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K《纪实 72 小时》来到中国,展现一个“温暖、真实、复杂”的社会

6 月 14 日,中国版《纪实 72 小时》在腾讯视频开播。

和所有改编自日本的影视节目一样,这档节目的粉丝担心中国版能否如实传递出原版那种朴实而又温暖的感觉。现在看来,中国版的表现即使还没有达到完美,但也足以让人信服。腾讯视频上的一条热门评论写道:“怎么说,挺好的,确实有 72 小时的感觉。”

日本放送协会 NHK 从 2006 年开始制作《纪实 72 小时》。最开始不定期播出,2013 年起则改成了周播节目,目前播送已经超过 200 期,是 NHK 最受欢迎的纪录片之一。

每一期,节目会将镜头对准一个平凡而又普通的地点,有时候是 24 小时营业的大众餐厅,有时候是医院里的小便利店。摄制组就在这里蹲点 72 个小时,纪录着来来往往的人们和他们背后的生活。

“现在互联网四通八达,我们也自认为自己对世界的情况已经了如指掌,但是其实并不是这样,所以我们想通过我们身边的人物去进一步的观察当中的世界。”日本 NHK 栏目总监,也是 12 年前就参与节目制作的森明理(森あかり)对《好奇心日报(www.qdaily.com)》说。

观众总能从节目中展现各种各样的人身上找到共鸣。知乎上一位认证为麻醉科医师的用户冯磊就被一位日本医师激励。他贴出了节目的截图,这位面容朴素的日本女士说:“工作确实很辛苦,我们毕竟面对的是刚出生的生命。我大概在医院哭过 4 回,比如因为我的原因,增加了新生儿的痛苦。我真的很痛苦。”

中国版《纪实 72 小时》继承了原版讲述普通人故事的特点。在开播的第一集,制作组选择了长沙解放西路上的一家 24 小时餐厅“巷子里”。各种各样的人在节目中出现,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附近的居民、黄昏恋的夫妇俩、为父亲还债的酒吧销售人员。每一组人物出现的时间都不长,但却构成了一副动人的社会切面。

“我们希望这个作品能够成为一个社会影像,有档案意义的一个作品。“中国版制片人李洁对《好奇心日报(www.qdaily.com)》说。

李洁隶属于稻来传媒。这是《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和第二季总导演陈晓卿在 2017 年 10 月离开央视以后创立的公司。成立伊始,稻来传媒就接受了腾讯的入股。就在中国版播出的前一天,陈晓卿加盟腾讯视频出任副总编辑,同时担任平台稻来纪录片实验室负责人。

最先拿到《纪实 72 小时》中国版权的也是腾讯。每一年 NHK 都会对外销售其热门节目的模式版权。2017 年 4 月的戛纳电视节上,腾讯视频的相关负责人看到了这档节目,并采购了相关版权,并在之后交由稻来传媒制作。按李洁的说法,“我们稻来是一个任务的承接方”。

稻来传媒成立后不久,很快启动了节目的制作。中国版导演张学娇为此两次前往日本,向 NHK 的同行们学习制作的经验。张学娇此前供职于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拍摄过像是《北京之夜》这样的纪录片。在那部纪录片当中,张学娇将镜头对准了跑夜车的出租车司机、急救医生、有酒吧歌手,用影像展现了不为人知的北京夜晚。

张学娇很早就了解《纪实 72 小时》,也一直对其十分感兴趣,但她没有想到的是,要拍好这档节目要远比她想象中困难得多。

若是传统的以事件、以人物为核心的纪录片,她可以花上半年时间去和拍摄对象建立信任关心。但《纪实 72 小时》不同,从一开始,NHK 的相关人士就明明白白地把三条规则告知中方团队:不能拍摄超过 72 小时;不能前后调整,用剪辑干扰素材的时间顺序;不能事先安排谁在这 72 小时出现,一切都取决于真实的现场情况。

严苛的规定与《纪实 72 小时》的由来相关。当时 NHK 正在拍摄一部医疗题材的纪录片,摄制组因此跟踪了一辆救护车大概三天的时间。“跟踪三天拍摄当中发生了很多事,遇见了很多人。后来有这样一个创意,那我们是不是在其他的地方也能够观察不同的事情,或者遇到不同的人起先是这样的一个想法。”森明理女士说,

她总结道:“通过我们身边的微小的事物,普通的人来观察大世界,所以我们还是想保持这样一种独特的风格。“

这对于整个主创团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并不是在一个地方拍三天,就能够剪出一部能看的纪录片。事实上,就在上海举行的试映会后,一位纪录片从业人员就直接向张学娇提问,他也曾经在医院门口蹲点超过 3 天,但拍摄到的素材就只能剪出十几分钟,并且还看上去支离破碎。

在拍摄的 72 个小时之前,张学娇和她的团队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她需要对选定的地点在前期做大量的调研。“这个地方什么样的时间,人流量大概是多少,客流量,来的人大概都有哪些身份。”

随后,他们会根据调研的内容设计脚本。这并非是拍电影时需要一板一眼照着来的剧本,而更像是各种应急预案,它告诉在现场的摄制组,会遇上什么样的人,他们会在成片中发挥怎样的作用,该如何和他们沟通交流……

拍摄的那三天,会有两个小型的摄制组出现在现场,每隔 12 个小时换班一次。一个摄制组由一名导演,负责和出现在画面中的人物沟通并采访,一名摄影师和一名录音师。有了前期的准备,摄制组至少心中有谱,但也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情况和问题。被拒绝采访,自然也是家常便饭。

张学娇自己也在不断摸索应该如何与人打交道。日方的经验起到了一些作用,“在简短的采访当中他不会给你足够的时间,所以在恰当的时间不要避讳问一些敏感的问题,结婚了没有,离婚了没有。”

她也会有自己的感悟。在长沙那一集的结尾处,出现了一位在酒吧做销售的 21 岁年轻人。“他其实是这家餐厅的常客,第一天,第二天拍摄的过程当中我们没有采访到他,他也在关注我们。直到第三天采访他的时候,我说你们怎么这么晚还在这里吃饭,他说我今天很晚,第二句话他就说你们是腾讯视频的。”张学娇说,“明显感觉到这个场域也在接纳我们摄制组。”

由于《纪实 72 小时》与传统纪录片的制作模式差异巨大,李洁和张学娇对于中国版的最终效果显得十分忐忑。李洁回忆,有一次在内部放映结束,在座的人都沉默了。

这可能有两种原因。第一,中国观众对于纪录片的认知还太少,并且更多局限于科教片的领域。最知名的像是 BBC 的《蓝色星球》、Discovery 的各种节目,都是传播知识为主。具有强烈戏剧性的描绘事件的纪录片都属于小众,更别提《纪实 72 小时》这类的观察类节目。

另一方面,了解《纪实 72 小时》的人也会将日中两版进行对比。试映会上的一位观众就直接提出,在收音、剪辑、以及空镜头的设置之上,中国版相比日本版就有这三大方面的不足。

对于这些批评,张学娇全部都接受了。她始终强调,相比起已经制作了 12 年的日本版,她和她的团队肯定是需要一直不断地学习。在回应收音的质疑时,张学娇说:“第一集长沙由于环境的限制,包括当时第一次拍摄收音师对现场的环境不太熟悉,确实有一些遗憾。但是后面收的还是比较清楚的。”

在这个过程中日方也会对样片提出大量的修改建议。李洁说:“剪辑的时候,第一集有一个广告牌写了一个深夜食堂,日方给我们建议这个镜头应该出现在什么样的位置他们认为是最合适的,非常的细致。”

张学娇开拍前最担心的事情反倒没有成为现实。在观看日本版的时候,她发现出现在镜头中的许多人口头表达能力都非常出色,时不时就会出现一些日式金句。实际拍摄时,张学娇发现只要告诉中国人他们的意图,就能很容易让他们开口。“中国人也愿意倾诉,只是在过去的媒体环境当中他们没有太多的途径去倾诉。他们信任你的时候,很多故事自然而然就流出来了。”

在长沙一集中,为父亲还债而努力工作的年轻人看上去疲惫而又无奈。父亲做生意屡战屡败,他说:“因为他是我爸,我了解他,犟。”

66 岁的工人王小平和丈夫是半路夫妻:“那时候听爸爸妈妈的话吧,爸爸妈妈喜欢。现在生活得挺好,性格合得来。”

曾和女友分开,但又决定把女友追回来的理发师说:“我就是为了她再次回到长沙,回到我们认识的地方。尽管她父母反对,我还是把她追回来了,因为我觉得遇上一个自己喜欢或者爱的人真的很不容易。”

这些故事都被观众截取出来,发布成为了腾讯视频上的热门评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版《纪实 72 小时》的成品与日版在精神上保持一致。

“我原来也没有在一个空间里待那么长时间的经历,直到拍这个片子我才发现我不了解我所生活的世界,我不了解我的生活。“张学娇说。在被问到他们想要展现一个怎样的中国时,张学娇想了想说,”温暖,真实。“一旁的李洁补充,“或者还有一个复杂。”

题图:Anubhav Saxena on Unsplash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