(香港)

“这个民族对知识的需求似乎比他们对艺术的需求要弱一些——天性使然?”(日本)

“生活在极其肮脏、散发很严重的臭味的土地上”;他们“极少劳作,需要的也很少。是那种简单自足的生活循环”;(斯里兰卡,当时名为锡兰)

在进行这次旅行的时候,爱因斯坦 43 岁。他刚刚因光电效应研究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已经很有名气。之前,这些日记在《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论文集》第 15 卷中出版,仅附有少量英文翻译。但如今由英文结集出版后在更多的国家,被更多人看到。

作为一个犹太族人,爱因斯坦在德国有反犹遭遇。《爱因斯坦全集》译者方在庆描述过这次东方旅行的时代背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国内形势非常微妙,犹太人在德国的处境日益恶化,再加上爱因斯坦对遥远东方的好奇,促成了爱因斯坦对日本的访问。”

而且,其后,爱因斯坦在美国也对黑人遭遇的歧视给予了支持。这些,使得以上那些含有种族歧视的感受让人们感到震动。

这些言论在国外被很多媒体报道,在中国也引起激烈的讨论。

以下来自公开社交网站的不同观点的摘录。

看了爱因斯坦对于中国人的种族歧视言论,这当然是错的,出自爱因斯坦之口更令人悲哀,因为他的民族恰恰是种族歧视最大的受害者,没过多少年后几乎因此遭受灭绝之灾。

爱因斯坦那事,和鲁迅差不多啊,换个国籍就是种族歧视了,永远不敢正视,集体主义强烈,很听话,依旧很迟钝。

这完全颠覆了我既有的认知。我觉得有必要看一看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爱因斯坦游记:远东,巴勒斯坦和西班牙,1922-1923》这本书。我不想被断章取义所左右,被反智的逆流所裹挟。

《卫报》援引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爱因斯坦文献计划”负责人之一、资深编辑罗森克兰兹(Ze’ev Rosenkranz)说,“其中许多评论都会令人感到不悦,特别是他说中国人的那些话”。

“那些话和爱因斯坦伟大人道主义偶像的公众形象反差鲜明,读过之后再对比一下他的公开评论,感觉会很震惊。”

不过罗森克兰兹也说,那些日记是爱因斯坦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记录下的私人想法,爱因斯坦从来没有想过这些日记有朝一日会被发表。

罗森克兰兹是《爱因斯坦旅游日记》的编辑和翻译。

题图为《爱因斯坦》剧照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